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中 竟然还有一起谋杀案 都没看出来

时间:2023-12-31

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意晋室中兴之意;又有东晋统治地区的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历史上也以江左代指东晋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75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意晋室中兴之意;又有东晋统治地区的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历史上也以江左代指东晋。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算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桃花源”的传说故事。实际上,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如“桃花源”一样令人向往的安定区为数不少。

由于,东晋时期社会动荡,以世家豪族形式崛起的地主阶级开始兼并土地,建立了大量庄园。司马氏在南方被世族扶持以后,苦于无兵无钱粮,只得与世族平分天下。由此,引发了一段长达百年的“某族与马共天下”的历史。

实际上,对于东晋宗室来说,他们始终想要建立独立的军队系统和财政系统,但却遭到世族势力的掣肘无法成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百姓有了相当充足的开辟“安定区”的空间。

自西汉末年(王莽新朝)开始,就已经开始有中原百姓背井离乡,逃亡到相对安定的深山老林重建家园。从东汉时期的史料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人口减少的迹象。实际上,这些突然“人间蒸发”的人口,并不完全是死于战乱或灾荒,而是并未入籍。

那么,这些未入籍的百姓去了哪里呢?

大多去了当时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的武夷、荆州、巴蜀一带。这些流亡的百姓,来到深山老林中寻找平缓的地势,建立聚落。聚落居民推举出首领(坞主),并挑选出精壮的男丁组建私人武装,修建堡垒。在被朝廷发现后,这些坞堡的结局大抵是被朝廷招安,亦或是被官兵消灭。那些未被发现的坞堡,则继续保持着隐世和独立,不为人所知。

到了晋宋时期,皇帝的威慑力大幅下降,朝廷无法从显赫士族处获取足够的人力和钱粮,所以只能加重对平民的征税。根据文献记载的,当时有不少佃民受生活所迫,甘愿放弃家园逃往蛮区,成为山民。这便是《桃花源记》中桃花源山民形成的背景。

话说,《桃花源记》中的捕鱼人,为什么不去那些鱼多水阔的水域,偏偏要跟一条溪流较劲呢?

多半是因为此人在溪水下游发现了某些异样,所以决定亲自调查一番。要知道,当时的朝廷,对于“山民”的悬赏诛求可谓相当重视,渔夫溯游而上的冒险,大抵是充满目的性的。在发现了桃花源,并得到了“山民”的盛情款待时,山民也一定发现了异样。

这个贼眉鼠眼的渔夫是谁?是不是“外面”派来得奸细?大家应不应该把他“做掉”?

考虑了好多天,善良的山民们还是决定将渔夫放掉了。不过,在放渔夫回家的同时,山民们也隐晦地向他表达了诉求:“不足为外人道也!”请他保守秘密。

那么,渔夫是怎么回报这些山民的呢?

他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而太守也对此提起了足够的重视,“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立马派官兵前往调查。然而官兵跟随渔夫走了一路,发现渔夫此前留下的记号全都被抹除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无非是渔夫离开的时候,有山民一路尾随,消除了一切痕迹。

《桃花源记》的结尾,还提到了一件很突兀的事。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名士,他听说这件奇遇后,立即来到渔夫所说的桃花源进行探险。然而,刘子骥还没有查出个所以然,便突然身染重病暴毙了。“后遂无问津者”。

刘子骥的暴毙,理应吸引更多对桃花源感到好奇的冒险家,为什么此后再也没有人溯源而上,甚至连“问津”都不敢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刘子骥先生未必是暴毙,而是因为发现了山民的秘密而遭到了灭口!或许刘子骥在前往桃花源时来者不善,亦或是山民们不愿受到“外来者”的侵扰。总之,刘子骥的神秘失踪,就是桃源居民对外界放出的一个信号:“不要接近桃花源。”

当然,上面讲的这个故事,只是笔者的猜测罢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桃花源记》所讲的不一定是“虚构的乌托邦”,而是记录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晋末,大量中原百姓苦于劳役,他们为躲避赋税来到杳无人烟的世外桃源,在不为人知的地下世界里生活。那些代表了官府的探险家,与这些隐居的坞民爆发了些许冲突。

那么,这些桃源居民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或许,随着东晋朝廷被门阀士族推翻,这些隐居的山民逐渐淡出了舆论的视野,再也不受外界干扰也未可知。

参考资料:

【《桃花源记》、《晋书》】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中 竟然还有一起谋杀案 都没看出来》,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颦儿2024-01-11 21:09颦儿[新疆网友]220.247.143.50
    @奶油小生这可真是个惊人的发现!原来课文中还隐藏着这样的秘密,真让人大开眼界。
    顶9踩0
  2. 奶油小生2024-01-06 00:03奶油小生[广西网友]119.10.36.195
    哇,是真的吗?我怎么没注意到!得重新回去看一遍了!
    顶7踩0
相关阅读
盘点中学最难背的课文 《出师表》上榜 第一“虐哭”多少同学?

盘点中学最难背的课文 《出师表》上榜 第一“虐哭”多少同学?

...背了不下十遍才勉强过关,可吃了不少苦头。第二篇:《桃花源记》它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描述了美好生活的景象,可能是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在高楼大厦长大的我们对于诗人描绘出来的蓝图其实并没有什么代入感...

2023-01-01 #经典句子

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课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课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朗读+知识要点+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

2023-08-10 #经典句子

八年级语文课文《桃花源记》知识点精讲

八年级语文课文《桃花源记》知识点精讲

这是一篇几乎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文章。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文中所述桃花源在哪里呢?了解一下本文作者:了解一下本文写作背景:了解一下本文文体——记:了解一下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

2015-05-28 #经典句子

看完那些背串词的课文 会背也要被带歪了!

看完那些背串词的课文 会背也要被带歪了!

...很单纯,不懂你们的想法。“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记》,捕获了不少同学的芳心,但为什么这画风似乎不大对劲:“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陶渊明......”这要是大晚上背,大概可能也许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吧...

2018-10-03 #经典句子

这些刻在骨子里的课文台词 随手就能说出来 家长看后热泪盈眶

这些刻在骨子里的课文台词 随手就能说出来 家长看后热泪盈眶

...“渣男读渣男写的诗,渣男到家了!”咳咳。★陶渊明《桃花源记》其实,这篇文言文在儿时的名声并不大,可能还没有《出师表》有名,但是《王者荣耀》中诸葛亮的新皮肤武陵仙君发售后,这句经典台词就有趣了。“晋太元...

2023-05-20 #经典句子

“刻在DNA里的课文”走红网络 随便一句 就能够唤醒多年的记忆

“刻在DNA里的课文”走红网络 随便一句 就能够唤醒多年的记忆

...候的某一个很平常的场景,可能就能让日后的很难忘。《桃花源记》也确实是很多学生都印象深刻的一篇课文,描绘了陶渊明想象中的一份祥和跟安宁,那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正是每一个平民百姓都会享受的日子。结合当时的时代...

2023-07-14 #经典句子

那些年倒背如流的文言文课文 你还能背出几篇?

那些年倒背如流的文言文课文 你还能背出几篇?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

2017-09-22 #经典句子

你还记得小学课文猪八戒吃瓜吗?

你还记得小学课文猪八戒吃瓜吗?

...孙悟空,笨拙微胖的猪八戒以皮影的形式唯妙唯俏的展现出来,从背景人物刻画到故事情节无不精细,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个老经典。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路走来,没看见一座房子,也没看到...

2023-12-13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