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阿姜查——《森林中的法语节选》

时间:2023-10-16 07:33:02

相关推荐

阿姜查——《森林中的法语节选》

一切都是善巧方便(upaya)……就好像为了卖药而宣传,我们必须谈到它的功效。「凡是头痛或消化不良的人……」接下来,人们买或不买,就是他们的事了。但是我们必须去村子里说一些东西,否则他们根本就不晓得那是什么。它只是引起人们兴趣的善巧方便。

法没有身躯或实体,但是我们仍然必须设法让人接近并理解它。我们用譬喻与比较的方式,说它像这个或像那个,那全都是方便法。真正的法不能像这样展示或导览。好好想一想,没有人能将法给予他人,我们只能给人方便,以帮助他们了解,用他们熟悉的方式加以说明。因此,法在哪里?你们最好重新思考一下。

佛陀不赞同那些轻易相信他人者,他只赞扬那些勇于追求自我认识者。后者是清明的智慧,当你能够如此觉知时,就能解决问题。如果只是因为别人告诉你,你才知道,问题将一直存在。

例如,当你们来这里时,你们必须问人往邦高(BanGaw)村与巴蓬寺(wat Pah Pong)的路,以及寺院大概是什么样子等等。但是只听他们的回答,仍然无法清楚地认识,你们虽然知道,但是并不真实。你可以想一辈子,但是除非你实际到达这里,否则你永远不知道。如果别人问你巴蓬寺,你能怎么说?事情并不清楚,因为你只听过别人的说法,你的知识仍然不够实际,它尚未「到达」,因此仍然会有问题。

亲自确认方能相信

当你们真的到达,亲眼看见之后,疑虑才会一扫而空。你们可以说邦高村与巴蓬寺像什么,阿姜像什么。问题已经解决,因为你们已经亲眼看见。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实地禅修与觉悟,他称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为愚蠢。我们会相信别人的话,但是必须经过亲自观察与确认之后,才能真的相信。

就像人们……我常在想,最近人们都喜欢透过布施来「做功德」。这是常见的修行方式,人们觉得这样做很好。它确实很好,也很真实,但是应该将重点放在断恶上。事实上,断恶比布施或其他善行更重要,一个小偷可能无法停止他的恶行,但是却可能供养食物给比丘,或做其他善行。他可能于偷窃之后,再将赃物分一点给别人,并因此而沾沾自喜,但是要让他放弃偷窃却很困难。做功德与造恶是两回事,无法相抵,它们的「份量」也不同。每一个人都可以布施,不是吗?在我们的文化中,那是一种根深柢固的传统。但是关 于断恶——嗯!请仔细想一想。一个小偷不会这样做,除非他经过真实的转变。你们可以从这个小例子去思考。

读经、能体会法的实相吗?

修法与过如法的生活就像那样,听起来不难,做起来才难。我们需要透过修行去看与了解,而不只是听而已。之后我们必须往内看得更清楚,经过二度与三度审视,然后才可能确定没问题。在读经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持续会有疑惑与问题,「这个老师这样说,那个人那样说,佛陀的弟子们又这样说……」但是我们自己的心怎么说?我们并不知道。是的,舍利弗很好,目犍连也很好,但是我们像他们一样好吗?我们有像他们一样认真修行吗?「没有,但是让我先读读这个……」我们可能会先死在读经与闻法之下。

你能在读经时体会到法的实相吗?从经典里学到瞋与实际了解瞋不同。一个真正看见瞋的人会放下它,真正的觉知有别于书本上的觉知。你可能在听到教法后,心想:「对!可能是这样没错。」但是当你的感官接触到实际情况时,你就失去控制了。在那种情况,你仍然放不下,「我知道,但是我就是放不下。练习时我可以放得下,但是现在我办不到。」

就最近我看到的情况而言,你们最好回去,正常地修行。有信心的人来了就会去做,我们不需要说太多,需要的是多修行。出现伤口时,你们最好是深入清理,而不只是处理表面而已,否则最后可能得将它切除。

法不是随便说说,人们立刻就可以了解。修行无法速成。就像谈论涅盘,那只会引来困惑,甚至导致人们批评佛陀:「如果他完全了解,为什么要拐弯抹角地谈它?为什么不直接显示给我们看?」这里有个问题,它不是你能够清楚解释的事物,因此他只能如此说明。然而,我们却因此而指控他无知与笨拙。如果觉悟之后,就能让每个人都了解,为什么佛陀要让我们迷惑呢?

无明的黑暗比眼盲更可怕

这就像是为生盲者解释颜色,你怎么对他说黄色、红色或绿色呢?「绿色就像这样」,这对一个盲人来说够吗?「红色是如此这般」,盲人能了解吗?是的,你可以解释得非常详尽,但是他能从中得到几分呢?他不能了解的原因是什么?只是因为他的盲目,你不能归咎于解释。

你无法给其他人这个东西。佛陀为人解说,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自己觉悟。但是人们却责怪佛陀,说他无知与笨拙,「好吧!如果你知道,就清楚地解释给我听。」这就好像盲人不停地问颜色,并且不停埋怨你解释得不清楚,你说:「嗨!这是黄的,这件东西是纯黄色。」这有什么用?你说得愈多,他愈困惑。那么应该怎么办?最好回到问题的原点,问他:「你的眼睛怎么了?让我们设法恢复你的视力。」此时你就不需要再为他解释红色、绿色与黄色,否则,再多的语言也无济于事。无明的黑暗远比眼盲更可怕。

因此,到头来,还是修行的问题。你们必须自己完成,法确实只是善巧方便而已。如果你们从来没有进来过这间禅堂,而我则已经见过里面的佛像与其他事物,并且认为你们最好也能来看。我应该设法让你们来这里,而不是对你们描述它。我可以向你们描述这座光辉的佛像,但是你们可能不相信我;因此我最好找一条路让你们进来,一旦你们见过之后,就会相信。

如何快速开悟?

如果人们很自私,并且固执己见,就很难让他们相信真实的事。当我们试着向他们解释时,他们可能会认为法不合道理或逻辑。他们会将自己的无知,归咎给他人。因此,我们怎么向他们解释法呢?我们只能教导那些愿意尝试的人。至于那些什么也不做,不愿意实地修行的人,则无法被教导,他们是所谓的「愚痴者」(padaparama,直译是「文句为最者」;意译是「执文迷义、死于句下」)。

哪一种人是「愚痴者」呢?是未受教育者吗?一个拥有博士学位者,或者一个终生住在森林里的人,都有可能是这种人。不过,住在森林里的文盲,也有悟法的能力,她可能是最容易见道的类型。不一定都要学习很多知识才好,一个博学多闻的人也可能是最绝望的人,因为自恃所拥有的知识而不相信任何人的话。这些人可能是最难缠的「愚痴者」。

修行真的可能变得很难,如果每个人都想快速觉悟的话。大学生经常来这里问我:「隆波!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快速开悟?最快的方法是什么?」嗯!如果对「快速」有兴趣,就不需要费心修行了。你们认为这样的态度能开悟吗?

别和人争论修行

有些修行人喜欢争论禅法、戒律与止观,别和他们争辩,我从不和人争辩。我做我了解的修行,别人相信什么是他们的事,不要大惊小怪。我照自己的方式修行,如果你们有兴趣,也可以尝试,我无法强迫你们。如果你们感到好奇,就得自己去寻找答案,否则争论将没完没了:止与观、专注于腹部的起伏、念佛,(Buddh)、念法.(Dhammo)……每个人都疯了,讨论与争辩什么才是正确的修行,什么才是最好的方式……真的是太过份了。但是有些人却乐此不疲,只要到了修行的时候,他们就喜欢发问。对于鸡毛蒜皮的事,他们也有问不完的问题。他们喜欢尝试每一种他们听过的禅法,片刻也不得闲,就妤像底下有一把火在烧一样,一把他们自己点燃的火。

我们告诉他们:[坐下来禅修,你们就能把心安定下来,」修定能够让心平静,这听起来似乎不错,所以他们就试了。他们以为只要坐下来,就能入定。他们坐下来并且尝试将心固定,不过它却动(上汤下皿)不安,所以他们说那是谎言,根本无效。「啊!我已经试过了,坐下来修定,但是我的心却无法静止不动,它起伏不定,甚至比没有禅修之前更厉害。这些禅师根本是在说谎。」你们听过这样的话吗?你们会怎么对他们说?

佛陀时代的修行生活

这种事都是人们的贪欲与无知所造成,事情和他们所想象的不一样。看看佛陀时代的修行与生活情况,和现在完全不同。最近人们都只看书,他们博闻广记之后就开始教人,我不知道他们的想法出自何处。他们教导各种错误的观念而不自知,根本无法明辨是非,那是因为这些知识不是他们内心真实的体会。

到了国会大选时,他们都说:「我是好人!我为了帮助你们而努力!」那么,民众已经投票给他们几年了呢?结果如何?也许我们有看到他们带来的一点点改进,然而他们做任何事的理由都是为了选举。他们渴望成为国会议员,如果没有这个欲望,他们就不会行动。他们必须以欲望为做事的动机,事情一般都是这么进行的。「喔!我是最好的……相信我!」谁才是最好的呢?每个人都说他们是,但是如果我们彻底检视他们,他们真的有那么好吗?

我不是批评任何人,不过人们就是这样。如果阿罗汉处于这样的情况,绝对不会这么说,这种说法只会引起困惑与动乱。阿罗汉不会进入国会,只有俗人才想成为议员,在那里他们可以玩弄世间的权术。你们能期望他们多好呢?他们局限于世间的价值,照着世间的动机行事,充其量也只能这样。或者我们该尝试让阿罗汉进入议会呢?

就和药一样,无论是哪种药,它们能有多好呢?每一种药都有其限度,没有一种药能起死回生,它们只能减轻痛苦,让我们暂时觉得好一点,如此而已。最后连医生的生命也会被死神夺走。就像这样,不要想得太复杂,也不要期望过高。

以坚持与忍耐来承担困难

我们寻求平静,但是必须有正确的思惟,最重要的是要能坚持与忍耐,如果我们无法承担困难,一切都会垮掉。我们耐不住森林的独居,因此想放弃与逃离,离开后重新与人交谈,并且恢复从前的生活……

今天那些称自己为佛教徒的人,他们像什么?我已经仔细观察过,很少人能真正让人信服。那些可以被举出来,并说他们的心符合佛道者,真的很少。一些西方人问我:「隆波!你已经完成你的研究与修行,并获得洞见,为什么你还要住在森林里?这里只有少数人而已。」我认为他们想引我进入屠宰场。「如果你到大城市去,可以帮助许多人,而在森林里则无法有太多贡献。」他们设下一个陷阱,等着杀我。

如果你们到城里,那个「进步」的地方去说法,那里的人会认为你们疯了。「疯狂的比丘来了,疯和尚在这里!」如果你尝试谈论没有「我」或「我的」等说法,他们会说你疯了,他们无法接受「无我」的观念。因此我认为那些西方人是在设计我,送我上屠宰场,多数人根本听不进去。

人们问我是否教导外国人涅盘,或者我教他们什么。我只是尝试让他们自在一点而已,根本还谈不到无我的边。我只是指导他们应该做什么,就像我告诉他们:「你应该把这个玻璃杯放在这里,放在这里两分钟,不要拿起来,两分钟后,再把它拿起来放到那里去。照这样做。」

「但是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别说太多,照着做就对了!那样做很好,为什么需要问?这样做的过程中,智慧自然会生起。」

「这么做之后会发生什么事?」

「不要问!你来跟我学,你现在的任务就只是举起杯子再放下。」

能忍耐的人最后一定会觉醒

其中自然会产生智慧。经年累月地修行之后,内心将产生一些反应与改变,会有一些觉受,接着,智慧将会生起。她不需要问我问题,只要实地去修行即可。问一堆问题做什么呢?我只是教导你做这个,而你的工作就是去做它。「把它拿起来,放在这里两分钟,再把它拿起来,放到那里去……」只要持续这样做,就会有一些觉知。透过这个生起的觉知,她会知道一些事情。不过必须忍耐,一个能忍耐的人最后一定会觉醒。当他确实做到了,就不会在意我们给了他什么样的教导。

因此在最近的禅修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只说:「这不确定」,那就够了。好的经验——这不确定;不好的经验——这不确定;那个人很好,我喜欢他——不确定;那个人真的很讨厌——这也不确定。一切都回到这点来,这些事情的不确定性不会改变。如果你认为某件事情非常好,接下来你就可能会被它所困扰;如果你认为某件事情非常坏,那对你有帮助吗?如果你依循这两种模式,你就步上佛陀所警告两种极端的后尘,不足放纵就是自虐。但是如果你把它们都放下,善与恶,你将如何自处呢?当你远离善恶两端时,那是什么境况?在那里没有固定不变与客观真实的事,如果你能如此修行,就能得到觉悟。

还有什么好执着的?

请想想这点,当你看见一切事情都真的是不确定的时,你还有什么好执着的?你会放手,让事情顺其自然,如果你需要解决问题,就应该做出适当的反应,而非过度高兴或失望。当你看见一切都不确定时,它们就失去价值了,不是吗?不确定的事无法吸引你,它们就像废物一样。「这是垃圾……那是垃圾……」谁会想要它们?「这不确定……那不确定……」你为什么要执着不确定的事呢?你能从这些没有价值的事情上得到什么?因此「不确定」将强而有力地带领你进入一些确定的事中。这是你需要做的,如果你能这样做,我可以毫不迟疑地说,你的禅修一定可以成功。

我们毋须学太多,维持平常心即可,不需要过度控制心。当我们看见每件事都不确定时,就不需要对事物有贪恋或厌恶的情绪,我们应该放手。为什么要对不确定的事纠缠不清呢?认为事物是确定的这种想法,会让我们贪着与迷失。

如果我们不这样修行,而是一直发问,希望从不同人的身上寻找答案,我们能得到什么?如果我们修得不对,如何能冀望从他人的话语中获得内在的智慧?

得到经验的真髓

佛陀并不贪心,他一次只教几个人而已。最初,只有五名苦行者,他没有教他们很多东西,他们是从修行中学习。当一个人修行时,就会有经验,这种经验会创造热忱,他会乐于奉献与牺牲。其他人不了解为什么他会那样,他们完全不晓得那个人内心的体验。如果他尝试告诉他们,他们只能从他的话里得到肤浅的知识,而无法获得经验的真髓。只有行者能悟得道果,其他人则见不到它。

如果你想从其他人的话里得到它,你可能会受挫而中途放弃。我觉得真正需要的是实际去修,而不是做一大堆复杂的思考。依照戒、定、慧去训练,无论其他老师怎么说,都不要搞糊涂了。老师必须用不同的方式教导,以各种善巧方便让人了解与修行正道,知足惜福。之后,弟子们将透过自身的精进修行,得到觉悟。

也许你们还没觉悟,这点困扰着你们。你们受限于渴爱1(tanha),想要赶快进步。别担心,它自己会进步。如果你今天种下一棵树,你能期望它明天就完全长大吗?那可能吗?你们的工作只是浇水与施肥,至于它长得快或慢,就不是你的事了,那是树的事,不是你的。你可以站在那里埋怨它长得太慢,一直到死。你会开始怀疑是否土壤不够好,因此你将它拔起来,移植到别处去、但是你将再次嫌它长得不够快,一定又是土壤的问题,因此你又把它拔起来,种在别的地方。一直这样做,幼苗总有一天会被你弄死。

急着到哪儿去?停下来吧!

你急什么?希望事情赶快发生是一种渴爱;希望它慢一点,也同样是曷爱。你是要跟着渴爱或是跟着佛陀修行?那是你的选择。当你迷失时,麻烦便随之而来。修法的过程一定要有耐心与毅力,当你到达目标时,就不再有任何法了。你不需要再修任何东西,也不需要再刻意忍耐。但是,你现在正在尝试修行,还没有抵达目的,你还是必须以法为工具。当你放下时,就不需要再忍耐,或做任何努力。一切都结束了,你就是法。现在你想成为某物,而每件事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你急着到哪里去?你必须停下来。

不要根据渴爱说话,不要根据渴爱行动,不要根据渴爱思考,也不要根据渴爱饮食,但是我们所做的每件事却都是出自渴爱,如此我们怎么能期待见到实相与获得觉悟呢?渴爱何时才会结束?我们每天都呵护它与喂养它,却又不切实际地认为它会结束。它只会持续茁壮,想想你自己所做的事吧!你为什么做这些事呢?完全是因为渴爱的缘故。

深入思惟这点,如果你放下并遏阻渴爱之流,你的行为就会持稳。无论精神好坏,你都会继续修行;难论心情如何,都不会停下脚步。你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如果只有心情好的时候才修行,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偷懒,那只是顺着渴爱行事,你何时才能回到佛道上呢?如果你觉得很懒,别在意,继续你的修行;觉得很有劲,还是修行。不要管那些感觉。如果只是跟着情绪走,或一时兴起才修行,你就不是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绝不会受到懒惰的影响而停止修行。懒惰或勤勉能在心中维持多久?看看它们的特征,以及它们出现的方式:它们一直在变化,你则持续在它们之间摆(上汤下皿)。跟着无常的现象走,你就是渴爱的弟子,而非佛弟子。

坚定的修行决心

阿姜曼(Ajahn Mun)的伟大弟子们,和佛陀以及他的弟子们一样,修行的决心都相当坚定。在佛陀的传记中,我们看见,他是如何在经历数年的苦行之后,坐在菩提树下发誓:「即使血肉枯竭,若不证得正等正觉,我誓不起座……」

这些是佛陀说的话,我们从书本上读到这个故事,心想:「哇!他真的办到了,我也应该效法他。」我们可能只禅修了一年左右,但是深受鼓舞,决定效法佛陀。因此我们点燃了一枝香,心想:「在这枝香烧完之前,即使痛死,我也绝不起座。」我们学习佛陀的说法,并且真的去做,但是事情似乎并不简单。我们觉得好像已经过了三个小时,因此睁开眼睛,但是香还是很长。我们一直冒汗并感到痛苦,「喔!但是我说宁死也不停止……」因此我们再度闭上眼睛,又经历了两三次的煎熬,但是香持续在烧。我们感到沮丧,开始觉得自己可能福报不够,念头起伏不定。我们发出像佛陀一样的宏愿,但是却不曾想过佛陀已经修了多久的波罗蜜行。

如含苞待放的莲花

佛陀觉悟之后,曾经想隐身起来,不是吗?他不想教人。深入思惟后,他发现众生的烦恼深重,一片黑漆,世间的情况比他所想的更黑暗。无论他说什么都不容易被理解,之后,他想到四种莲花,看见即将觉悟的众生,就像含苞待放的莲花,因此才决定教导。

但是我们还没到那种程度。只是教导五戒,人们就会说因为活在这个世上,所以他们做不到。重点在于克制某些行为,但是人们却无法自制。那些在上位,有权支配他人者,通常情况最糟。人们的心中没有戒,也没有法,即使他们可能知道一切说法,并且也参与各种法会。有些人研究得很深入,并且可以高谈阔论,但是他们的心与他们的话却不一致。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恰如其分即可。如果人们不相信我们,不要像其他老师一样,认为他们愚笨或低劣。事实上,是我们愚蠢,因为我们不会教他们。你必须先加强自己的修行,改善自己,让自己真的了解与相信。透过修行,你将能发展出智慧与善巧方便,根据他们的需要教导他们。你不能只是一味地想改变这个世界,强迫人们变成你希望的样子。不要无端生事,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原因。许多佛陀都在这里自我训练,放下他们的包袱,他们并没有带着世界一起走,因此不要太担心这点。做你能做的就好,尽可能自利与利他。放下你应该放下的,并且做你应该做的,不要担心如何教导全世界都遵循法。

只有善巧方便

有一个比丘是很好的例子。过去你们可能都在这里见过他——当他还是在家人时,他经常来听我开示。他希望每个人都表现良好,因此总是指正别人应该怎么做。我只是听其自然,之后他决定出家。出家之后,他积极传法,希望能激 励人们产生信仰,不过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

我告诉他:「当两只牛共同拖一辆车时,如果牠们行动—致,车子就会走得比较轻快。想想这点,如果其中一只牛走得比较快,最后两只牛都会停下来,牠们根本走不远。如果你是带头的牛,你最好放慢脚步,等另一只牛跟上来。如果一味埋头苦干,只会增加自己的负担。你何不放松一点,和另一只牛一起拖这辆车呢?」

稍后他回去了。这段简短的谈话直接触及他的要害,因为这正是他一直在做的事,他想训练在家人,在斋戒日时,他要求他们彻夜禅坐:「喂!先生、小姐!今晚大家要通宵修行,不可以睡觉。」但是他们忍不住会在座位上睡着或躺下。没有人想那样刻苦修行,他们缺乏正确的诀心……无论他怎么用力「拉」,也无法让他们跟上他的脚步,这开始让他觉得很累。当他几乎要崩溃时,我想他记起了我的话:「嗯!我似乎正在拖一辆车与一头牛,也许我应该放慢速度,让另一只牛跟上来,和我一起拖车……」因此他回来,希望从我这里听到一些法。我告诉他,我没有法,只有善巧方便,只有一些话可以说。

等待时机成熟

我说:「当时机还没成热时,你能怎么做?如果一个小孩今天出生,你希望他明天就长大,好让他协助你工作,那么你的期待势必会落空。因此你能怎么做?显然你应该耐心地照顾与养育这个小孩,否则你将会发疯。你不能期待他马上长大。」这些都是渴爱:想要、揠苗助长、忽略因果,以及无意义地奋斗。

关于职业,现代人都想要做很少,却得到很多,最好能什么都不要做。对于这点,全世界的人都会举双手赞成。不过,佛陀却说,无论做什么都得努力去做,我们应该量入为出,其间需要一些训练,与节制消费。但是当我们陷入渴爱时,将没有节制这回事。我们的收入永远都不够,就好像拿钱给疯子花用—样,他会花光所有人的薪水,却仍然无法满足,就像把铜钱丢到海里一样。

那么谁会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感到满足呢?疯子永远贪得无厌。我们应该想深入一点,我自己就曾深思过: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那真的是一件很深奥的事。他们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但是禅师们却说:「管好你自己!」你们听过吗?人们时常抱怨,当他们焦头烂额时,我们却只想谈论法。……你会怎么对这些疯子说?很难令他们了解,就像我曾说的,你怎么告诉盲人颜色。我们提到白色,而他们只想知道[白色像什么?」

「像石膏,」

「石膏像什么?」

「喔!它的颜色和天上的云一样。」

「云又像什么?」

「嗯!它们就是白色。」

找出每个人眼盲的原因

愚蠢的人就像这样,一直不得其门而入。最好能找出每个人眼盲的原因,它何时开始,是什么原因造成等等,并试着找出解决的方法。我们不需要解释世间所有的颜色,等到有一天他们张开眼睛,看见这个世界时,他们自己就会知道,不会再有任何疑问。这个方式可能比较好。

你会怎么解决问题,又会怎么回答与解决他人的疑问?尤其是对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你更是没有什么可以对他们说的。有时候我们这些可怜的禅者,会被大学生问得失望透顶,他们什么事都想要快速解决。你教他们练习某件事,他们会嚷着说办不到。办不到,他们就得重头开始,坚持做下去,直到他们能办到为止。

因材施教

相信我,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各种教人的方法。现在,我只会尝试做我能做的事。超越我能力范围的事,我会暂时放在一边,有些事情我只能放手不管。有些人很好教,有些人则很难。有些人不需要人教,他们自己会觉悟实相,不需要别人的督促。

你们可以看到最近我是怎么对待前来这里的比丘,现在我不会教很多东西,有能力看见的人,并不需要很多教导、你可以把他们留在森林里,他们会看着树,心想:「啊!树就像人一样:一棵树的枝与叶,最后都会干枯,人的情况也是一样……」这就称为「从略说中获知者」(ugghatitannu,或译为「智慧敏锐者」)。只要待在森林里,他们自己会生起智慧。他们可以看出人生的本质,他们具有这样敏锐的心,因此不需要教太多。

其他人必须前来坐在这里听讲,「从广说中获知者」(vipaccitannu,或译为「聪明者」),需要听闻譬喻与比较,才能了解。他们无法被单独留在森林里,只要一些教导,他们就可以看见。只要有正确的指导,他们就会改变观点,了解他们以前不了解的事。

接着是「应教导者」(neyya,或译为「堪受教化者」),对于这种人,你必须给予大量的教导与训练,最后还是可以达到目标。就像一个团体里有一百个学生,也许有八十个能毕业,他就是那第八十个。他还是可以毕业,并且与其他人一起工作,善用他所获得的知识。

但是在此之下的人2,就得留在外面了。

「今天你一定不能做这些事。」

「是的,先生」

但是几天之后,他们义故态复萌。

「再也别犯了。」

「是的,先生。」

但是没多就,他们又犯了,因此你再说一次:「你一定不能那样做。」

「是的,先生。」

他们一直都「是的,先生。」最后,你必须放手,让他们回到「以前的主人」那里。那是谁?就是业。有时候你什么也不能做,你必须放弃,让他们去面对自己所造的业。你必须停止尝试改变他们,就把他们留在那里。旧的业力太强大了,你无法和从前的主人对抗。

世间自有其运转轨道

当你们面对人事时,别忘记这点。有时候人们表面上似乎慢慢有进展,实际上却是在退后。当卡车走到路的尽头时,你不能强迫它载着货物继续前进。如果你还是不满意,希望它继续前进,最后它不是被困在那里就是会翻覆,你必须知道自己的能力,并且满足于你所能做的,否则,你最后会成为饿鬼。

世间自有其运转的轨道,我们只能尽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事物的本质还是一样,开始时出生,中间转变,最后则消逝。只要做你能做的事,做符合当时情况与你的能力的事。尝试做超过这个的事,只会为你自己带来更多的苦。想想这点,它不是自私,有些人会说:「这家伙真自私,他一点也不想帮忙。」你自己最清楚这是不是真的,不要随便附和别人的说法,而是要看清楚自己的状况。如果你真的是自私,才可以接受这样的批评。应该像这样信赖自己,依靠别人的话有什么用?如果有人说你的善行不好,你会怎么回应?对别人的说法争论或生气,都无济于事,重点是你必须检视自己,并客观衡量那些话。

尝试让人信服无法带来利益

但是到了最近,这样做却变得有点难,尤其是对那些在位者来说。也许警察在一件窃盗案中逮捕了两个人,其中一个确实有犯案,另一个则没有。但是当两人被审讯时,他们都声称自己是清白的。

「你有偷吗?」

「喔,没有。」

「那么你呢?你有偷吗?」

「喔,没有。」

两人的答案都一样,但是却只有一个人说实话。对于侦办人员来说,判定事实真相并不简单。其中一个人是无辜的,他说:「不,我没做」另一个犯罪的人也说:「不,当然不是我做的」那么警察能怎么做呢?他们不能依赖嫌犯的话,必须独立调查。因此你最好能自己去认识,并相信自己。不要太有野心,恰如其分地认知与行动即可。

近来,我不太在意别人对我的话是否有兴趣,尝试让人信服似乎无法带来利益。我就在这个寺院里,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有人想来见识一下,欢迎他们。

如果邻近地方起火,并且已经延烧数栋房子,消防人员首先会尝试保护还没着火的房子。对于已经着火的房子,他们已经无能为力。真正有拯救价值的是那些还矗立着的房子,这是消防人员的工作。

法在心中生起,造福世间

如果我们尝试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不管它们有多棘手,那么我们一定会疲于奔命。我们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以身作则,不再以世俗或自私的方式处事,如果我们能如法行事,有善缘的人就会注意到,并对我们的话感兴趣。它们会吸引那一类的人。

当法在一些人的心中生起时,它就能造福这个世间。善人会欣赏它,恶人则否。有些事情你可能不喜欢,但是世人却称它为法。你们的看法不同,当然信仰也不同,他们喜欢做你认为没有价值的俗事,这个情况由来已久。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每个人都很好,世上就没有坏人;没有坏人,就没有任何问题;没有问题可以解决,就可能很难发展出智慧。

从来到巴蓬寺以后,我就一直在想这件事。由于森林里的僧团禁止打猎为食,因此自然形成一个生态保护区。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却仍然遭到批评:「你们为什么要住在这里?你们来这里就是为了保护树吗?这就是比丘要做的事吗?你们不是应该舍弃一切世间的事物吗,为什么还这么关心树与动物?……」

我听到他们的话了,但是我怜悯松鼠及其他小动物,不希望它们被猎人射杀。「你们在养动物吗?牠们不是野生动物吗?这不是比丘的事……」

我想了想——是否应该在寺院周围设立围墙?我们那样做了,但是人们对我很不谅解。我的动机真的很好,之后村里的狗来这里,牠们追逐并杀害了许多松鼠,令人惨不忍睹。我们能怎么做?我们必须设法阻止狗进入寺里……最后,几个月之后,我才了解我想错了。

这只是这些动物的本能,如果我们把狗赶走,松鼠可能会变笨。危机存在时,牠们会比较敏锐与小心,为了对付狗,牠们会发展出自己的智慧。

请用心思惟法

在这种情况之下,错才好,它会将潜能激发出来,引领我们走向对与善。我们检视自己的行为,考虑它们是对或错。一个木匠在砍伐木头时,必须测量长度。短能调整长,长亦能调整短。这个世间就像这样,所有事情都是相对的。我了解到我必须放手,让狗与松鼠自己去整理出牠们的秩序来。虽然现在松鼠的数量减少,但是牠们已经变得更机灵了。

因此问题是出在我的身上,因为我想防止狗去咬松鼠,并且想防止人们批评。但是人们本来就有批评的立场,我决定针对问题去解决,学习不做无谓的抗争。

住在巴蓬寺的森林里,有其困难的处境。在这里困扰我的事,我必须学习在这里解决它们。有好几年,我的身体因为疟疾而发烧得很严重,几乎夺去我的生命。但是我满足于待在这里,停留并看清事实,你会学到一些东西。当你的心力增强时,困难的处境与问题就会减弱。它们为什么会减弱?只因为你的力量已经增加,因此相形之下它们就变弱了,即使它们还是和以前一样。

这个情况很正常,你不需要想太多,反之,你应该只做你能做的事,不需要做会带给你痛苦的事。如果你的内心产生痛苦,这个教导一定出了什么问题!修法的重点是解决痛苦,因此为什么要增加你的痛苦呢?我们需要看我们是哪里出错。如果别人不想听我们的话,我们为此而感到难过的话,我们就错了。我们修行是为了解脱苦,因此为什么要制造苦呢?我们真的很糊涂,仔细观察这点。你不需要崇高的涅盘思想,只要向内看。除此之外,你还能从哪里观察与克服起呢?请用心思惟这件事。

注释

①渴爱:凡夫爱着于五欲,如渴而爱水也。维摩经方便品日:「是身如炎,从渴爱生。」

②此指前述「愚痴者」(padaparama)。

法没有身躯或实体,但是我们仍然必须设法让人接近并理解它。我们用譬喻与比较的方式,说它像这个或像那个,那全都是方便法。

我们会相信别人的话,但是必须经过亲自观察与确认之后才能真的相信。

出现伤口时,你们最好是深入清理,而不只是处理表面而已,否则最后可能得将它切除。

法不是随便说说,人们立刻就可以了解。修行无法速成。

因此我最好找一条路让你们进来,一旦你们见过之后,就会相信。

我做我了解的修行,别人相信什么是他们的事,不要大惊小怪。

坐下来禅修,就能把心安定下来。

每一种药都有其限度,没有一种药能起死回生,它们只能减轻痛苦,让我们暂时觉得好一点,如此而已。

我们寻求平静,但是必须有正确的思惟,最重要的是要能坚持与忍耐。如果我们无法承担困难,那么一切都会垮掉。

一个能忍耐的人最后一定会觉醒。当他确实做到了,就不会在意我们给了他什么样的教导。

当你远离善恶两端时,那是什么境况?在那里没有固定不变与客观真实的事,如果你能如此修行,就能得到觉悟。

我觉得真正需要的是实际去修,而不是做一大堆复杂的思考。

当你到达目标时,就不再有任何法了。你不需要再修任何东西,也不需要再刻意忍耐。

深入思惟这点,如果你放下并遏阻渴爱之流,你的行为就会持稳。无论精神好坏,你都会继续修行;无论心情如何,都不会停下脚步。

跟着无常的现象走,你就是渴爱的弟子,而非佛弟子。

透过修行,你将能发展出智慧与善巧方便,根据他们的需要教导他们。

放下你应该放下的,并且做你应该做的,不要担心如何教导全世界都遵循法。

因此他回来,希望从我这里听到一些法。我告诉他,我没有法,只有善巧方便,只有一些话可以说。

你会怎么对这些疯子说?很难令他们了解,就像我曾说的,你怎么告诉盲人颜色。

现在我不会教很多东西。有能力看见的人,并不需要很多教导。

只要有正确的指导,他们就会改变观点,了解他们以前不了解的事。

世间自有其运转的轨道,我们只能尽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对别人的说法争论或生气,都无济于事,重点是你必须检视自己,并客观衡量那些话。

当法在一些人的心中生起时,它就能造福这个世间。

如果我们把狗赶走,松鼠可能会变笨。危机存在时,牠们会比较敏锐与小心,为了对付狗,牠们会发展出自己的智慧。

如果你的内心产生痛苦,这个教导一定出了什么问题!修法的重点是解决痛苦,因此为什么要增加你的痛苦呢?

辞汇表

afflictions(巴利文为kilesa):内心的贪、瞋、痴等烦恼。

ajahn(巴利文为acarya):巴利文之音译为阿阇梨,即老师。

Ajahn Mun(1870-1950):阿姜曼(或译为阿姜满、阿迦曼),二十世纪泰国最著名的禅师,也是阿姜查等多数东北大师的老师。

Ananda:阿难,佛陀的侍者与常随弟子。

arahant:音译为阿罗汉,上座部佛教最后证悟之果位,直译为「断除烦恼者」或「杀贼」。

ariya:圣者,已经觉悟证果者,因此不再是凡夫。

bhikkhu:比丘,完全出家之僧人,直译为「看到轮回之危险者」。

Buddho:佛陀之名,在泰国一般被拿来作为禅修(念佛)之对象,为「觉知者」之意。

deities:仍有生死之天神,为六道轮回之最高层。

Dhammo:作为禅修对象之「法」,与Buddho类似。

Dhamma:佛陀之教法,究竟实相。直译为「存在者」,指存在之现象。

dhukkha:不圆满,存在之苦的本质,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

Eightfold Path:八正道,四圣谛中的第四圣谛。是解脱痛苦之道,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

eighth rebirth:第八次转世。进入涅盘之流者(即须陀洹),不出七次转世,即可达到究竟之觉悟。

Eight Wordly Dharmas:世间八法,即得、失、毁、誉、称、讥、苦、乐。

five aggregates: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四念处。南传佛教的基本禅法,包括身、受、心、法等念处。

Four Noble Truths:四圣谛。佛陀初转***所传之法,包括苦、集(苦升起的因)、灭(苦的止息)、道(到达苦灭之道)。

hungry ghosts:饿鬼。无法进食的不幸众尘,通常被描写成肚大、嘴小、骨瘦如柴。堕入饿鬼道的原因足贪心与吝啬。

khandha:蕴。为色、受、想、行、识等的积聚,常被误解为个人或自我。

kuti:出家人的住处,由柱子撑起的小屋。

lower realms:恶道,极苦的状态。

luang Por(泰文):隆波。对老和尚尊敬与亲切的称呼,直译为「尊贵的父亲」

Magha Pujja:纪念僧伽成立的重要佛教节庆。

merit(巴利文为punna):福。指心的善德,以及累积善德的行为。

Moggallana:目犍连。佛陀的两大弟子之一,神通第一。

naga:龙王,佛教神话中像蛇一样的水族之神。

neyya:堪教化者,直译为「应教导者」。

nibbana:涅盘。觉悟后的究竟境界,熄灭贪、瞋、痴。

nonreturner(巴利文为anagamin):不来果。阿罗汉果之前的第三沙门果,不再转生于欲界,于无色界中成就道果。

once-returner

(巴利文为sakadagamin):一来果。入流果之后的第二沙门果,于欲界中,再经一次转世即可成就道果。

pacceka buddha:独觉。无师自悟者,但无力教导他人,通常被说成独居于世。

padaparama:愚痴者,直译为「文句为最者」,最多只能了解字面上的意义。

pali:圣典语

perfections(巴利文paramin):十种波罗密,一、施波罗蜜,二、戒波罗蜜,三,出离波罗蜜,四、般若波罗蜜,五、精进波罗蜜,六、忍辱波罗蜜,七、谛波罗蜜,八、决意波罗蜜,九、慈波罗蜜,十、舍波罗蜜。

rains retreat(泰文为pansa,巴利文为vassa):亚洲地区从七月中旬到十月中旬,为期三个月的雨安居。出家人在这段期间安住在一处,不外出旅行。传统上是一段密集修行的时期。

requisites:资粮。出家人的生活必需品,包括衣服、饮食、住处与医药等。

samadhi:三昧或禅定。

samana:沙门。出家人,直译为「息恶」或「息心」。

samatha:止,音译为「奢摩他」。

samsara:生死轮回。众生由其未尽之业,故于六道中受无穷流转之苦。

sankhara:行,泛指一切有为法。一切生灭变异之法,皆称为行。五蕴中的行蕴,则是指色、受、想与识之外的一切有为法。在泰语的用法中,它也可以用来指身体。

Sariputta:舍利弗。佛陀的两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

sasana:佛教,或译为[佛陀的教法」。

sila:戒。意指行为、习惯、性恪、道德等。一般是指善戒,特指为出家及在家信徒施设的戒规,有防非止恶之功用。

skillfulness(巴利文为kusala):善巧。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乃一种向上进展之方法。对真实法而言,为诱引众生入于真实法而权设之法门。

Songkran(泰文):松克朗。四月十三日,干季结束之后,传统的亚洲新年,包含泼水节庆在内。

sotapanna:须陀洹。沙门初果,已经进入正觉之流,最多再往返欲界七次,即可解脱。直译为「入流者」。

Tathagata:如来,佛陀的称号之一。

Three Jewels:三宝,即佛、法、僧。

tudong(泰文。巴利文为dhutanga):头陀行,上座部比丘所允许之苦行。

Ubonrachatani:乌汶。位于泰国东北部的省分,是阿姜查居住与阿姜曼诞生的地方。

ugghatitannu:智慧敏锐者,直译为「从略说中获知者」。

upaya:方便,教导与训练他人的方法。

vipaccitannu:聪明者,直译为「从广说中获知者」

vipassana:观,音译为「毘婆舍那」。

Visakha Puja:卫塞节。佛陀降生、成道、涅盘皆在阳历五月月圆日,故此三个节日之汇集节庆,即称卫塞节。

wat(泰文):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初梦2023-12-14 15:35初梦[台湾省网友]103.20.129.22
    抱歉我无法完成你要求。
    顶0踩0
相关阅读
外文网名_浪漫网名_英文网名_建议收藏哦

外文网名_浪漫网名_英文网名_建议收藏哦

2 Estrella西班牙语里的小星 星试着读读看3 Lumos哈利波特里面的咒语荧光闪烁,在魔杖尖出现亮光

2012-02-06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鲁滨逊漂流记》教材解读和学法指导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鲁滨逊漂流记》教材解读和学法指导

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象,采用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曲折生动的传奇故事:主人公鲁滨逊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

2014-03-18

吐血总结:100 个常见勃艮第术语大盘点!

吐血总结:100 个常见勃艮第术语大盘点!

而其中著名产区勃艮第Bourgogne的葡萄酒更是由于它复杂多变的风格令人着迷

2018-12-11

带有含义的英文网名 堪称史上最美!

带有含义的英文网名 堪称史上最美!

这是一个很悲伤的单词,无限接近yes 但始终改变不了它no的本质sinoatrial node 中文 窦房结遇见你的时候是我心跳的开始,没有你,我的心脏该如何跳动

201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