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吴语研究为什么重要——读《步随流水赴前溪》

时间:2023-11-18 03:32:01

相关推荐

吴语研究为什么重要——读《步随流水赴前溪》

褚半农先生以写乡土散文而著名,其实,他还是一个著名的吴语研究专家和方志专家。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步随流水赴前溪》(2016.10)一书,是褚先生30多年来对有关吴语等问题的研究成果的结集。

褚先生虽不是科班出身,但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硕成果奠定了他在吴语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诚如叶辛所说:“一百年之后,现在报刊上的文章和小说散文可能被人遗忘,但是,半农的《莘庄方言》还是会有人感兴趣,仍会有它的价值。”(见本书序)

作者引用宋人李弥逊《云门道中晚步》一诗中的“步随流水赴前溪”作为本书题目。从中就可知他写此书时,尤如溪边散步,自由自在,又是那样深思熟虑,精研细琢。

褚先生这部著作的价值可以概括为六个字:释难、纠误和拓展。

首先,察其释难,似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明清吴语小说中难词的阐释。由于受吴语词的地域性、吴语作品年代久远、尤其是某些词晦涩难懂之限,目前虽已出版了《吴语方言词典》《明清吴语方言词典》,也难免百密一疏,或不乏释义不当之处。作者对明清吴语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而且现在仍是吴地农村常用的难懂吴词,诸如,“壁脚”、“响觉”、“响咯”、“收成”等义项,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一加以梳理,给予合理阐释。

另一类是限于明清作品的作者籍贯、生活区域等因素,诸如《醒梦骈言》中某些词语吴地特征不明显,尚未进入研究者视线,使后人很难从此书中拈出吴语,或错误拈出。褚先生认为,虽然此书与《金瓶梅词话》相比,体量较小,且为短篇小说,但只要把握住吴语的基本特征,仍不难从中恰当拈出。他分别从语音、词汇、排印本径改等角度,以十多个词语为例逐个进行分析,如从语音特征角度,对“伸拳勒臂”和“抢拳勒臂”、“拓”、“归”等词语进行吴语属性的分析。又如,通过对《醒梦骈言》中“掮木梢”、“一勒”、“反叉”等十多个词语进行吴语属性的分析等,从而推出此书作者不可能是蒲松龄的结论。

其次,察其纠误。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明清作品的注释之误的纠正。比较典型的是对由冯梦龙搜集、编纂的《桂枝儿》和《山歌》等书的注解。这些作品大多采自民间“矢口成言”,冯梦龙则以“从俗谈”的原则记录下来,这就导致几百年前吴地可能人人都理解的词语、句子,今人感到难读难懂,甚至无从理解。由此,对这些书作注是必要的。然而,他发现《冯梦龙民歌三种注解》一书错误甚多,甚至比不注更糟糕,有大量不明词意乱注,该注的却不注。

另一类是当代对某些“老底子”沿用吴语变异的纠误。如,长期沿用的“弹街路”,上海一些媒体对之读音虽不变,但写成“弹格路”“弹硌路”。褚先生引经据典阐明了“弹街路”来源、本意,并强调此词已收入《上海方言词典》和《吴语方言词典》,严肃地批评如此“替代”的危害性。

第三,察其拓展。褚先生在吴语方言研究的拓展上做了不少有益工作,概括而言,一是探索吴语的规范性。他认为,上海自建县以来就有700多年历史,前人留下了数不清的吴(沪)语文本、用词规范,我们当好好用之,不可随意变异。二是针对当前上海方言使用中出现的诸多乱象,他提出学用上海闲话“应朝前多走几步或一步,不能仅停留在会讲这一层面上(即使会讲也还充满着变数)”的主张,建议“应在掌握更多的方言词汇上下功夫”,多读些书,“可以是理论方面的,可以是明清、民国以来的其他沪(吴)语文献,包括当年轰动上海滩的社会小说、言情小说,以及评弹、沪剧剧本等”,熟悉基本情况,这样利于提高规范使用吴语、上海方言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不仅在吴语、上海闲话的研究上有诸多贡献(著有《莘庄方言》《上海西南方言词典》《明清文学中的吴语语词研究》等),而且在与之相联系的“绞圈房子”的研究和村镇志编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他第一个提出绞圈房子并把它记入上海地方志,明确指出绞圈房子与石库门同为上海主要居民住宅,是他开创了编撰村志的先例,出版了全国第一部以自然村为记述范围的《褚家塘志》。

据上可知,褚半农先生在吴语研究上确实是花了功夫的。古人云“山成由一篑,崇积始微尘”,褚先生在吴语研究上之所以有如此丰硕的成果,愚以为是基于如下几点:本身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自幼受吴语熏陶;生性聪慧好学,爱记日记,爱购书读书,勤思索;具有吃苦耐劳、矢志不渝、奋发图强的品格。

吴语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它流淌在几千万人的血液中,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工具,反映了吴语地区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对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作用。这就是头上没有显赫职称光环的褚半农先生和他的吴语研究的社会价值所在。今天,吴语和上海闲话有弱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吴语的研究,大力推进吴语的使用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作者:朱林兴

编辑:王秋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趙趙先森2024-02-09 21:25趙趙先森[台湾省网友]203.26.102.48
    阅读这本书可能会让我们对吴语这门方言有更深入的认识,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
    顶0踩0
  2. 白芸2024-01-12 23:27白芸[北京市网友]203.21.68.86
    《步随流水赴前溪》这本书应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关于吴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顶0踩0
  3. 瀞驚2023-12-16 01:29瀞驚[山东省网友]27.103.184.74
    吴语是一门丰富而深厚的方言,在当代社会中的研究确实有其重要性。
    顶0踩0
相关阅读
吴语区的各位 你还会家乡方言么?

吴语区的各位 你还会家乡方言么?

现有将近一亿人使用吴语,吴语区横跨上海、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部

2020-08-12

语言学家刘丹青:方言是一种思维方式

语言学家刘丹青:方言是一种思维方式

十多岁时,刘丹青就学会了无锡话、吴江话、苏州话、上海话等四种方言,并隐隐觉得几种方言及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2015-03-16

“吴侬”真的自古以来“软语”吗?

“吴侬”真的自古以来“软语”吗?

除却前三者和风景相关的,吴侬软语这一条堪堪是关乎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方言的

2009-09-27

张惠英:从编辑《金瓶梅语言研究论文集》的宗旨说起

张惠英:从编辑《金瓶梅语言研究论文集》的宗旨说起

中国方言学的开创,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算起,至今还不到一百年

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