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矛盾论》:中国传统文化有大量辩证法 但没有形成完备理论

时间:2023-12-29

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毛泽东矛盾论诚如毛主席所言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501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毛泽东《矛盾论》

诚如毛主席所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有大量关于辩证法思想的记载。

中国古代,人们把具有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特征的,一切具体与抽象的规律,都归纳为阴阳范畴。

中国古代的阴阳之道,源自人们对大自然长期探索,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并以此为思想基点与框架,而形成的一套认识世界的哲学思维,在华夏文明繁衍中占据重要地位。

简单地来讲,阴阳之道即辩证法哲学,辩证法哲学即阴阳之道。

为了更好了解中国辩证法思想,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按先秦学术流派来梳理和总结辩证法。

这篇文章,注定会很枯燥,会出现大面积的“引经据典”,各位要做好“头痛脑胀”的心理准备。

但是枯燥的文字背后,我们可以看清中国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脉络,看到《矛盾论》与中国传统阴阳之道的传承关系。

(本篇文章总计14000多字,考虑阅读辛苦劳累,分上、下篇来推送。)

从道家学派开始讲起吧。

1、道家

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道家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老子是道家学派集大成者,总结了周朝之前道家思想精华,奠定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对道家学派形成最关重要。

尽管如此,老子并非是道家创始人,而是道家学派集大成者。

在他之前有辛甲、太公、伊尹、黄帝等人,在他之后还有庄子、管仲、范蠡、黄石公、张良、汉景帝、李世民、李泌等人。

道家思想广博,深邃精深,涉及哲学、政治、军事、文学、法治等领域,对中华文化方方面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道家典籍著作中,有大量关于辩证法思想的阐述,我们来盘点一下。

《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复观”。

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老子认为,万物生长,蕴藏着不断交替现象,存在往复循环的规律。老子,把这个抽象而又客观存在的规律,叫做“道”。

而马克思主义者,把个无限循环的规律,称为“永恒发展”或“唯物辩证法发展观”。

《矛盾论》则认为,事物之所以能往复循环交替发展,那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矛盾性,是事物内部的矛盾,促进了事物的不断运动与发展。

说法不同,但内涵是一样的。

《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呈现,音与声互相应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这句话知名度太高了,揭示了事物阴阳对立、相互依存的客观规律。

“有”之所以是有,是相对应“无”而言的,没有“无”就没有“有”。

“难”之所以是难,是相对应“易”而言的,没有“易”就没有“难”。

“长”之所以是长,是相对应“短”而言的,没有“短”就没有“长”。

反之亦然。

换句话说,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互矛盾的事物,各自存在的前提,都是以对方存在为基础的。

事物对立着的各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手拉手连在一起的。

用《矛盾论》观点来解释,就是事物矛盾的统一性。

毛主席认为,事物矛盾的统一性,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形。

第1种: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2种: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上述那段话,蕴藏了矛盾统一性。

但是其中原理过于精炼笼统,现在人的思维难于理解,而《矛盾论》解释了这个原理。

《道德经》:“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这段话很经典,原文还有两句,写车轮和陶罐,没有引用。

房子之所以能住人,一是有门窗墙壁,二是因为中间是空的。

没有门窗和墙壁,光有空虚部分,也没有法住人。只有门窗和墙壁,没有中间空虚的部分,同样也无法住人。

老子认为,表面看是有形的部分给人带来便利,实际上无形的部分也在发挥作用。

事物的“有”和“无”,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用《矛盾论》来解释,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法则。

《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这就是辩证法,祸与福是一个矛盾体,二者相依相生又相互渗透。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类似的事情,正与邪、善与恶、幸运与倒霉,都处于运动转化的状态。

《矛盾论》吸收和发展了这个观点。

毛主席认为,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但矛盾转化需要条件。

祸和福是矛盾体,“祸”可以转化为“福”,要建立在条件充分的基础上,条件不足转化不了,祸还是那个祸,锅还是那个锅。

在“塞翁失马”故事里,老翁儿子“祸”能转化成“福”,是因为他具备了重要条件,即“国家爆发战争,朝廷需要大量征兵”。

这是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失去这个条件,矛盾无法转化。

《道德经》:“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天下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

这句话非常经典,蕴藏质量互变的辩证法思维。

老子认为,人在社会实践中,起初往往都没有经验,从容易、简单、轻松的地方做起,更容易胜利和成功,积累小胜为大胜。

小胜利积累多了,就变成了大胜利,小事情都办理好了,就等于完成大事情。

这是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化,即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

毛主席认为,质量互变规律,核心还是对立统一。

因为事物的量变和质变运动,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所决定的,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相互斗争所引发的两种运动状态。

《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正在不断地出生成长,也在不断地死亡消失。

黑格尔在《小逻辑》也有类似的表述,“有生者必死,简单的原因即生命本身包含有死亡的种子。”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个辩证观点,总结为唯物辩证法的永恒发展,简称为发展观。

庄子和黑格尔,都看到事物存在永恒发展的规律,但是没有解释清楚具体原因是什么。

而《矛盾论》继承了这个观点,还给出了解释和答案,即“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毛主席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促使事物不断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包括人的生生死死,天下的分分合合,江湖的打打杀杀。

关于道家的辩证法思想,我们就暂时讲到这里。

相对而言,《道德经》比较集中和系统,碍于篇幅原因,只例举了一部分内容,实际上远不止这些。

另外,《庄子》、《管子》、《六韬》、《淮南子》等道家典籍,也有不少关于辩证法的阐述,以自然辩证法、政治辩证法、军事辩证法等零散的形式出现。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儒家。

儒家算是大户人家,“库存”了不少辩证法。

2、儒家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影响巨大。

很多人,认为孔子是儒家创始人,这个也是误解,孔子是儒家集大成者。

在孔子之前,就有儒家学说,《诗经》《周礼》等儒家经书,都是孔子之前的典籍,这就是最好的诠释。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先秦之后的著名大儒有:

董仲舒、刘韵、郑玄、王弼、孔颖达、韩愈、柳宗元、周敦颐、张载、司马光、二程、张栻、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

儒家公认的典籍有:

《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这些典籍在南宋时期被称为儒家“十三经”。

此外,还有历代大儒的著作,比如荀况的《荀子》、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王夫之的《周易外传》等。

总而言之,儒家典籍和著作相当丰富。

我们来梳理儒家的辩证法思想。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的相反相生,运转不息,为宇宙万事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这就是道。

这里的“道”,是指世界的客观规律。

这句话揭示了客观世界,由阴阳组成,存在对立统一的规律。

同《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基本是同一个意思,道出了宇宙存在对立统一的规律。

毛主席继承了这个哲学观点,认为事物的对立统一,就是事物的矛盾法则,并且把这个问题细化。做了具体与系统阐述。

即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论》通篇都是在解释对立统一法则,剖析世界与宇宙的本源。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没有收获。

只空想,不学习,就会陷入疑惑、困惑。

孔子认为,“学”与“思”,就是两种对立的矛盾事情,二者需要结合起来,既要读书学习,也要思考问题。

光读书,不思考,或者光思考,不读书,都是错误的学习方法。

这是儒家朴素的辩证法思维,主张要把矛盾的东西统一起来看,即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分析问题。

为什么要把矛盾统一起来?

孔子没有解释里面的哲学原理,毛主席在《矛盾论》作出了解答。

后面章节会做具体阐述。

《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远与近,长远和眼前,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事物。

孔夫子认为,考虑问题时既要着眼于现实,也要考虑到长远利益,两者都需要兼顾。

很显然,孔子也有朴素的辩证思维,看到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用《矛盾论》原理解释,就是矛盾不仅存在斗争性,还存在同一性,需要用辩证视角看问题。

《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小与大,小事情与大事情,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事物。

在“不忍耐”的情况下,小事情会转化成大事情,小矛盾会恶化成大矛盾。

在《论语》中,还有类似的辩证表述。

“欲速则不达”,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也就是说,孔子意识到矛盾会转化。

用《矛盾论》来解释,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矛盾转化,需要条件。

《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

孟子笔下的“不为”和“有为”,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矛盾事物,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很显然,孟子也看到事物的对立统一,但是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零碎的,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对的体系,所以学术界把这种现象,都统称为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用《矛盾论》观点来解释:一切对立的事物成分,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渗透依赖。

这就是矛盾的统一性或同一性。

《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荀子这句话,蕴含着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思维,劝告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以我们背诵为例,如果古文诗词背得不够熟悉,那么考试遇到默写或填写题就容易出错。原因是背诵数量次数不够所致,没有从量变引发质变。

通过反复背诵,达到能倒背如流的熟练程度,这类题目基本是满分。从错到对,性质发生质变,而引发质变的是背诵的次数,即背诵数量的积累。

可见儒家,也有质量互变规律的辩证法思维。

前面文章分析过,质量互变规律的核心还是对立统一,是矛盾法则。

《荀子·荣辱》:“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就会得到光荣;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就会受到耻辱。

“道义与利益”、“光荣与耻辱”,是两组相互对立的事物,尽管它们是一种抽象的事物,但的确又客观存在,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荀子认为,做人做事要道义在先,利益在后,这样才会得到荣光。

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利益在先,道义在后,那么就会得出相反的结果,即得到耻辱。

用《矛盾论》原理来解释:矛盾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都存在矛盾,包括抽象的意识在内。

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关于儒家学派的辩证思维,这里只介绍孔子、孟子、荀子三圣。

其他大儒,如董仲舒、王充、扬雄、王弼、韩愈、柳宗元、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人的辩证法思想,后面有机会再写篇文章来专门介绍。

儒家的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政治与道德的论述方面,都是零碎与分散地穿插在典籍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理论。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法家的辩证法。

法家

法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矛盾论》:中国传统文化有大量辩证法 但没有形成完备理论》,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快乐星猫2024-01-13 14:37快乐星猫[四川省网友]118.75.97.80
    我觉得这本书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启发,不过还需要更多的学习。
    顶7踩0
  2. 简斯丁2024-01-08 11:29简斯丁[山东省网友]202.14.65.200
    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很中肯,确实有一定道理。
    顶9踩0
  3. 小瑶2024-01-03 08:21小瑶[广东省网友]202.40.5.125
    这本书挺有意思的,看完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顶0踩0
相关阅读
夜莺文化的人类精神之苏格拉底

夜莺文化的人类精神之苏格拉底

...不可能渗透到整体的内在,由此决定了古希腊哲学的素朴辩证法之性质。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一切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在西方哲学史包括其各个发展时期都具有特殊性。近代哲学家们认识到思维与存在,即主体与...

2012-03-07 #经典句子

《中国文学史写作话语研究》:当代性与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史写作

《中国文学史写作话语研究》:当代性与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史写作

...章 政治无意识与传奇化书写120第一节 文学革命论与启蒙辩证法122第二节 文学阶级论与权力辩证法128第三节 文学反映论与唯物辩证法135第五章 国家共同体与寓言化书写141第一节 爱国主义与文学史之起源143第二节 国家学术与文...

2022-12-09 #经典句子

张一兵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解读《黑格尔摘要》

张一兵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解读《黑格尔摘要》

...张一兵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发表了《否定辩证法:探寻主体外化、对象性异化及其扬弃》一文。文章认为,在《巴黎笔记》的后期,马克思暂停经济学研究,写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摘要﹤绝对知识﹥章》(...

2023-12-31 #经典句子

【学术中国·文学】高建平:“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的区别

【学术中国·文学】高建平:“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的区别

...。在讨论“美的本质”时,努力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实践论及历史唯物主义等资源出发,建立现代美学的理论框架。在讨论“形象思维”时,主要围绕“形象”能否达到认识,以及这种观点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

2024-01-08 #经典句子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工委成功举办“中西科技文化比较”讲座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工委成功举办“中西科技文化比较”讲座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工委成功举办“中西科技文化比较”讲座2021年11月4日下午,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共同举办的“...

2012-04-26 #经典句子

季羡林:为胡适说几句话

季羡林:为胡适说几句话

...我最近常常想到,解放以后,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学习了辩证法,对于这一件事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会过高的。但是,正如西方一句俗语所说的那样:一切闪光的不都是金子。有人把辩证法弄成了诡辩术,老百姓称之为“变戏法”...

2023-12-03 #经典句子

法国哲学家 亨利·柏格森十句至理格言 句句透彻 细品直击人心

法国哲学家 亨利·柏格森十句至理格言 句句透彻 细品直击人心

...,这两个方面均体现在亨利·伯格森的哲学思想之中,在辩证法认知方面,他也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在亨利·柏格森一生思想的追求之中,他鄙视理性,认为哲学方法是直觉,一生思想均是从直觉出发,内涵能够体现出...

2023-05-09 #经典句子

新传四大刊丨新传论文速递08

新传四大刊丨新传论文速递08

...本质和控制的批判。表现出如下特征:单向度定论,忽视辩证法;悲观的态度,消极地批判。其出路在于:积极乐观地期待,张扬主体性;坚守传统的阵地,开拓新的领域;摒弃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采纳生活化的小微视角...

2019-03-14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