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以孝治天下:魏晋南北朝 儒释道思想如何影响孝文化?

时间:2023-11-05 02:12:01

相关推荐

以孝治天下:魏晋南北朝 儒释道思想如何影响孝文化?

孝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从产生起,就在我国的文化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经过先秦、西周、春秋、等朝代的推行后,到西汉时期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将“以孝治天下”这一理念发扬光大,制定和推行了许多维护孝道的措施。例如:在政治生活中,历代帝王以身作则,躬亲孝道,为天下百姓树立榜样,以此教化天下;在政治制度中,把是否孝顺父母作为选拔官吏的首要标准;在法律条文中,规定不孝顺父母是一项严重的罪名,对不孝的人予以严惩等等。

孝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后代传统文化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

一、孝文化的概念与发展

1.孝文化的概念

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是尊敬,孝顺父母,它是在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及其历史性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产物。中国传统孝文化在早期奴隶社会与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了“孝”“仁”的思想。

进入封建社会后,它与君主专制的封建集权制度相结合,成为构成三纲五常伦理的重要支柱。孝文化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观念与规范,还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

2.孝文化的发展

孝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跌宕起伏的过程。孝道观念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当时的人们信奉鬼神,认为他们的祖先是至高无上的神,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孝道,以此求得祖先对于后代的护佑。

西周时期,周人将殷商“尊祖敬宗”的孝道传统扩展开来,强调孝道的等级性,将孝道政治化。春秋时期,经济政治结构产生剧烈地变动,西周时期形成的“家”、“国”合一的宗族制度遭到破坏,王纲解纽,大国争霸,社会动荡,仁义尽失,从而维护西周宗法等级制度的传统孝道也发生了巨大变异。

春秋时期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对鬼神崇拜产生了怀疑,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们不再完全依附于鬼神,西周时期天子独有的祭祀特权变得微乎其微,基于祖先崇拜意义上的孝道理念变得淡薄起来;

另一方面是因为春秋时期孝道思想中的人文内涵增加,更加注重血缘推演出的亲属关系,以及家庭作为独立经济个体的形成和其中构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孝文化是儒家道德实践中的最基本的德行,随着孟子、荀子等大家对孔子孝道理论的拓展和完善,儒家孝道思想也越来越受到统治者们的推崇。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道文化

1. “以孝治天下”

“以孝治天下”这一思想作为治国理念始于西汉时期,由于汉武帝刘彻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正因为如此,儒家的孝道思想自汉代开始越出伦理的领域,走向政治化。

到了汉朝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频繁的战乱和政权更替削弱了儒学在社会中的影响,但作为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孝文化在这一时期却受到了足够的重视。

据《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早在司马昭执政时,何曾就曾说:“明公方以孝治天下”,李密于晋武帝时上《陈情表》,其中也说道:“圣朝以孝治天下”。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不但继承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传统,还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发扬。

2. “以孝治天下”的原因

那么当时的统治者为何要“以孝治天下”呢?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曹氏、司马氏以及后来的南北朝统治者大都是依靠武力篡权夺得的天下,他们本身就是乱臣贼子,如果主张“以忠治天下”,那么他们的立脚点就不稳,办事也很棘手,更不用说让天下众人信服了。

因此他们必须在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找出能为自己辩护的伦理体系,而“孝”的理论体系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忠孝本一体,都是强调下层阶级服从上层阶级,完美地掩饰了统治者们的篡权行为。

另一个原因,则是与世家大族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有着极高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王权相对削弱,国势积弱不振,提倡“以孝治天下”可以说是朝廷对世家势力的承认与退让。

除此之外,世家大族大都标榜礼法,而“孝”是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孝治天下”既维护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也维护了统治者的权力,自然也就受到广泛地推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开来。

三、儒释道三教思想对孝道文化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孝道文化的影响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基点在于血缘亲情和个人德性,是调整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家庭伦理,是维护日用伦常的家庭道德。因此孝道思想在秦汉时期为满足统治需要开始逐渐延伸到政治、宗教、社会的广阔领域,它不仅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素养,更是维护国家安定的社会性道德准则。

西汉成书的《孝经》就是此时孝道思想系统化、理论化的成果,该书所宣扬的孝道观对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国民整体性格的形成以及人格塑造等方面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以孝治天下”思想的明确提出,正是建立在《孝经》对儒家孝道理论模型的系统建构的基础上。儒家孝道理论的系统建构,使得以推行孝道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有可操作性。

这样,从孔、曾、孟、荀等人总结发展而来的孝道理论至此形成了一套治国的方略。“以孝治天下”思想的产生是儒家学者经过多代人的努力所形成的,这一思想也对中国古代封建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释家思想对孝道文化的影响

西汉末年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东汉以后逐渐在社会上流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急剧发展。佛教的传入既让外来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碰撞,也让两者相互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观念广泛地深入到思想、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帝王皇室、士族文人、民众百姓等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都与之参差交会,孝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自东汉末年起,残酷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不得不对因名立教的儒学进行深沉的反思:一方面要对儒学的本身进行分析研究,希望从中得到新的启迪;另一方面也想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汲取新知,弥补儒家之弊。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由于文化的差异,其所提倡的“穿上袈裟削发为僧,告别父母离家远游”等思想观念,与儒家提倡的“身体发肤是父母给的,不能随便损毁,忠于君王孝顺父母”等思想观念大相径庭,因而双方产生了激烈的思想交锋,“不孝”成了儒家排斥佛教的重要理由之一。

为了使佛教在中国扎根与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僧开始深入挖掘佛教中有关孝亲的思想,并不断融入儒道文化,阐释佛教中的孝文化。

3. 道家思想对孝道文化的影响

道家所推崇的孝,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亲情的自然显现。《老子·第十八章》讲:“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说明老子认为孝是“六亲不和”之后的产物,之所以有人彰明“孝慈”的重要性,正是由于社会上产生了不孝不慈的状况。

他认为孝来源于人类的自然情感,赞成将孝作为亲情的自然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的清静无为、顺性任情逐渐得到重视,人们尝试用道家的观点去解释儒家的学说,用道家的“无为”去取代儒家的“有为”,用道家的“自然”柔化、顺化儒家的“名教”。

相对于秦汉时期,魏晋时期的士人当中兴起了一股“自然”之风,这种对“自然”的重视在孝道上则表现出顺情而动、忽视礼法的倾向。

结语:

孝文化是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形成而出现的,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比较活跃,外来的佛教在这一时期登上思想论争的舞台,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两家思想进行了初次的交流与融合,三教之间的初次互通交涉极大地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道文化,也为孝文化在后世的流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晋书·孝友传》

《纪孝行章》

《孝经研习报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学会了飞翔的小猪2024-02-06 03:38学会了飞翔的小猪[四川省网友]103.24.144.49
    @短短短短的小巷和瞬间ぅ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中国孝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顶9踩0
  2. 短短短短的小巷和瞬间ぅ2024-01-06 03:09短短短短的小巷和瞬间ぅ[山西省网友]203.24.167.184
    释家和道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强调修身养性、顺应自然,对孝文化有不同角度的启发和补充。
    顶0踩0
  3. 追梦~2023-12-06 02:40追梦~[广西网友]203.25.138.42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影响深远,使中国社会形成了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传统价值观。
    顶28踩0
相关阅读
罗宗强:文学的美 思想的光

罗宗强:文学的美 思想的光

1975年调回南开大学学报和中文系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2022-12-03

北朝灭佛运动的影响:佛教文献和思想的变化

北朝灭佛运动的影响:佛教文献和思想的变化

在此过程中,佛教文献自身从内到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17-09-29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他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观?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他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观?

其中,儒指儒家学说,由孔子在春秋末期创立,至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针后,促使儒家学说一下子成为正统思想,一直影响至今

2022-12-09

深圳周末艺文指南(10月30 31日)①花漾琴怀②火锅交响③中国音乐史

深圳周末艺文指南(10月30 31日)①花漾琴怀②火锅交响③中国音乐史

就算你没有听过音乐,也要听听贝多芬这四首奏鸣曲

202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