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在中日两国都收进语文课本情况下 鲁迅写了一篇文章 却各执一词

时间:2023-12-04

放弃医学从文看到国人愈来愈麻木,他终于明白学医终究无法改变中国人的麻木,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即弃医从文,拿起手中的笔,揭露时代的黑暗,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90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在中日两国都收进语文课本的情况下,鲁迅写了一篇文章,却各执一词

时代感很强,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但这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近代史上,国人的麻木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在那个时代,许多稍微有头脑、有理想的人,都把它看在眼里,但又无能为力,只有一个人愿意改变这一切,那就是当时的中国人,叫做“东亚病夫”,所以他决定学习医学,给中国人治病,让国人有一个过于顽强的体魄去抵抗,但是,慢慢地,他发现,国人并不是身体上的弱小,而是精神上的弱小。

放弃医学从文

看到国人愈来愈麻木,他终于明白学医终究无法改变中国人的麻木,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即弃医从文,拿起手中的笔,揭露时代的黑暗,唤醒沉睡的狮子,只有通过文字,让中国人认清现状,认清残酷现实,最后才能激发心中的那些斗志和希望,能够拯救中国人的只有自己,而这个人,正是中国大文学家鲁迅。

认识到这一点后,他开始奋笔疾书,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清醒思想,并把它传播给全国人民,虽然当时看来希望很渺茫,但也并非不可能,也正是这个“可能的希望”,使鲁迅坚定地走上了自己的创作道路,而他的作品无疑都在讽刺当代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藤野先生》,一部以解剖学教授为原型的作品。

藤野先生正直、高尚,又不受任何民族歧视,与某些国人的麻木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鲁迅的伟大之处,也是他理解灵魂的力量远远大于肉体的力量的原因,也是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的路上,他一发不可收拾,带着他那唤醒国人的理想,坚持写作,直到离开。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无疑在很大程度上,给国人的麻木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篇文章里,藤野先生是一个待人友好,治学严谨的教授形象,对任何人,他都是没有偏见的,那么,这样一位公平公正的老师,谁也不会永远记得和怀念呢?身为医学教授,当他知道中国女人会裹小脚时,也发出感叹:总要看一眼,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就是执著于医术,成了藤野先生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甚至还担心,鲁迅相信鬼魂,在解剖尸体时,会遇到什么困难,这种谨慎的态度,不失为一种关怀,同级官员看不起鲁迅,或者说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也是低能者,而他之所以能得高分,恐怕也是漏了题才得高分,在这种民族歧视的压迫下,藤野先生仍然是不忘平等对待的人,难怪后来就不忘了,这样的个例,无怪乎后来便不了了之了。

中国和日本教科书同时收录

此文发表后,迅速引起轰动,更是被中国和日本两国的教科书共同收录,对于日本被收录的原因,许多人也应该了解,毕竟此文是对日本解剖教授的一次赞扬,又体现了日本学者的公平与正义,使他们的形象更为世人所认同,此文被译成日本教科书后,也迅速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反响,甚至有人曾问过藤野先生,他是否写过此文,他也发出感叹:周君,真是有出息啊!

但是在中国,这篇文章同样被收录到了教科书里,所以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篇文章也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它深刻地表达了鲁迅对国人的悲痛,特别是在他的《孔乙己》中,更是深切地表达了这种悲痛,而《藤野先生》在对国人的悲痛和失望的表达中,也刻画出了藤野先生不受民族歧视的这种性格,在鲁迅对他深表钦佩的同时,也让许多人对当时的日本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国家走向的思考,值得一代代青年去思考和学习,虽然主人公是日本人,但他的崇高、仁爱、正义等品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每一个人去反思,而他的这些品质,并没有伪装起来,而是从每一个字、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来,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让中国把这篇文章写进了教科书。

破除世俗偏见

鲁迅的这篇文章无疑打破了世俗的偏见,藤野先生之所以能一举成名,主要原因不在于鲁迅,而在于他对自己的长期严格要求的结果,试想,如果他也是一位带着有色眼镜看别人的老师,那么就不会有这样的一篇歌颂藤野先生的文章,藤野严九郎对每个学生的爱与真诚,对教学的严谨态度,每一次都在展示一位好老师所应有的品质。

时至今日,《藤野先生》仍被收录在教科书中,让当代的学生了解其中的道理,而教科书中所包含的不只是一篇普通的文章,而是鲁迅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还有藤野先生作为一名教师所表现出的优良品质,藤野先生和鲁迅的出名,并不是偶然的,更像是对人们的教育,让当代人认识到,只有具备了看本质的能力,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不同凡响。

结论

无疑,无论是鲁迅还是藤野先生,他们都具有为人处世所必需的洞察力,懂得什么是一件事的关键,一次讲课或一次会议,这些事看起来简单,但却要理清头绪,这就是《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所包含的道理。对此,不知道广大读者是怎么看待的呢?记住留下你的评论哦,谢谢!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在中日两国都收进语文课本情况下 鲁迅写了一篇文章 却各执一词》,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fulu2024-01-06 10:27fulu[上海市网友]203.17.2.151
    @蓝☆澈这其实反映了国家对于历史教育的控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叙事,而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历史观念。
    顶6踩0
  2. 蓝☆澈2023-12-26 09:13蓝☆澈[重庆市网友]43.248.50.244
    这种情况下真是有意思,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政治立场导致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完全不同。
    顶9踩0
  3. 牧羊人2023-12-15 08:00牧羊人[湖北省网友]203.30.220.82
    这就是历史对于不同国家的态度和看法吧,让我想起了那句“史书留名千古,但史实却难求一真”。
    顶0踩0
相关阅读
鲁迅10多篇文章陆续从语文课本里被下架 这样做有何利弊?

鲁迅10多篇文章陆续从语文课本里被下架 这样做有何利弊?

...义》、《流产与断种》、《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30多篇文章,入选了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能有30多篇文章被请进教材供学生来学习,放眼历史,鲁迅无疑是古今第一人,即使像李白、杜甫那的诗歌巨匠,也难以享受到这么...

2023-06-26 #经典句子

鲁迅写了一篇文章 被中日两国收入语文课本 文中主人公一举成名

鲁迅写了一篇文章 被中日两国收入语文课本 文中主人公一举成名

...些关于留学的回忆,其中有一篇被收入中日语文教材,这篇文章就是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在日本留学的生活,主要描写了当时的一位老师——藤野先生,以表达作者的心情。1902...

2023-11-06 #经典句子

我累 故我在 怀念一下当年读过的鲁迅文章

我累 故我在 怀念一下当年读过的鲁迅文章

...记得从开始背书开始,就知道鲁迅,印象里每个学期新的语文课本都有一篇鲁迅写的文章。你要问这毕业二三十年的人生里,还记得几本鲁迅的写的文,脑子就会浸水,总觉得那些清雅难懂内涵过深的都是他的杰作。从解放前到...

2012-05-25 #经典句子

鲁迅文章逐渐被删掉 大批明星网红写进试卷 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鲁迅文章逐渐被删掉 大批明星网红写进试卷 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话,那么大家想到的肯定是鲁迅的文章。因为鲁迅有好多篇文章都是学生们必须要学的,也可以说鲁迅是语文课本中的常客。尤其是在小学初中阶段,我们会经常学到鲁迅的文章,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又或者是《故乡》...

2024-01-03 #经典句子

小学课文鲁迅的《好的故事》 老师教哭 学生难晕 温主编这样说

小学课文鲁迅的《好的故事》 老师教哭 学生难晕 温主编这样说

...矛盾,那种难以言说的东西。那么,课本为什么要选入这篇文章?可能就是为了读点鲁迅。年少不懂文中意,长大已成文中人——很多人用类似这样的话,来表达对鲁迅文章的喜爱。鲁迅的文章,总是要有的。能完整地选入课本...

2014-06-09 #经典句子

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寻找兴奋点 为鲁迅喝彩 给作文添彩

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寻找兴奋点 为鲁迅喝彩 给作文添彩

...的作文里。怎样把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融入到作文里,这篇文章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结束语通过找这篇课文中的兴奋点,结合自己的作文缺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小学生们有话可说,并且针对性很强,能够在...

2023-07-05 #经典句子

诗经《氓》:一首收进高中语文课本的警示诗

诗经《氓》:一首收进高中语文课本的警示诗

《卫风·氓》是一首收进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诗,可见现在的语文课本比我读高中的那个时候改善了很多,能把这样一首描写弃妇的叙事诗收进语文课本,可能考虑的就不仅仅是它直陈其事又哀婉动人的文学价值,还有它的警示意...

2024-01-17 #经典句子

鲁迅“一株是枣树 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病句?读读小学一年级这诗

鲁迅“一株是枣树 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病句?读读小学一年级这诗

...来歌颂生活中坚韧不拔志士们。大家联系上下文,看看这篇文章的节选:鲁迅不直接写墙外有两株枣树,而是分开来写,正如《江南》一诗中非要用东南西北来诠释“鱼戏莲叶间”一样。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它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019-08-1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