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谈孝的文化:孔孟提倡尽人之孝道 但决不为愚孝背锅

时间:2023-11-05 02:20:02

相关推荐

谈孝的文化:孔孟提倡尽人之孝道 但决不为愚孝背锅

【首语:正孝彰显人的道德品质,但愚孝则给孝的崇高性蒙上阴影,尽孝不等于愚孝。凡事搬出孔孟之孝道,既不合理,也不厚道。】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而愚孝则不在其列。当下仍有人得不顺心时,便会搬出孔孟之孝道,说服对方以接受其好。鲁迅先生就在《朝花夕拾》谈及被曲解的孝,“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现代社会的认识也多如是,认为是孝的基本要求和第一标准。

因为愚孝思想之所在,亲人间不便理论反驳。不仅影响到后辈的心理健康,也默默加剧了家庭矛盾。凡事都盲目提孝,体现的是封建残愚,与现代社会的伦理价值相违背。儒家提倡尽人之孝道,却未说要行愚孝之风。存疑就应探究历史,而不是一味且不加分辨地传承下去。

1、孝与愚孝的历史

孝在中国是原始而长久的情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血缘亲情。上古以来,孝便是道德品质的重要衡量标准,对人的价值观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孝的起源推至舜的时代。商周是传统文化的开端和创造时期,也是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时期。西周时,孝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并作为基本伦理道德的内容。孔子时代将其确立进礼乐制度,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汉武帝将其作为治国理念而加以重视,在魏晋南北朝时又得到深化。而宋代开始走向曲解极端,程朱理学将其纳入天理范畴,强调其不可违抗性。官家大力倡行,民间自觉遵从,便成为了古代社会的意识形态。

初经古代帝王的政治化,尤其汉武帝推崇,有了“以孝治天下”的政纲。读史便知,愚孝思想从中古社会发函而来,偏离了“正孝”之途。宋代更是出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观念,“绝对顺从”成为孝的基本表现。元代开始至明清时代,愚孝思想不断深入。随着普遍视为美德后,不少人认同模仿又竞相攀比,进而再恶化,呈愚化趋向,明其所以者则称之为“愚孝”。

直到晚清民初的近代,人们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糟粕积弊也达到顶峰,传统孝文化随之进入否定批判的阶段。胡适、鲁迅等一批文化先驱者批判愚孝思想,揭露其专制性与绝对性,并开始新型的文化变革。而在今天,愚孝思想仍然可见,束缚和压迫着人的个性,我们不得不惊觉和反思,知其所以然而不做糊涂人。

2、孔孟之正孝内涵

愚孝自中古时代发展而来,与孔孟的时代相去甚远。孔孟是提倡“忠孝正孝”,但并没有提倡“愚忠愚孝”。正孝彰显人的道德品质,但愚孝则给孝的崇高性蒙上阴影。若非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著作何必受后人功利编纂,儒家思想又何苦为后人所曲解。凡事搬出孔孟之孝道,既不合理,也不厚道。明代周敖绝食殉君,其子闻父讯而恸哭奔归,头触庭槐而死。此等以死明孝实为愚昧之举,历来却被奉为孝之典范。

孔子提出“夫孝,德之本也”与“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观点,意为孝的本质是仁德。脱离仁德的本质,就是对孝的错误诠释。要尽孝,而非愚孝,尽孝不等于愚孝。《孔子家语·六本》认为,真正的孝子应该逃避长辈盛怒的时候,而不是像曾参那样,任其父亲打得晕厥也不逃走。《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也说明了不好好爱惜自己身体健康的人,又怎能谈得上真正的孝呢?

孝的内涵,按《礼记》界定有三个层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大孝”是使父母得到别人的尊敬,“其次”是不辱没父母的名声,“其下”是能供养父母(底线)。不孝的内涵,孟子也框定了三条。但随意搬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辞,实质也是对孟子的曲解。《孟子·离娄上》说,不能事亲为一不孝、不能事君为二不孝、不能贤德为三不孝。

“无后为大”常被世人识为字面意思,其实不然。舜娶妻后未告知父母,才导致了“无后为大”,其正确解释应为:不孝的行为有多种,最严重是没有尽到后辈晚生的责任。这种责任并非传宗接代,而是应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真实的境况不隐瞒地告知父母,为后人起到榜样的作用。

古代曾出现“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的歪理,可谓瘆人之极。荀子讲,“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他认为,臣从君并非忠臣,子从父并非孝子,而是要讲道义的。从上述的大儒言理来看,听话与盲从并不是正道的孝,还得看在什么情况和什么目的吧。

3、愚孝与爱情婚姻

日常生活中从来不乏“愚孝”之事。长辈干预人生选择,哪怕违拗本心,子女也不能违抗父母之命。这就是最普遍的愚孝行为,还不忘贴上“懂事”的标签。其本质就是自己的人生做不了主,直接表现为活得不自在。

愚孝对婚姻就存在这样的伤害,往往造成婚姻的不幸福和离婚率的增加。“妈宝男”是这样,女性也不少见。婆媳关系不和谐,一定程度上也因愚孝思想所致,多表现为男方立场的矛盾和摇摆。

多少痴情儿女被拆散,成为痴男怨女。“许配”一词的害处,莫不过梁祝。《孔雀东南飞》记载了焦母驱儿媳、刘母逼女嫁,以致夫妻双双殉亡。《钗头凤·红酥手》脍炙人口,却是陆游的悲恋写照,因遵母之命被迫离开唐氏,再相逢时已是凄楚无奈的人生遗憾了。

愚孝思想也是现代青年受道德绑架的有力工具。以“无后为大”来说理,是对婚育行为无形的武断干预。随着社会思潮进步,现在的年轻人也多不认为生育后代是人生的必修课了。

4、愚孝的危害分析

除了在爱情婚姻方面的危害,愚孝还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不良影响。首先是思想上的影响,愚孝是一种相对极端的文化现象。其中,最通识读物莫过为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再由王克孝绘成图而流传世间。虽有真实事件,也存在夸大神话,还竟有些迷信或愚昧之味。

汉文帝为薄太后亲尝汤药三年,安然无事?吴猛为父恣蚊饱血,不堪入目。郭巨埋儿奉母天赐金,不仅惨无人道,也充满迷信色彩。鲁迅先生就在散文《二十四孝图》中直接说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部分故事不仅带来无知恐惧,更是引起他的强烈反感。

概括愚孝的表现,大致包括:1.对父母绝对的盲目服从,如指婚许配、不敢争取人生选择;2.对父母的情况过分担忧,如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割股饴亲;3.对父母的期望不计代价,如百里负米、卧冰求鲤;4.以牺牲健康来表现尽孝,如亲人逝世,儿女若不泪流满面、形销骨立,别人就会觉得不够缅怀而不孝。

再说其他的危害,也显而易见。1.导致自我思考的退化,缺乏主见和行动力;2.让爱人受委屈,缺乏理解别人的立场;3.某些愚孝行为会引起疾病,甚至有生命危险;4.过分悲恸,影响人的精神意志;5、老带着尽孝念头或丧孝情绪,胡思乱想而浪费时间;6、只顾父母身故之悲而影响到本职工作与孩子教育,还可能忽略自身应承担的其他社会责任;7.影响生育,如《北史》记载的顾协守丧而不娶妻之事;8.形成攀比风气,不免有目的性地进行功利行为,比如汉代的“举孝廉”、孝礼的相互攀比、借助孝名而助其事业;9.对整体的社会伦理道德造成失衡。

5、愚孝的社会启示

愚孝并非正孝,孔孟所倡导的是正孝,而愚孝流行于宋元明清。从史料来看,汉武帝时代便埋下了愚孝的种子,再在后世才逐渐出现畸形之态。易中天先生也曾说,汉独尊儒术确是一件坏事。尽管近代孝文化去伪存真得到了变革适应,一些传统价值观早已经不起推敲,但现代社会仍有人不明所以,不仅随意搬出孔孟之孝道,而且仍存专制性和绝对性的愚孝余毒。

总是完全顺从父母的人,习惯于等待别人意见,不会有什么出息。若合法合理合客观,话语足够让你信服,当然可以听信。但父母总有老去的一天,自己也总要面对这个世界。还有,社会上最难还的就是感情账了,“都是为了你好”、“养你不容易”、“现在叫不动你了?”等等都是能常听见,甚至一味索取也是有的。却不知,亲人之间也需要合理的距离。愚孝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糟粕,应毫不犹豫地批判和摒弃。

古人云,天下事,过则有害。孔子云,过犹不及。再以辩证法角度看,愚孝文化也反映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如果毫无保留、不加辨证地盲目传承,只会适得其反。《二十四孝》故事的初衷很善良,结局也很圆满,但其内容形式难以苟同。我国文明源远流长,完全可以用更好的孝行故事来替当那些诞生于封建社会的落后案例。

愚孝思想所带来的危害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该曲解了孔孟之正孝理念。家庭和社会不能没有孝,也不能过犹不及,批判的是愚孝,传承的是尽孝,淡化愚孝思想,重视正孝内涵,才是我们需要认识和反思的。孝作为基本的亲亲关系,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促进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注“翙尘思考录”:专注成长的思考,帮助你找到真实的自己,明白人生该做的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牵强2024-01-21 15:06牵强[重庆市网友]203.144.120.160
    愚孝并不是真正的孝顺,重要的是要尊重父母的意愿,而不是盲目地迎合。
    顶0踩0
  2. 流痕2023-12-13 20:43流痕[甘肃省网友]203.31.69.212
    孝道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该被继续传承和弘扬。
    顶31踩0
相关阅读
论语为政——做到这三点才是真正完成了孝

论语为政——做到这三点才是真正完成了孝

家语·弟子行中提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孝是一个人德行之始,正如后汉书所言夫孝者,百行之冠

2023-11-22

孔孟说过的话:儒家经典中的这些警句 被断章取义误解了很多年!

孔孟说过的话:儒家经典中的这些警句 被断章取义误解了很多年!

时至今日,原本有着尚武精神的儒家,已被阉割成中庸的、文弱彬彬的书生形象

2022-11-12

鲁迅说二十四孝全是糟粕 看完杨香救父 就知道这句话的对错了

鲁迅说二十四孝全是糟粕 看完杨香救父 就知道这句话的对错了

孝经便是中国伦理思想上,第一次阐述移孝作忠思想,将忠孝两全的著作,推行了孝在社会的无上高度和作用

2023-05-09

《论语》中关于孝的知识点 你知道几个?

《论语》中关于孝的知识点 你知道几个?

恰逢母亲节,这里主要归纳一下关于孝的几个知识点: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2023-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