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文字和语言创造了什么?海伦·凯勒:创造了我的新世界

时间:2023-11-29 06:17:02

相关推荐

文字和语言创造了什么?海伦·凯勒:创造了我的新世界

应该没有人没听过海伦·凯勒吧?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她既是盲人,又是听觉障碍者,却成功学会了文字,变成了一位作家。

从海伦·凯勒学习语言说起

简单地从头说起。海伦·凯勒在十四个月大的时候,因为生病发高烧,以致于失去了听觉和视觉。当时只有十四个月大,所以不足以让她留下视觉和听觉的记忆,于是她就活在纯然静寂而黑暗的世界里。有一段时间,她脾气极度暴躁,没有人拿她有任何办法,随时又哭又闹。到了六岁,她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神奇的人——安妮·苏利文老师。

听过海伦·凯勒的人,大概也都知道这位苏利文老师,然而应该绝大部分的人不知道苏利文本身的视力也有问题。用今天的医学知识来说,她早早就有了视网膜剥落的病症,使得她的视力极弱,只比全盲好一点点而已。当她去担任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的时候,她已经不太看得到外面的世界了。苏利文来自北方的明尼苏达州,海伦·凯勒的家在南方的亚拉巴马州。这中间有着很长的距离。

这是一件不寻常的事,从那么远的地方找了一个半盲的老师来教海伦·凯勒。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因为实在没有老师愿意、能够教狂暴的海伦·凯勒,而且她又聋又盲的状况,一般老师根本无法和她沟通,更不要说教她了。

很少人意识到苏利文自己是半盲,因为大家几乎都是透过电影知道海伦·凯勒的故事的。电影里隐去了苏利文的视觉问题。不过电影中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经典画面,是在海伦·凯勒六岁的时候,在水井前打出水来,触觉感受到水,老师苏利文发疯了般地在海伦·凯勒的小手上反复地写着water这个字。那是启发海伦·凯伦认字的epiphany(灵光片刻)。

人们怎么会知道海伦·凯勒六岁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她从十二岁开始,就在苏利文的鼓励下,开始写自传:《我的生活(The story of my life)》,记录她不凡的成长过程。到她十九岁的那年,这本书出版了,出版社的宣传词说:“一个看不见、听不见的女孩,十二岁,以自己的力量写下的奇迹之书。”

宣传词里夸大了一个不是事实的重点——“以自己的力量”。光靠海伦·凯勒自己是写不出这样一本书的。除了苏利文从头到尾在旁指导、协助外,出版社还找了一位特约编辑,花了很多时间和海伦·凯勒密切工作,才编成了后来轰动全美的畅销书。这位特约编辑后来就娶了苏利文,也搬进来和海伦·凯勒住在一起,就可想而知当时他有多用心编这本书了。

书出版之后,很快就大畅销。但使得书大卖的原因,不完全是正面的。因为引发了大争议,很多人质疑一个又聋又哑的小孩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内容,很多人根本就不相信一个又聋又哑的小孩能够学会写字!

不要把海伦·凯勒的故事视之为理所当然,顺着历史上的争议、质疑,让我们问问自己,你能想象海伦·凯勒如何能够学会写字、写文章吗?在海伦·凯勒的世界里,一般人的五感就只剩下触觉、味觉、嗅觉这三感。她没有用眼睛看过任何东西,她没有用耳朵听过任何声音。

在我们的生活中,视觉、听觉远比触觉、味觉、嗅觉要重要多了,感冒时我们暂时失去嗅觉,三天、五天,你一样可以正常上班过日子;但别说是三天、五天,就连一天如果没有了听觉你都不可能正常生活,更不要讲说一天没有了视觉你恐怕连房门都出不了。

海伦·凯勒不只丧失了五分之二的感官能力,而且少掉的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两种。她对于视觉、听觉都没有任何记忆。苏利文和海伦·凯勒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她拥有丰富的视觉记忆。因为她不是天生视障,而是成年后病变之后才失去视觉的。

这样的海伦·凯勒,要如何理解例如square“正方形”?她可以触摸桌子,但要如何让她了解“正方形”不是那张具体的桌子,而是一种抽象的“形状”?她要如何理解什么叫做shape(形状)呢?更何况要学好语言文字,她还得了解square这个字的其他意思,例如当我们说一个人“方方正正”,那不是在形容他的外表,而是指他的character(特点)是square的。没有视觉经验和记忆的人,要如何掌握这一切?

难怪她的自传出版时,会引来那么多的质疑。事实上也正因为预见到质疑,出版社宣传时才需要特别强调是“以自己的力量”。还好,这本书并不是在海伦·凯勒十二岁时出版的,出版的时候她已经十九岁,可以让人们目睹、见证她的能力。她成功地进入了当时美国最优秀的女子学院拉德克利夫学院,这个女子学院后来就并入了哈佛大学。苏利文仍然陪着她到了大学,给予帮助,但她的教授、她的同学都看到了她自身的课业能力和她的成就。

之后,海伦·凯勒又写了其他的书,她甚至还勉力地克服更大的困难,不可思议地,成为一个杰出的演说者。她听不见,但她能说话,更神奇的是,她还能跟人家交谈。一个历史性的场景,是海伦·凯勒和马克·吐温会面,谈了一个多小时。如果是发生在别人身上,这就是两个了不起的名人相会,但是牵涉到海伦·凯勒,就多了一项传奇:“谈”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是怎么“谈”的呢?

他们的会谈,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海伦·凯勒说话,马克·吐温说话,唯一的不同之处,在马克·吐温说话的时候,海伦·凯勒会将手指放在马克·吐温的嘴唇上,借由碰触他的嘴唇,海伦·凯勒能够辨识马克·吐温到底说了什么。

这真是神奇敏锐的触觉功夫,我们谁也做不到吧?试试让你的朋友不要发出声音说话,你闭起眼睛来,用手指贴在他唇上,看你能不能猜得出他在说什么?

海伦·凯勒用硬背舌头和嘴唇方位的方式,学着发音,也发出了她自己听不到的声音。经过反复练习,经过苏利文在旁边反复地修正,海伦·凯勒竟然能在完全听不见的情况下,掌握了说话的能力。这真的是神奇的、了不起的成就。

文字创造的新的世界

海伦·凯勒后来写过一本书,叫做《The World I Live In》。在这本书中,她试图让读者了解她所在的那个黑暗、沉默的世界。The world I live in 和the world you live in这中间有那么大的差别。

这本书在美国产生的影响力,恐怕比前面的那本自传还要更大。马克·吐温就是在读了这本书后,给海伦·凯勒写了一封长信,才有了两人见面会谈的事情。除了马克·吐温,还有另外一个人在读过书之后,给海伦·凯勒写了一封长信,那个人是威廉·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是当时美国首屈一指的大心理学家,或称为“心理哲学家”。他也是美国经典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哥哥。他们这一家两位詹姆斯,对于美国在十九、二十世纪的文化发展、提升,大有贡献。

写信给海伦·凯勒的时候,威廉·詹姆斯已经七十三岁了,但是在信里面仍然能看出他的激动心情。他说:“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生活的世界》)时,我以为你要描述一个我完全不知道、完全无法体会的黑暗和沉默的世界;然而读完之后,我却如此惊讶地发现,更惊讶于我自己彻底被你说服——你生活的世界、你所感受的世界,和我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

威廉·詹姆斯进一步说:“让我最惊讶的,是在没有视觉与听觉的协助下,你竟然能如此精确地写出你想要描述的现象。我能够得到的唯一解释是——你精确、真实地感受了你所要描述的现象...读完你的书,我特别在祈祷时向上帝要求,请他多给我几年的时间。你让我找到了下一个值得积极努力去研究的题目,那就是语言、文字和感官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在书中记录的感受是可信的——我找不出任何理由怀疑它的可信度——那显然意味着:尽管没有听觉和视觉,但透过大量的文字阅读,你已然弥补了因为失去听觉与视觉而被剥夺了的感受。”

威廉·詹姆斯这封信,最精到地点出海伦·凯勒的重要性。海伦·凯勒以她的生命经历示范了一件事,那就是文字的功能,远远超过我们原本认知跟想象。文字不只记录、转达曾经存在过的感受、经验,依照海伦·凯勒的例证看,文字还能够创造本来不存在的感受跟经验。詹姆斯试图指出的:从来不曾有过视觉与听觉的海伦·凯勒,因为阅读,借助文字,她获得了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如果没有那样的视觉、听觉感受,她就不可能写得出那些作品来。

说得更直接些:文字、阅读,在一个没有视觉、听觉的人的身体里,竟然创造出视觉和听觉的感受!

很可惜,上帝显然没有接收到威廉·詹姆斯的祈祷。给海伦·凯勒写了长信后的第二年,他就过世了。不过他察觉的这个研究题目——语言、文字和感官间的关系,在二十世纪就由心理学及语言学联手进行,有了很多重大的发现。

语言和文字决定人的思考

我们都是习惯于使用语言、文字,以至于对于语言、文字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人。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例如海伦·凯勒角度,来提醒我们几件重要的事。

首先,语言、文字系统和现实世界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一个名词就对应一样实际存在的东西,一个动词就对应一个实际的动作。语言、文字不只是这样,语言、文字是一套系统,所谓“系统”就表示其总和大于各部分加起来。

海伦·凯勒能够神奇地从文字中获取视觉、听觉的感受,那是因为文字系统内部的复杂链接。她透过触觉知道了“水”,然后她可以借由文字的系统衍生,理会、知觉“水”的各种相关变貌。有“冷水”、“热水”,多的水、少的水、平静的水、流动的水。没有视觉,她看不到湖泊、海洋,但是她可以在文字描述的协助下,想象大量的水齐聚在一起的模样,如此在心中就有了湖泊、海洋。也是透过文字来扩充的想象,她才能够有超过触觉能体验的广袤面积的概念和感受。

文字有denotation(指涉),这是直接指涉的意义;但文字同时又有connotation(隐含),那是暗示、隐含、牵连的意义,经由庞大无法确记的文字网络,原本来自于视觉、听觉的感受,就可以在先天缺乏视觉、听觉的海伦·凯勒身上产生了印象。

海伦·凯勒依赖文字为她建立了视觉与听觉的经验,这是极端的例子。回推过来,在具备视觉与听觉的“正常人”生活中,其实文字也一直在发挥类似的创造功能,只是我们不容易认知、察觉罢了。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往往不是由外界客观的对象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你的内在价值选择。你不会看到所有的光影,不会听见所有的声音,只有部分的光影和声音能够进入你的意识里。那是一个不自觉的选择过程,语言、文字,是塑造这个特殊选择标准的关键因素。

很有名的例子,我们确切知道爱斯基摩人眼中看到的雪,和我们所看到的很不一样。我们看到的雪,就是雪,我们把雪当作是同一种现象。然而,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对于雪有几十种不同的分辨用词,他们会如此使用语言,相应地,他们也就必然以语言中所表示的复杂眼光,随时看到很不一样的雪,我们所看不到的雪的细微变貌。语言影响视觉、决定视觉。你不必强求要想看出几十种不同的雪,这是做不来的,因为你没有那种语言的背景,帮助你分类记录不同的雪,光靠视觉是存不了那么多分类、分项的。

要有语言帮你记录下来,那样的分类经验才能够驻留,才变得真实。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思考,绝大部分的内容是语言、文字。思想基本上就是内在自己对自己说话。还有很多记忆,也是同样用自己对自己说话的内在独白方式留下来的。

你活在一个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你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就决定你如何思考以及你能够思考什么。语言、文字系统所带来的价值,不断地从最根本的地方影响你,甚至训练你如何去看、如何去听,你看见什么、听见什么。

语言和文字的重要性

我的本名里有一个“骏”字,马字旁。这是现代人少数认识的几个属于“马”部的字。骑、驰、驾、驻,还有驭,除了这几个字以外,还有什么?

如果能够找到一部首分类的字典,翻到“马”部,你真的会惊讶中文里原来有那么多“马”字旁的字。其中绝大多数竟然是电脑字盘里找不到的字。每一个字都和“马”有关。

例如说“马”字边加上“羽”,意思是后腿全白的马。“马”字边加上“匡”,意思是马耳朵弯曲。“马”字边加上“戎”,意思是体高八尺的马。“马”字边加上“吉”,指的是一种马的特别颜色。“马”字边加上“光”,指的是马肥壮的样子。“马”字边加上“兆”,指的是两岁大的马......

还有,光是形容马跑得很快,就有超过十个不同的字;光是用来指称跑得很快的马,又有超过十个不同的字。

现代人看这些“马”部的字,就只能频频摇头,因为你不认识、看不懂。在这些字里,就记录了中国人生活中曾经和马如此接近的历史。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看马,就和爱斯基摩人在看雪一样,不会就只是“马”,而是一眼看去必然就分出种种不同的马的特性。肥马、瘦马、少马、老马、适合拉车的马、适合快跑送邮件的马、给人骑的马、放在马车前头外边的马......用这种复杂的眼光看马,就会用复杂的文字来予以纪录,倒过来,习惯使用多样的文字,也就同样会习惯用多样、细部的眼光来看马。

总结

语言、文字不只是我们所使用的表达工具,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文字也在主宰着我们,决定我们如何思考,甚至决定我们和外在世界接触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我们随时在“使用”语言、文字,于是我们很容易产生错觉,以为我们自己是主人,语言、文字是仆人,是来服务我们的。事实上,大部分的时候,情况完全相反,语言、文字在操控你,指使了你去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还决定了你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这份影响力内在于语言、文字,早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我们的成长过程,很大一部分也就是在学习、吸收这套系统,不只是它表达的功能,也包括其根深蒂固的内在价值观。

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就使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扩大来看,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也就塑造了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文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物外桃花2024-01-30 11:23物外桃花[新疆网友]119.50.246.130
    @莫晓婷海伦·凯勒的话让人深受启发,文字和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创造力的源泉,让我们拥有无限可能。
    顶12踩0
  2. 莫晓婷2023-12-30 08:50莫晓婷[广西网友]203.28.33.153
    这句话真是太有力量了,文字和语言的魔力无处不在,让我们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顶43踩0
相关阅读
海伦·凯勒经典语录 句句入骨 每一句都让人成长!

海伦·凯勒经典语录 句句入骨 每一句都让人成长!

海伦·凯勒2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性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性命的价值

2012-07-22

没有房和车如何活出生命价值?读完海伦凯勒的语录 让人浴火重生

没有房和车如何活出生命价值?读完海伦凯勒的语录 让人浴火重生

如果我们不往下读,也不去看海伦凯勒的这段语录,我们会怎么去回答这个问题呢?相信很多人会这么回答,比如说首先要克制自己的便是不攀比,也只有不攀比

2014-06-06

全!中高考语文写作素材集锦 码住有用!

全!中高考语文写作素材集锦 码住有用!

写作时不知从何下笔?论据不够充实?来看看这篇文章,让你的写作如鱼得水!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写作文这一项你是逃不掉的如何在写作中得高分?快来

2012-01-29

学生问老师:《再塑生命的人》课文里的布娃娃 能被摔成碎布吗?

学生问老师:《再塑生命的人》课文里的布娃娃 能被摔成碎布吗?

编者可能想不到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也是大问题

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