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金庸武侠小说中有哪些传统文化的体现?

时间:2023-12-03

其中描绘的武侠世界让人心驰神往,尤其是各种武学中都透露着古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37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金庸小说作为我国近代以来武侠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可以说是非常的令人震撼。其中描绘的武侠世界让人心驰神往,尤其是各种武学中都透露着古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那么这些作品中的文化都有哪些呢?又都包含什么样的深刻内涵呢?

一.武学中的哲学文化

“武戏文唱”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点。

金庸在武功打斗尤其是在武功招数的描写上融入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等等,是所有读者的一个共识。在奠定金庸新派武侠小说盟主地位的名著《射雕英雄传》中就有这方面精彩的描述。

《射雕英雄传》第十二回亢龙有悔写到,丐帮帮主洪七公分别传授郭靖和黄蓉武功时,是有讲究的。

洪七公教郭靖的武功是世间至刚至猛的“降龙十八掌”,而教黄蓉的武功则是类似优美舞蹈的“逍遥游”。前者反反复复就只有十八招,而后者却是招式繁复,变化多端。

再说“降龙十八掌”的名称,从洪七公教郭靖的第一招“亢龙有悔”到第二招“飞龙在天”再到第十五招“见龙在田”,这十五招的名称全部都来自中国古代典籍,“五经之一”一一《周易》。

且均是《周易》第一卦“乾卦”的卦艾辞。直到后来洪七公教郭靖的“降龙十八掌”最后一掌的名称“神龙摆尾”也是化用自《周易》。

在教郭靖“降龙十八掌”的过程中,洪七公为了使郭靖更好地理解“亢龙有悔”这一招所蕴含的深奥道理,还让他背诵了两段话。

“第一段:‘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就是自然,所谓‘先天’,是对方行动中没有破绽,我们要先瞧了出来,这招‘亢龙有悔’,要料敌机先,击向他即将露出来的破绽。

如果他已经露出破绽,那就良机莫失,更当攻其弱点。我们的武学道理,跟道家不同。

道家《老子》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主张不可抢先进攻,一味退守以柔克刚,我们是当刚则刚,应柔则柔”。

这第一段话名为讲述武学,实为讲述人生的道理,此处的第一层意思是告诉我们在没有机会的时候要等待机会,机会一旦到来的时候要抓住机会。

第二层意思是不要拘泥于成法,不要墨守成规,要随机应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金庸在这里对《老子》的引用,我们也可以管窥金庸对于道家典籍《老子》的一些看法。

金庸并不是全盘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而是有选择的接受的。所以即使是直接引用中国古代典籍,金庸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的。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洪七公让郭靖背诵的第二段话是:“亢”为之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为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这两句话是孔子所讲的,“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既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也包涵着作者对于武学境界,人生境界的理解。

金庸把这句话用在这里,并且是用来解释“亢龙有悔”这一招,不能不说是神来之笔,亦是金庸融文入武,武戏文唱的典范。

二. 融道家哲学于武学

众所周知,金庸本人不会武功,但是他所创作的武侠小说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入门级的百科全书。

出现这一让人称奇的文化现象,主要是因为金庸在创作武侠小说时始终坚持“武戏文唱”的原则。并且把中国人千百年来对于儒道佛的认识,对于老庄哲学的思考,巧妙地融入武侠小说中各种侠客对于武功的认识。

《神雕侠侣》第二十六回“神雕重剑”中写到剑魔独孤求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对于“剑”的认识,就是整本《神雕侠侣》中一个颇有深度的哲学问题。剑魔埋藏于剑家的第一把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独孤求败)弱冠以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这第一把剑的特征也象征了书中主人公杨过的阶段性性格特征,即年轻时争强好胜;剑魔独孤求败在三十岁之前所使用的第二把剑叫“紫薇软剑”,因为这把剑误伤了义士,令独孤求败悔恨无己,所以这把“紫薇软剑”被弃之深谷。

这把剑预示着主人公杨过虽然生性不羁,油嘴滑舌,偏执轻狂,但是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加深,以及个人修养的提高,能改正自己的错误。

独孤求败四十岁之前所使用的第三把剑是一把三尺多长,不下七八十斤的无锋重剑。这把剑不但沉重无比,而且两边剑锋还都是钝口,全然不合一般剑法注重轻灵迅疾的道理。

杨过看到剑下石刻“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八个字时心中似有所悟。想到这柄重剑与寻常剑术的道理相反,又看到独孤求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的遗言,缅怀先贤,不禁神驰久之。

杨过少年之时喜欢耍小聪明,说话喜欢玩文字游戏,占别人的便宜,可是越到后来这种不良的习惯表现的就越少,这就是为什么杨过在看到“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这八个字时“心中似有所悟”的原因。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这八个字正合老子《道德经》所讲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实在是金庸融哲学于武学的典范。

独孤求败所使用的最后一把剑是一把木剑,这把木剑下的时刻是这样写的:“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此时,独孤求败所达到的境界和庄子《逍遥游》中所阐述的“无待、无比、无用”的境界一般无二。

可以说是超然物外,随心所欲。这才是武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剑魔独孤求败既然无敌于天下,于是把自己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使用的剑,或弃之深谷,或埋于地下。大发一声感慨“呜呼!群雄俯首,长剑空利,不亦悲夫!”

金庸在这里借用独孤求败对于“剑”的理解,对于“武功”的理解,写出了大高手的寂寞,写出了许多人在成功之后一种失落感。写出了滚滚红尘之中,那经过千辛万苦最终实现自己愿望之人的孤独之感,写出了许多登上权力巅峰之人“高处不胜寒”的心声。

既有哲理的思考,也有人生的味道。无敌于天下之后,欲求一败而不可得的无限感慨,不尽悲凉,实在不负剑魔“独孤求败”的名字。

在金庸的另一部小说《笑傲江湖》中,金庸塑造了一个鲜活的武侠人物一一东方不败。这是一个具有非常高的普及度的武侠人物,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独孤求败的结局是孤独的,因为最后陪伴他的只有一只雕;东方不败的结局是失败的,因为他最终失去了日月神教教主的位子,身死名裂。去世后遭到曾经许多手下的背叛、揭发。

生前呼风唤雨,叱咤风云;死后两手空空,众叛亲离。

无论是独孤求败还是东方不败,他们的武功在当时都可以说是绝顶。可是此二人都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金庸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呢?

在这两部小说里金庸没有明确地说出来。但是我们可以在他的《倚天屠龙记》中找到答案。

《倚天屠龙记》的第二十回“与子共穴相扶将”写到小昭和张无忌为了追踪成昆跑进了明教光明顶的密道之中。他们不但没有抓住成昆,反被成昆设计困在了密道之中。

由于种种机缘巧合,张无忌发现了明教的绝顶武功秘籍《乾坤大挪移》。乾坤大挪移的武功层次从低到高共分为七层。张无忌很容易地练完了一到六层,但是练到第七层时遇到了障碍,无论如何不能把第七层完全练完。所以,练到最后还剩下十九句未能照练。

这看起来,不免是一大遗憾。所以小昭就劝张无忌休息一下,养足了精神,再继续把剩下的都练成了。

张无忌道:“我今日练成乾坤大挪移第七层心法,虽有一十九句跳过,未免略有缺陷,但正如你曲中所说:‘日盈晨,月满亏蚀。天地尚无完体。’我怎可心无厌足,贪多务得?想我有何福泽功德,该受这明教的神功心法?能留下一十九句练不成,那才是道理啊。”

小昭虽然听了张无忌这样讲,可是还是接过羊皮暗暗记诵那一十九句,希望将来可以背诵给张无忌听,让他再继续练。

张无忌和小昭在这里所表现的其实是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儒家(或者说世俗的观点,比较确切)的尽善尽美,一种是道家的顺其自然。

这是两种境界。这两种态度所使用的范围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孰优孰劣。但是在这里金庸显然是倾向于道家的。因金庸笔下的张无忌事事不为己甚,适可而止。

张无忌的这种不强求的性格,带给张无忌的就是“知足不辱”。因为当年创制乾坤大挪移心法的那位高人,内力虽强,却也未到相当于九阳神功的地步,只能练到第六层而止。他所写的第七层心法,自己已无法修炼,只不过凭着聪明智慧,纵其想象,力求变化而己。

张无忌所练不通的那一十九句,正是那位高人单凭空想而想错了的,似是而非,已然误入歧途。

张无忌如存了求全之心,非练到尽善尽美不肯罢手,那么到最后关头便会走火入魔,若非疯癫痴呆,便致全身瘫痪,甚至自绝经脉而亡。

结语

在金庸武侠中,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阴阳之道,五行之道和自然哲学都是融会贯通,互为表里,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寓意深远也正在于此。可见金庸武侠的精彩与精妙和中国古代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金庸武侠小说中有哪些传统文化的体现?》,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澄中金大闸蟹网2023-12-31 12:03澄中金大闸蟹网[新疆网友]167.139.29.255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人物形象多彰显了忠诚、仁爱和义气等传统美德。
    顶32踩0
  2. 独孤寒江2023-12-17 08:19独孤寒江[甘肃省网友]124.93.121.200
    金庸武侠小说中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和忠孝情义,这些价值观贯穿于每个角色的行为和言谈中。
    顶25踩0
相关阅读
今日话题:武侠小说应不应该进入语文课本?

今日话题:武侠小说应不应该进入语文课本?

1、入选篇目入选到语文课本中的主要是金庸的作品,分别是:雪山飞狐的第五章和射雕英雄传的第三十回,天龙八部的第四十一章

2023-09-14 #经典句子

金庸和鲁迅都是大师级作家 他们谁对文学的贡献更大?

金庸和鲁迅都是大师级作家 他们谁对文学的贡献更大?

这种观念会深刻影响到所有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还会影响到文艺创作

2023-09-17 #经典句子

文娱面面观|观众得了 “金庸剧精神创伤后遗症” 咋治?

文娱面面观|观众得了 “金庸剧精神创伤后遗症” 咋治?

即便没时间看剧的观众,也熟知段誉尿裤子、袭胸等片段,这种欢乐吐槽现象,被归纳为金庸剧精神创伤后遗症

2013-03-18 #经典句子

世间再无金庸:他有着一般武侠作家难及的 传统文化底蕴!

世间再无金庸:他有着一般武侠作家难及的 传统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也会习惯性地在他的江湖中展现出来

2023-07-07 #经典句子

金庸 古龙 黄易的武侠小说有什么区别?网友:一句话概括足矣!

金庸 古龙 黄易的武侠小说有什么区别?网友:一句话概括足矣!

武侠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着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武侠梦、大侠梦,而那些武侠大师的出现,对于武侠迷来说无疑是个

2023-09-14 #经典句子

一句话评金庸:平生最识江湖味!金庸去世 我们的武侠时代结束了

一句话评金庸:平生最识江湖味!金庸去世 我们的武侠时代结束了

胡秋原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中如是说,我倒觉得这儒、侠、隐很像金庸、古龙、梁羽生三位武侠大师的写照

2023-06-01 #经典句子

从金庸《笑傲江湖》中的一个片段看他对传统文化的钟爱

从金庸《笑傲江湖》中的一个片段看他对传统文化的钟爱

比如,在金庸先生所著的笑傲江湖第十四章论杯中,祖千秋和令狐冲讨论饮酒的酒具,就非常具有文化内涵

2016-11-08 #经典句子

为什么马云给意大利寄语《图兰朵》 对伊朗却问候了波斯小昭?

为什么马云给意大利寄语《图兰朵》 对伊朗却问候了波斯小昭?

在意大利的物资包装上,马云让每一份包裹都充满着生动的音符,用中文和意大利文共写了同样的内容: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新闻一出, 马云用歌

2014-03-16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