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曾国藩几句家训 揭开家族兴旺的秘密

时间:2024-01-13

他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一代封疆大吏;他也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与李鸿章等人一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548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原创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绕不开的人物。

他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一代封疆大吏;他也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与李鸿章等人一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这样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史学界和公众对他的评价是多样化的,有关他的争议从未停止过,但他治家与教子的理念却一直被大家所赞赏和学习。

曾国藩曾经多次与其弟曾国潢提及“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老家安徽桐城的宅子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

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礼让邻里,他的回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这个故事所讲的就是清朝父子双宰相的张英和张廷玉家。

曾家是一个大家族,曾国潢没有做官,在家主持家务。曾国藩嘱咐这个弟弟,要好好读《父子宰相家训》,说,“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认为这是修身齐家的典范。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家风和家训的重视。

事实证明,曾国藩对于家族子弟的教导是正确的,后世子弟无一人是“逆子”,世代皆为有志之士就是最好的证明。

晚清历史上唯一一次算得上胜利的外交活动就是曾国藩的二儿子完成的。他先后出任驻英、法大臣和驻俄大使,他从敌人手中成功收回伊犁地区,签订《中俄改定条约》,他就是曾纪泽。

曾国藩的三儿子曾纪鸿自幼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他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数学家。后世子孙中,也有多人以数学为业。

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承父业,曾担任晚清政府驻韩和驻德大使,后来他还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也是著名的翻译家。除了曾广铨,曾氏家族中还出现了曾约农、曾宪森等翻译家。

曾国藩的曾孙曾绍杰是著名的篆刻书法家,曾孙女曾昭燏是著名的文博专家,玄孙曾宪杰是著名画家……除此之外,曾家子孙在书法上都颇有造诣,如曾国荃、曾纪泽、曾纪鸿等人更被后世以书法家视之。

曾国葆后裔中有十余人进入军界,其中五人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曾广泰和曾广荣在国民党军中先后授予少将军衔。曾昭懿是曾国潢的曾孙女,她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曾任北京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曾国荃的玄孙曾宪朴,曾任农业部经济作物总局副局长。

一个家族绵延兴盛两三代可以依靠祖父辈的积累荫护,可若想靠祖产兴旺数代则是不可能的,曾国藩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事实,他曾经对家人说,“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因此,“绝不留银钱与后人”。

曾国藩没有给子孙留下任何财产,但他却给其后世子孙留下了能够世代不朽的真正财富,这就是以家书为体的曾氏家训。所以,今天,我们也来看一看让曾家长盛不衰的家训到底藏着什么密码。

不做代代为官之想

曾国藩曾总结四类家族的“兴衰周期律”,即官宦之家、商贾之家、耕读之家、孝友之家。与我们的常识性判断恰恰相反,他认为官宦之家最易衰败,商贾之家次之,而延续长久的大多是耕读之家和孝友之家。

在此四者对比之上,曾国藩申述道:“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他不希望自己的家里人世代做官,事实上也不能、也根本做不到世代做官。他给妻子欧阳夫人写信时也说,我们家里不要做代代做官之想。当官是偶然之事,不是必然的,不能拿这个偶然的东西当成一种必然,当成家族世代的追求。自古以来,官职越高,风险越大。基于此,曾国藩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做官,做高官。

他在给几个弟弟的家书中说,如果弟弟们不能看透这层道理,即便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了,仕宦显赫,最后也不能算是祖父的贤肖子孙,也不能算是曾家的有功之人。若能看透这层道理,不觉得自己在朝中将来做大官就了不得,那才是他这个兄长佩服的地方。

耕读正路

曾氏家族是典型的耕读传家。在曾氏家族历史中。五六百年都是寂寂无闻,虽有读书人,却无人考取过功名,连秀才都没有。但是,这个家族能够长期延续,自然有一种家族传统在维系,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有一副对联就是答案——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耕宜读。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家族能长久下去的真理所在。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一般来说有两个:一是信天命,“天”就是天帝,中国人畏天;一是信祖宗,我们在遇到重大难题时,常会给祖宗上炷香祷告一番,希望祖宗保佑后代平平安安之类。要知道,老天离我们远,只能敬畏;祖宗才是我们生活中存在过的,离我们很近。

《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意思是说,天道远离人间,人道则存在于身边的社会人事之中,可以就近掌握。对于人所难及的事物,那就难料了。所以还是敬祖宗靠谱些。“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敬祖宗的时候就好像祖宗就在那里一样,要怀有恭敬之心。

“教子孙两条正路”,两条正路是什么呢?“宜耕宜读”。“耕”是种地,种地是为了吃饭,这里泛指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果实。“读”,当然是读书,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让子孙不愚。这就是耕读传家,耕地的同时,不忘读书,保证后来不会种一辈子地。

旧时读书人希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为农民子弟提供了一个读书做官的途径。隋唐时期科举取士,农民子弟就有考中进士的,曾国藩也是如此,祖辈务农为生,虽是地主,但也是农人出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

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到要读书的地方就有很多,他认为读书就是止愚。孔子说:“唯上知(智)与下愚不移。”为什么说“下愚不移”呢?下愚者是指愚蠢者,没读过书,不明事理,所以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和行为。要想“暮登天子堂”,跟天子一起讨论国家大政,不读书能行吗?

治家贵严

“严教”是曾国藩一直倡导的。他认为“治家贵严,严父常多孝子,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胜言矣。”

《三字经》称“子不教,父之过”,管教不严,则子弟的不良习气就会逐渐滋长起来,父亲说的话当成耳旁风,根本不当回事。时间一长,子女就变得放荡懒散,整日无所事事,那就会造成很多的问题。

曾国藩所说的“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这种现象,在大户人家,尤其是富贵人家,确实特别多,这些人家的子弟可以说吃穿不愁,想做的事情几乎没有做不到的,自然就为所欲为了,这样的话,带来的流弊不可胜数,一个家族就被这些人给败掉了。

曾国藩曾以《易经》举例说明家教要严的好处,他说:“故《易》曰“如吉”!欲严而有威,必本于庄敬,不苟言,不苟笑,故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有孚”,说明家人要有爱,但是过度的爱难免变成溺爱,所以要“威如”,即做家长的要有威严,威严要立足于平日的庄重和敬畏,不能父亲不像父亲,不随便说笑,恩威并施,这样子女才会学会如何处事做人,家庭也就和和美美。

这属于中道的思想,既不放纵,也不太严。可见,父亲在家里一定要有尊严,父亲没有尊严,父子之间毫无规矩,嘻嘻哈哈,到关键时候管不了子女,就说明你没有威严,你说的话,子女不相信,他们没有把你当成家长一样尊重。

要注意的是,“威如之吉”,有威严才能走向吉祥,“威如”并不是家暴,威仪从哪里来?“反身之谓也”,就是做父母的懂得反身修德,自己做好榜样,也就是说,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威如”不单单是对别人严,还要对自己严,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样威仪才能出来,你才能要求子女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而不是“父不父、子不子”一般。

但是,曾国藩也同时提出:“治家贵严,不可拘束过甚。”也就是说,在严的同时,也不可对子女过分拘束,一点小事情就吹毛求疵,子女被管教得喘不过气来,感到无所适从,做什么事情都感觉在违背父母的意愿,这样的教育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们今天也常讲,孩子有一个青春叛逆期。叛逆是怎么形成的?有时和父母的挑剔、拘束过甚脱不了关系。可见,父母在严格管理孩子的同时,一定要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否则,孩子被过分管束,他的天性就被完全遏制。所以,治家贵严,但不要走极端,要学会宽严并施,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会觉得宽松、不拘束。

子弟需勤教

子女的教育是经常性的,不是偶然性的。偶尔的教育肯定没有效果,子女也不会把它当回事。曾国藩后来把子女带在身边,就是要勤教,把教育子弟作为常课。

关于勤教,曾国藩不管公务多忙,晚上一定留出时间灯下课子读书,跟家人在一起讨论诗书及学问,教给他们自己几十年来人生的大起大伏所积累的见识和智慧。特别令人钦佩的是,曾国藩在生命的尽头,仍然不遗余力关注子弟们走正路,亲自为儿子曾纪泽、曾纪鸿讲授《孟子正义》一书。曾纪泽的日记中记载得非常清楚,说大人今天讲《孟子》的哪一篇哪一篇。曾国藩的勤教在这里体现得最为明显。

到曾国藩的晚年,为了勉励两个儿子及诸侄辈,在《诫子书》中写下了日课四条,作为遗嘱,那就是“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简单概括就是八个字:“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为什么要写这四条呢?因为此时的曾国藩已是百病缠身,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他将自己多年的人生思考和追求凝聚为四句话、八个字,作为最后的家训传给二子,希望他们牢记于心,传之于后。这是曾国藩一生用以戒惕的修己之道,是他被誉为“千古完人”的魅力所在,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他在《诫子书》结尾说道:

“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敬惕,以补昔岁之衍,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曾国藩认为,古代君子重视修身齐家,自己修养好,家庭也治理得好,必定自身心安、身强,然后家道振兴;与人相处能使他人愉悦、神灵钦慕,然后有众人前来聚集的景象。“日课四条”作为两个儿子及诸侄辈教育的一部分,据说当时还不是曾国藩自己定的,子女也参与了,共同制订家规,将来怎么可能不遵守呢?这一举动实际上是让儿女有更多的责任感。

从上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离不开“勤教”。勤字不仅对子女的教育有用,也跟一个家族、朝代兴衰有关。他曾与赵烈文讨论说,清朝国祚之所以持久,其中有一条就是勤政。这一点跟明朝截然相反。

明朝的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以及明宣宗朱瞻基算得上勤政外,剩下的皇帝则大多不堪一言。像明神宗朱翊钧在位之初十年,有勤勉明君之风范,还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但是执政后期长达三十八年,荒于政事,日夜纵饮作乐,自此不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

明神宗本人如此,他的父亲隆庆皇帝和祖父嘉靖皇帝都是如此,嘉靖皇帝在位期间,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朝政被严嵩父子把持。清朝的皇帝则不同,鉴于明朝覆亡的教训,一代一代的皇帝确实都勤于政事,就是清末的光绪帝也是如此。这就是皇家家法教育出来的,所以曾国藩说,教育子女也应该这样,要勤教。

言传身教,六者皆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太重要了,他的所作所为,影响非常重要。父母经常怎样,子女就会学样,父母平常的行为不管好坏,对于子女来说,会起到一种示范作用,他们无形中就学到了。对于言传身教,曾国藩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从俭的话可以长久,当处在乱世时,犹以戒奢侈为要义。高调炫富,盗贼会盯上你,朝廷也会盯上你,这纯粹是给自己找乱子。特别在乱世,乱世积财为最大不祥,会招致很多灾难。还有衣服不宜置备太多,也不要在样式上太多装饰,尤其不适宜镶嵌过于华丽绚烂的花边。高调炫耀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曾国藩要求子女俭朴一点,保持一点纯真。

在工作上,曾国藩常讲“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曾国藩把古人讲的日常工作上要“清、慎、勤”三字,概括为“案无存牍,室无私钱”八个字。“案无存牍”就是不管有多少事情当天一定要办完,不能攒到一起突击一下干完。“室无私钱”,自己的办公室和家里,没有一分钱是不可告人或者来历不明的。

曾国藩在读书上的示范,可以说是个楷模。曾国藩以身作则,常常带领家人读书,晚上利用闲暇陪着孩子们读书。像《孟子正义》这部书孩子们早已经读过,但曾国藩还要一遍一遍地教两个儿子,他认为书读百遍才能读出味道,每读一遍都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和认识。

无论是戎马生涯还是在总督衙门,他每天晚上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读书,读诗书文章至少两到三卷,然后用一定的时间课子读书。直到临死前两天,曾国藩还在读《理学宗传》。

曾国藩非常重视修养的功夫,这也是其成就当中最主要的。幕僚薛福成总结曾国藩一生的成功之处,称其成功秘诀在于“以克己为体,以进贤为用”,前者就属于修身,后者则是说用人。

“清廉”方面,曾国藩一生清廉,临死时没有给家里留下太多的遗产。他有五个女儿,两个儿子,共计分成七分,每个人可能分得一千多两银子,所有的家产就是这么多。

“孝友”包括两层意思:“孝”是对长辈,“友”是对兄弟姐妹等同辈。关于“孝”,曾国藩就说“事亲以得欢心为本”。而对于同辈之人,古人讲兄弟之间最好的道是友道,即兄弟之间要像朋友一样相处。

国家清史编委会专家林乾深度解读曾国藩家训,揭示“富不过三代”的原因和曾氏家族百年长盛不衰的秘密。

-End-

编辑:山鬼 黄泓

文字参考:《百年家族的秘密》

原标题:《曾国藩几句家训,揭开家族兴旺的秘密》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曾国藩几句家训 揭开家族兴旺的秘密》,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7)
  1. lichan2024-01-19 15:51lichan[青海省网友]202.149.179.230
    @一缕蓝烟飘过生活中是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我从曾国藩的家训中,学到了如何用一颗谦卑的心态去面对自己和生活中的困境。
    顶9踩0
  2. 一缕蓝烟飘过2024-01-18 17:45一缕蓝烟飘过[天津市网友]203.16.27.11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曾家父子懂得勤俭持家,尊重祖训传统,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顶3踩0
  3. 十三梦2024-01-17 19:40十三梦[贵州省网友]114.101.168.222
    真心希望每个儿子都能像曾国藩一样,虚心好学、锐意进取。这样,家族才能不断地壮大发展。
    顶0踩0
  4. *I mīS s ч2024-01-16 21:35*I mīS s ч[云南省网友]103.9.155.120
    明白了曾国藩的家训,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相信这些话语会激励我更加努力,成全自己的人生。
    顶0踩0
  5. 九尾猫妖2024-01-15 23:29九尾猫妖[香港网友]123.176.80.147
    不能轻易地放弃,必须坚持不懈,这就是曾家奋斗的精神。也许只有靠这种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顶8踩0
  6. 书徒祈余2024-01-15 01:24书徒祈余[青海省网友]103.228.68.211
    家族兴旺的秘密在哪里?身为普通百姓的我,竟然也能从中学到不少经验和教训。
    顶3踩0
  7. 婉出清扬2024-01-14 03:19婉出清扬[火星网友]203.15.130.225
    曾国藩的家训真是令人感悟颇深,许多古人的智慧传世至今,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顶6踩0
相关阅读
曾国藩的家训 “ 四字八句 ” 诀

曾国藩的家训 “ 四字八句 ” 诀

家风由家训家规而来。家风就像树的根系,河的源头,深远地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和家族的兴衰。曾国藩是中国晚清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这一切成就,与曾国藩的成...

2023-10-21 #经典句子

曾国藩这句话道出家庭兴旺的三个征兆 每一个都是兴旺的真理

曾国藩这句话道出家庭兴旺的三个征兆 每一个都是兴旺的真理

...族依然持续的首要因素便是智慧的他给后代留有成千上万家训家规,曾国潘所指的和谐,孝心,节俭全是家庭兴旺的重要。家合万事兴,一个家庭能够持续借助的并不是財富,是家庭中每一个人对家族的认同,就算家财万贯,沒...

2023-07-13 #经典句子

曾国藩语录 千古之圣贤豪杰 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 不外一个勤字

曾国藩语录 千古之圣贤豪杰 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 不外一个勤字

...。他能够给出的最好的遗产不是财富,而是告诫,也就是家训!勤俭两个字!在此我突然想起释迦牟尼去世前,给弟子留下的四个字:以戒为师。想来和曾国藩的心情应是一样的!历史是公平的,对待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我们生...

2020-08-26 #经典句子

曾国藩:想要看透一个人的心机 谨记2句话!

曾国藩:想要看透一个人的心机 谨记2句话!

...都非常有成就,他对晚辈和家人的劝诫还收录成《曾国藩家训》,让家族兴旺多年,其中就提到识人永远是为人处事第一要务, 想要看透一个人的心机,谨记以下这两句话,让你识破天下人。曾国藩所叙述的这句话就是教人通...

2023-12-08 #经典句子

曾国藩两次“高考”失败 父亲的一句什么话 改变他的一生?!

曾国藩两次“高考”失败 父亲的一句什么话 改变他的一生?!

...来源还得从曾国藩的爷爷说起。“耕读传家”是曾国藩的家训之一,之前没了解的一般都将其优良的家风赋予到曾国藩的身上,其实不然,,“耕读传家”是他爷爷写的。还有很多经典的家风家训,其实就是曾国藩对其爷爷思想...

2007-11-18 #经典句子

曾国藩家训:一个家庭能否富贵发达 关键的三句话 越早知道越好

曾国藩家训:一个家庭能否富贵发达 关键的三句话 越早知道越好

...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等都有深远的影响。《曾国藩家训》更是从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等几方面介绍了曾氏家训和家书的重要内容。曾国藩家训中,有太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有很多内容道出了生活的关键和很多人容易...

2023-05-02 #经典句子

【文静读书】夜听《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文静读书】夜听《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先推荐一个可以听的“书”: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这个节目文静童鞋2019年2月在“喜马拉雅”app上免费收听后,受益匪浅,多次在朋友圈里分享。没成想春天过去了,节目就没有了,秋天的时候节目却又免费收听...

2017-07-03 #经典句子

曾国藩家训:记人好处 看人长处 帮人难处!一辈子牢记这3句话

曾国藩家训:记人好处 看人长处 帮人难处!一辈子牢记这3句话

...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才是做人之道!这也是曾国藩的家训,曾国藩堪称鹤立鸡群,千古一人。可以说为将为相为师,立功立德立言。一,看人好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是从陌生开始慢慢接触后了解成为朋友的。人无完人每...

2023-10-06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