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手写129页 堪比打印!这份毕业论文刷屏了

时间:2024-01-07

手写了整整129页的硕士毕业论文,图表也画得很漂亮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47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闲来无事翻了一下

导师的毕业论文,

瞬间被震惊了。

手写了整整129页的

硕士毕业论文,

图表也画得很漂亮。”

近日

一篇手写的毕业论文

在浙江大学的师生群里刷屏!

据了解

这篇论文是

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

博士生导师张秉坚教授

1981年从浙江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硕士

毕业时的论文

引用172篇参考文献

字迹工整无涂改

工整美观的字迹

精致漂亮的手绘图表

翔实清晰的数据记录

一丝不苟的文献引证……

张秉坚的硕士毕业论文

透出一种斟字酌句的认真

据了解

张秉坚本科毕业于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

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化学专业

师从韩世钧教授

博士毕业于

浙江大学化工热力学专业

师从侯虞钧院士

对于被翻出来的

手写体毕业论文

张秉坚只是谦虚地表示:

“当时还没有打字机,

手写毕业论文是没办法,

也是很正常的事,

后来博士的毕业论文

就是用打字机打出来的了。”

实际上,在当时的条件下

手写一篇毕业论文并非简单

没有打字机

129页论文中的每一个字

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

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新的誊抄

没有电子资料

图要自己手绘

表格要自己手写

引用文献也要一本本翻阅筛选

当时

张秉坚每天大部分时间

都泡在图书馆里看书

每周还会写一篇文献综述

梳理当周阅读文章的主要理论概念、

采用的研究视角方法、

得出的结论等

靠着一双眼、一双手、一支笔

他查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

也就有了毕业论文中

引用的172篇参考文献

理工男硬核“跨界”守护文物

其实

张秉坚最硬核的经历当属

他从化学“跨界”到文物保护

多年来都在为救治文物而努力

上世纪末

本是地地道道理工男的张秉坚

正在研究花岗石材的表面处理

而浙江省文物局

在此时联系了浙江大学

希望校方支援杭州白塔的清洗工作

杭州白塔属于石质文物

它的无损清理

恰好与张秉坚熟悉的石材防护、

清洗、粘接、修补、翻新

有异曲同工之处

学校就将白塔的清洗工作

交由他负责

兴趣使然

他开始深入研究

石质文物的表面清洗技术

在1997年成立了

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

逐渐走上以古代壁画、砖质、

石质、土质文物、古建筑为主的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跨界路”

张秉坚教授团队参与北京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

从莫高窟到良渚古城

他为救治文物寻找“好药”

据浙江日报此前报道

多年来

张秉坚都在为救治文物寻找“好药”

这首先要了解“病人”

如果用了不恰当的修复材料

就会给文物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但实验又不能直接在文物上做

他曾与敦煌研究院携手开展工作

“为研究壁画病害机理,

我们首要的工作就是模拟制作出

与石窟壁画实际状况基本符合的样品。”

张秉坚说

这意味着在材料和工艺上

都要尽可能还原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风格

张秉坚近照(右)

当代的保护工作者细致重复着古人的步骤:

选取与敦煌岩体相似的粗砂岩

在上面先抹一层掺有麦秸的较厚的粗泥层

再抹一层较薄的掺有细麻的细泥

做出较光滑的平面并沾水抹平

最后刷一层由石灰和明胶水调配的白粉层

在其上涂绘颜料

样品做出来后就投入破坏循环实验

直到模拟的病害状况

和文物现场的实际现象基本相符

张秉坚团队准确地测定了各种性能数据

这种实验室模拟方法

之后在许多壁画文物的保护中都得到应用

张秉坚团队在敦煌开展文物保护合作研究

“二十多年来,

敦煌和浙江的文物保护交流

一直没有中断过。”

张秉坚曾深有感触地说

对张秉坚而言

在莫高窟探寻修复壁画之道

不过是他亲历的浙江和敦煌情缘的一部分

另一部分一直在良渚遗址书写

早在2002年

敦煌研究院李最雄等专家就来到浙江

与我省文物保护工作者一道

开展良渚遗址的保护研究

由此开启了对潮湿区域土遗址保护的探索

眼下,在张秉坚牵线协同下

敦煌研究院已经承担了非常艰巨的

浙江良渚老虎岭、南部城墙

两处考古发掘剖面土遗址的保护工程

综合:浙江新闻、浙江日报记者 曾福泉、中国青年报、浙江大学等

来源:杭州之声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手写129页 堪比打印!这份毕业论文刷屏了》,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9)
  1. 唐某人2024-01-19 12:46唐某人[河北省网友]203.30.123.54
    看了这个新闻,我决定以后再也不写手写论文了!
    顶6踩0
  2. 난계속기다리고l너를생각2024-01-18 03:53난계속기다리고l너를생각[西藏网友]103.24.131.86
    129页的手写论文,得花多少时间啊!
    顶0踩0
  3. 2014034103白明亮2024-01-16 19:002014034103白明亮[火星网友]157.255.40.21
    这份论文的作者是练字高手吗?手写得也太漂亮了吧!
    顶3踩0
  4. 心逸情忉2024-01-15 10:08心逸情忉[新疆网友]203.21.82.26
    打印论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吧,手写论文这是在找抽吗?
    顶48踩0
  5. 麻辣2024-01-14 01:15麻辣[贵州省网友]103.53.100.149
    129页?这位同学绝对是个勤奋的人!佩服!
    顶0踩0
  6. 山龙2024-01-12 16:23山龙[广东省网友]203.7.138.103
    这作者是不是有太多闲时间了,居然手写论文!
    顶0踩0
  7. 期望2024-01-11 07:30期望[江西省网友]1.0.2.11
    手写论文真的是狠人啊,不知道用电脑写太正常了吗?
    顶0踩0
  8. 快乐天使2024-01-09 22:38快乐天使[海南省网友]14.102.131.237
    这学术界的老板们要疯了吧,这份论文还刷屏了!
    顶8踩0
  9. ブーケ花2024-01-08 13:45ブーケ花[安徽省网友]203.9.101.82
    这论文作者太不要命了,居然手写129页!佩服佩服!
    顶9踩0
相关阅读
手写129页 堪比打印!浙大这位博导的毕业论文刷屏

手写129页 堪比打印!浙大这位博导的毕业论文刷屏

“闲来无事翻了一下导师的毕业论文,瞬间被震惊了。手写了整整129页的硕士毕业论文,图表也画得很漂亮。”近日一篇手写的毕业论文在浙江大学的师生群里刷屏!据了解这篇论文是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博士生导师张...

2024-01-07 #经典句子

中科院博士“致谢”刷屏 老师回忆:他把交不上学费的事写进作文

中科院博士“致谢”刷屏 老师回忆:他把交不上学费的事写进作文

...邱浩买了一台电脑,应该是286系统,而且连接了一台针式打印机。邱文斌说,黄国平教七年级、八年级语文的时候,邱浩教黄国平的数学,还是班主任。“电脑当时是稀罕玩意儿,邱浩有,学校没有。那时我们全县只有4个人懂...

2023-07-15 #经典句子

申请学位 不数论文!清华校长一席话刷屏了……

申请学位 不数论文!清华校长一席话刷屏了……

...评定三级评价机制,同时,赋予学院更多的自主权。关于毕业论文,你们学校如何要求?(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07-24 #经典句子

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 这位校友的论文后记刷屏!

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 这位校友的论文后记刷屏!

...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肖清和在未名湖拍摄博士毕业照(来源:上海大学校报)其博士论文《“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之形成与交往研究(1580-1722) 》获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宗教与...

2024-01-19 #经典句子

刷屏!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火了 句句直抵人心

刷屏!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火了 句句直抵人心

...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黄国平在上述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中回忆道:“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

2023-08-17 #经典句子

博士论文致谢走红后 黄国平母校演讲再刷屏

博士论文致谢走红后 黄国平母校演讲再刷屏

...,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的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走红网络。直抵人心!中科院一博士论文《致谢》刷屏致谢就是黄国平通过一路求学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自述,文字简单真诚,叙述平静,但其身世之...

2023-07-20 #经典句子

这篇博士论文《致谢》刷屏 句句扎心……

这篇博士论文《致谢》刷屏 句句扎心……

...7年在绵阳南山中学复读;2008年进入西南大学,2012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导师为宗成庆研究员,并在2017年7月毕业。现就职于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继续博士...

2019-06-21 #经典句子

“命运的终点由我不由天”!因博士论文致谢走红的黄国平博士又刷屏!

“命运的终点由我不由天”!因博士论文致谢走红的黄国平博士又刷屏!

...精彩,因为你们就是国家的未来!附:黄国平2017年博士毕业论文致谢全文来源:澎湃新闻延伸阅读:

2023-11-03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