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多少人背负原生家庭的痛 伤害自己的孩子?语言是窗户 也能是墙

时间:2023-10-22 07:25:01

相关推荐

多少人背负原生家庭的痛 伤害自己的孩子?语言是窗户 也能是墙

语言,可以是窗户,也可以是墙。

父母的语言,可以为孩子打开一扇门,或者很多扇门;同时,也可能会堵上孩子的一条路,很多条路,甚至堵上孩子一生的路和幸福。

(1)爸爸说:“你学得会吗?”

A回忆起自己的小时候,最害怕看到爸爸露出轻蔑的眼神,对他说那一句:“你还想学XX?你学得会吗?”他小的时候,看到有些同学去学围棋、足球、画画,他回家和爸爸说想去学。结果,看了两次这个眼神,听了两遍类似的话,从此以后,他便认为自己不配学这些,因为学不会。

所以,他即使工作了,也不敢换工作,不能尝试新领域。每次有一些想法蠢蠢欲动时,爸爸的那一句“你学得会吗?”就冒出来,让他害怕。

A的爸爸用这句话,将孩子的“尝试”和“勇敢”之路堵死了。

(2)孩子说:“我帮不了他们。”

C上初中后,家里条件好很多了。之前真的是家里穷,父母天天吵架,每次吵架都会拿C撒气,C每天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后来经济缓和以后,父母关系也缓和了,C能很明显的感觉到父母在补偿她。前段时间去医院确诊了抑郁症,她晚上听到他们在隔壁房间哭,心里想:“我知道你们很难过,但是,我也帮不了你们。”

C父母那些发泄情绪式的攻击性的语言,将C心中的路一点点堵上了,让她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

(3)妈妈说:“谁都比你好!”

这街道上有十户人家,十个孩子,E就是妈妈嘴里这条街上最差的那一个。这一点不如谁家的小谁,那一方面不如谁家的小谁……

E的隔壁有一邻居,长得怂,性格怂,到哪儿都受欺负,独独不怕E,喜欢欺负她。为什么?因为E的妈妈一直说E不如他,还愿意当他面儿说E。然后,E终于被她妈妈洗脑了,她自己都相信不如他!

十八岁之前,E认为自己就是一废物。直到后来长大了,去看了专业的心理医生,才慢慢放过自己。

(4)不同的家长,相同的语言,关上孩子心中的一扇扇窗,堵上一条条路。

孩子被人欺负时,说:“你就不会打回去吗?怎么这么胆小/怂?”

孩子考试进步了,说:“又没考第一,有什么可得意的?”

孩子考砸了,说:“你就不能好好学,我供你上学容易吗。”

孩子做错事了,说:“天天就知道给我添乱!每天做不完的家务,还得给你收拾烂摊子。”

有的话,说一次就能记一辈子,伤一辈子;

有些语言,说一次两次没什么,最怕的是持续性的伤害和否定,这会让孩子背上一生的精神枷锁,无法前行。

我们将孩子生下来,是为了什么?为了传宗接代,为了当我们的出气筒,还是为了让他们替我们受我们还未受完的苦?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生孩子,是为了生命的延续,为了让孩子欣赏这美好的世界,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给家庭和社会做贡献,活出幸福而精彩的人生。

可是,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在对孩子说着什么语言?传递出什么信念?是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还是打击他们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我否定?

多少人,一边背负着原生家庭给自己的痛,一边伤害着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觉间,将这种痛传承了下来。

停下吧,从好好说话开始吧!

语言很重要,亲子语言尤其重要。语言可以煽动和引起冲突,也可以唤起尊重、增进理解、激励合作和上进的力量,让彼此成长。

有多少次你对孩子说了些什么,但是随即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说过?

如果,有一种语言,可以让你把上面所有的批评、评判、指责、嘲笑、羞辱和命令的思维方式,转化为用充满尊重和爱的心态去看待和思考一切。

这样的语言,你愿意学习吗?

你是想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帮孩子打开一扇扇窗,还是想继续砌墙堵上孩子的一条条路?

非暴力沟通(也称同理心沟通)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一种沟通方式。它是一种神奇而和平的沟通方式,简称NVC,又称爱的语言。

用同理心沟通的方式,可以让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然后让爱自然流露出来。同理心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1)区分观察和评论

同理心沟通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如实的描述出你看到的和听到的客观事实,即为观察。不参掺杂评论,或者尽可能不掺杂评论。

观察,不影响我们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同时会帮助孩子看到问题本身,甚至还会增进我们的感情。

评论,尤其是负面评论,不但伤害亲子关系,而且会让孩子产生对立和抵抗情绪。

比如:

你怎么总是这么马虎?就不能认真些吗?(孩子:我怎么马虎了?我挺认真的!)这次做的30道计算题,错了3道。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孩子:确实错了3道,我应该更认真些。)再比如:

你怎么这么不尊重我?从来都不好好听我说话!(孩子:我哪里不尊重你了?我天天按照你的心意做事呢,还说我不尊重你?)孩子,我跟你讲话的时候,我看到你在看书。(孩子:哦,我应该好好听妈妈说话。)发现差异了吗?

——我们与孩子大多的争吵都源于“评论”,而非“观察”。

学会说出你看的听到的客观事实,少加入评论,更不要贴标签,那么你就为“有效沟通”迈出了第一步。

(2)区分感受和想法

“感受”是同理心沟通的第二个要素。学会表达感受,可以拉近亲子关系,甚至可以解决亲子之间、孩子之间的矛盾。

因为与人谈感受,是心灵的碰撞。

但是,表达感受对于我们来说很不容易。因为我们从上一代的养育模式中,没有学到这个技能。爸爸妈妈之间没有感受的交流,父母也很少问孩子的感受。比如,直接把你的玩具送给客人的孩子。当你生气了或者哭了,还会批评你不懂事。

以后,父母再送,我们便不表达感受/情绪了。因为,表达了也没有用,甚至换来更深的伤害。

当我们结婚了,很难对伴侣表达感受,从来都是就事论事。当我们成为了父母,也从不和孩子谈感受,从来都是唠叨、讲道理。殊不知,只有谈感受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我们要学会表达感受,一旦学会了,你就能体会它的魅力。

在表达感受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这两个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我觉得你一点也不爱我。(伴侣:我还要怎么做才叫爱你?我很爱你啊!)亲爱的,昨天约好今天一起吃饭,可是你忘/爽约了,我很伤心。(伴侣:对不起,宝贝,今天工作太忙了,周末我一定补上好不好?我特别想和你看电影。)一个妈妈下班回家心情烦躁,因为今天工作没完成,被领导批了。这时,孩子像往常那样粘过来,不断和妈妈说着话。妈妈不忍心打断孩子,压着性子听着。终于有一刻烦的受不了,对孩子吼道:“你怎么这么烦?能不能到一边儿自己玩去!”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

孩子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但她明白:是她惹妈妈生气了。

如果不用这种发泄情绪式的暴力沟通方式,而是用表达感受式的沟通方式,应该是这样的:

当孩子刚刚和你叽叽喳喳说话时,抱抱孩子,打断孩子,平和地说:“孩子,妈妈今天工作不太顺心,现在有些烦,能让妈妈安静一会儿吗?”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帮妈妈做一些事情。听到妈妈这样说,大多数孩子都会保持安静,甚至有的孩子还会想尽办法逗妈妈开心。

(3)情绪的背后是“需要”,找到它,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需要,是同理心沟通的第三要素,也是同理心沟通的“核心”。

当我们通过感受找到背后的需要时,满足这个需要,我们就会感到开心、幸福、满意;如果没有找到这个需要,更没有满足这个需要,那么我们就是持续不断的陷入负面情绪中,比如失望、愤怒、伤心。

当孩子写作业的时候非常烦躁,我们要试着找到孩子烦躁背后的需要。

是因为作业太多,担心写不完,害怕老师批评?需求“安全感”?还是因为写作业的时间太长了,他需要“陪伴”、“关注”或“休息”?找到这个需要,然后去满足这个需要,孩子烦躁的情绪自然会消失。

当妈妈生了二胎以后,突然发现本来已经会自主大小便的大宝突然又开始尿裤子了(排除生理性反弹)。这个妈妈本来照顾小宝就很累,大宝又来添乱,于是妈妈便去指责大宝不懂事。可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因为妈妈的指责而停止。

那是因为妈妈没有发现大宝这个不良行为背后的需要:我也想得到妈妈的关注。为什么弟弟尿湿了,妈妈会给他换尿不湿,还会抱抱他,亲亲他。妈妈好久没有这么抱过我亲过我了。

如果妈妈了解到大宝背后的真正需要是“关注”,那么不用打骂,忽略孩子尿裤子的行为,多给大宝单独的亲子时光。孩子得到了足够的关注,满足了内心的需要,尿裤子的行为就会自然终止。

这里有个固定的句式,可以用来寻找需求:

我感到_____(填感受),是因为我需要_______。(自我察觉)我感到_____(填感受),是因为你需要_______?(帮孩子察觉)

(4)学会向孩子发出“请求”,会培养孩子的价值感

一个有效的请求,必须是“可执行的”、“合理的”。

我正在工作,你玩的时候声音小一些好吗?(请求)你就不能为别人考虑一下吗?(错误的表达)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对孩子提出请求。当我们对孩子说出我们的需要,提出“可执行的”请求时,会让孩子更愿意帮助我们。帮助我们之后,孩子会特别有价值感和成就感。

但是,如果我们用命令的方式说出来,效果则完全不同了。孩子做了,是在执行命令;孩子没做,是不听话不懂事。总之,孩子不会获得特别好的感受。

如何区分“请求”和“命令”呢?

最好方式就是:

当你提出这个请求以后,如果孩子拒绝了,你会不会生气?若会生气,便是命令,不是请求。请求,是无论对方是否同意,我们都情绪平和,理解并接纳。只有怀着请求的心态去邀请孩子提供帮助,孩子才会接收到友好的信息,主动配合,然后享受那种价值感和成就感。比如:当我做饭的时候,尤其是包饺子蒸包子,我都会对两个孩子发出邀请:“孩子们,妈妈需要你们的帮助,妈妈一个人忙不过来啦!”如果孩子们正在忙着,不想过来,我也不强求。如果孩子没什么要紧的事儿,就会开开心心地和我一起做,做完我就衷心对他们表达感谢。

孩子们有了价值感和成就感,就会强化这一行为,下一次更愿意帮我做饭,我也会更欣慰。如此,爱,就这样流动了起来。

可是,若是我强求,他们不来我就生气,说他们不懂事,不体贴,那么这件事在孩子眼里就是个任务甚至负担了,下次再叫他们,他们要么害怕被我批评硬着头皮来,要么为了证明自己听话而来,又或者你随便批吧,反正我不想去。无论来或者不来,孩子情绪都不会太好。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学习这样的“爱的语言”。

用“爱的语言”帮孩子打开一扇扇窗,筑起一座座桥梁,让我们和孩子心中都有爱,让爱在我们每个家庭流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成长为内心有力量的独立自主的孩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秋ㄉ飙雨2024-02-01 23:55秋ㄉ飙雨[湖北省网友]153.99.89.36
    @风雨海燕很感慨这个话题我们都需要努力做好自己为我们孩子创造更好环境和未。
    顶0踩0
  2. 风雨海燕2023-12-29 18:25风雨海燕[火星网友]110.76.187.143
    受原生家庭影响人很多但我们都有选择如何对待这种影响。语很重要可以让我们突破自己困境。
    顶5踩0
  3. 樱花满天飞2023-11-25 12:55樱花满天飞[湖北省网友]221.230.243.160
    这个话题很深刻引起了我共鸣。希望尽早意识到自己伤痛不要让它继续影响代。
    顶16踩0
相关阅读
语言辱骂属于家庭暴力吗 家庭暴力应该如何处理?

语言辱骂属于家庭暴力吗 家庭暴力应该如何处理?

父母对子女或者对自己的亲兄弟姐妹施暴也是家庭暴力

2023-10-17

家庭教育中 语言暴力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 先控制自己的情绪

家庭教育中 语言暴力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 先控制自己的情绪

突然一阵哭声让我们大家都被吸引了过去

2023-12-07

为何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中 母亲给予的语言暴力的占比最高?

为何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中 母亲给予的语言暴力的占比最高?

家庭语言暴力是指家庭成员诉诸于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暴力行为,即使用辱骂、诋毁、蔑视、讽刺、挖苦、嘲弄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使受害者在心理方面遭到侵犯

2015-02-05

团结友爱 文明礼貌 是精神文明和家庭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团结友爱 文明礼貌 是精神文明和家庭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重视这些方面的教育

201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