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论语》中的礼(上)

时间:2023-10-19

论语是早期的儒家经典之一,分析其中孔子与弟子对礼的探讨,可以初步了解以作为儒家奠基者的孔子对礼的认识和态度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63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礼文化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 “礼仪之邦”的称号也与儒家对礼的提倡密不可分。《论语》是早期的儒家经典之一,分析其中孔子与弟子对礼的探讨,可以初步了解以作为儒家奠基者的孔子对礼的认识和态度。

《为政》中,孔子明确说:“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八佾》中,杞国和宋国虽是夏和商的后裔,但也未保存夏商时关于礼的文献,令孔子有些遗憾。这些都说明了周礼对夏礼和商礼的继承与发展。《阳货》中,“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孔子对当时社会仅将礼乐停留于用玉帛、钟鼓进行的宏大的祭祀表示不满,表明了祭祀与礼的表用关系,而祭祀是古代文明特别是商人表达自然崇拜的重要手段,因此礼的起源也有对原始祭祀仪式的继承。《八佾》中还有关于子贡与孔子对“告朔之饩羊”的讨论,孔子认为“饩羊”是礼的仪式,应保留之使古礼得以传承,也说明了祭祀与礼有一定源流关系。今人关于礼起源的观点中,周静认为最初的礼是古人表达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信仰时的仪式,并且在产生之初就表现出了对社会政治的统摄作用。这种观点与李泽厚对礼的认识相似:李泽厚认为包括礼在内的原典儒学来源于巫术礼仪,其中融合了对原始氏族首领在品质、人格方面的社会政治和宗教要求,因而对礼的理解也应该从宗教性私德(个人)和社会性公德(社会)两方面考虑。与前两者稍有不同,匡亚明认为礼最初原始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至殷商时代逐步被人们强调、完善,成为以祭祀仪式为主的礼。周人灭殷后,结合周族的风俗习惯加以糅合改造,成为周礼,并将周礼由祭祀领域扩大到社会政治领域,成为维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对礼的起源认识虽稍有不同,但从中可以看出去,最初的礼起源于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用以“表示、传达情感,同时又给情感以确定的形式而成为仪文典式”,经过原始社会和夏、商奴隶王朝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再经西周特别是周公“制礼作乐”的改造,成为系统化的、维护西周奴隶制统治的重要政治制度。

孔子对西周社会的推崇无须赘述,然而《论语》中所谈及的礼是否就是周礼,并未发生太大改变,需要进一步讨论。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看,西周时的“礼治”,遵循“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准则,礼只适用于约束奴隶主贵族内部,并不具有广泛性;社会下层的庶人、奴隶等则用刑来统治,即“礼刑分治”。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西周统治的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从诸侯国君到下层百姓,更多在为利而动,纷争不断,周礼被僭越甚至遗忘已成常态。为了恢复社会的和谐有序,推行周礼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面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孔子只好通过先提倡“仁”,实现个体的平静,再“融仁入礼”,从而使周礼得以施行,使社会恢复稳定有序的状态。匡亚明说:“什么是‘礼’呢,在孔子的时代。主要是指周礼,即传统的西周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包括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貌、礼仪、礼节,以及冠、婚、丧、祭等一切生活行动中的规则。”在这里礼仍主要指周礼,是礼最初的形态。但在解释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时,匡亚明已经注意到了《论语》中仁与礼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将之称为“仁为核心礼为形式”。具体就是:礼强调尊卑长幼之序,是宗法等级社会+的制度、规范,强调不同名分的人之间的区别于对立;仁则更多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仁爱与谅解。 两者相结合,礼制中不符合仁的精神的,如殉葬、昏君施行暴政等都遭到孔总、子的谴责;受礼的限制,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尊卑有别的社会成员间的和谐稳定。《八佾》中讲到仁与礼:“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仁心,礼乐也失去了教化功能。这种仁与礼相互影响,以仁为体,以礼为用的关系可以称为“仁礼合一”: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以仁释礼,以礼释人,仁礼互释。 因此,《论语》中的礼已不仅仅是用于维护等级宗法制的周礼,而是孔子在继承周礼基本的形式框架的基础上,融合仁的核心思想加以改造,使礼具有仁的精神,比周礼更具广泛性、更注重制度对人心的教化作用。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论语》中的礼(上)》,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成均馆绯闻》论语与日本人笔下的论语《论语之心》

《成均馆绯闻》论语与日本人笔下的论语《论语之心》

我有一部非常喜欢的韩剧,叫《成均馆绯闻》,你别看这个名字里面带着绯闻二字,但实际上这是一部弘扬中国文化的电视剧。这个电视剧写了古代韩国的最高学府成均馆里的一群儒生,里面有大量的中国文化的元素,让人印象...

2022-12-15 #经典句子

让3亿中国人读《论语》!论语天第书院 论语吴守立

让3亿中国人读《论语》!论语天第书院 论语吴守立

【喜报】天第书院被授予“全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新课改示范工程”教育实践基地称号《论语》,被誉为万世之书,天下之学,经典中的经典。国学宗师钱穆讲过:”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

2024-01-20 #经典句子

《论语》导读之六:在《论语》中 表明了孔子教育弟子的理想人格

《论语》导读之六:在《论语》中 表明了孔子教育弟子的理想人格

《学而》(6)子曰:“弟子入则孝,岀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入则孝”,“入”是指进家来,意思是到父母住处,或者说在家。“孝”是指孝顺父母。直白说,就是在家要孝顺父母。“岀...

2008-04-16 #经典句子

《论语三反——举一反三学论语》前言

《论语三反——举一反三学论语》前言

《论语三反——举一反三学论语》是一本讲《论语》的书,所谓「三反」,有两个含义,或者说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举一反三」,语见《论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二,...

2020-05-03 #经典句子

《论语》导读之十一:《论语》关于“孝”的阐述 内容各有侧重

《论语》导读之十一:《论语》关于“孝”的阐述 内容各有侧重

《学而》(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在,观其志。”“其”指的是儿子。如果一个人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就观察这个人的志向。“父没,观其行。”“没”是没有,指去...

2023-09-06 #经典句子

《论语》的智慧第一讲 《论语》的作者是谁?

《论语》的智慧第一讲 《论语》的作者是谁?

《论语》的智慧第一讲论语真谛现代价值说到《论语》你真的了解它吗?他的编者是谁呢?本讲主要讲解《论语》其书,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个问题,《论语》的著者是谁?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相信你看完会有收获。天不生夫...

2023-12-06 #经典句子

论语起名!用孔夫子的《论语》给宝宝起名 定能满腹经纶!

论语起名!用孔夫子的《论语》给宝宝起名 定能满腹经纶!

论语起名!用孔夫子的《论语》给宝宝起名,定能满腹经纶!《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著作之一,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其中收集了孔子及孔子弟子的哲学思想。因此现在很多的都会用论语中的思想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2023-12-19 #经典句子

《子藏·儒家部·论语卷》入藏孔子博物馆 完善论语相关书目展示体系

《子藏·儒家部·论语卷》入藏孔子博物馆 完善论语相关书目展示体系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6日讯 10月15日,《子藏·儒家部·论语卷》首发及捐赠仪式在孔子博物馆举行。在仪式上,《子藏》编纂出版委员会、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共同向孔子博物馆捐赠《子藏·儒家部·论语卷》一套,孔子博物馆向...

2017-10-17 #经典句子

笔墨飘香写论语 传承经典展风采——马鞍山实验学校举行读《论语》教师书法比赛

笔墨飘香写论语 传承经典展风采——马鞍山实验学校举行读《论语》教师书法比赛

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10月28日,马鞍山实验学校举行读《论语》教师书法比赛。本次书法比赛将《论语》作为书写素材,分为软笔和硬笔,用书写《论语》经典名句的方式传承儒家经典。比赛中,老...

2017-01-15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