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中小学必背古诗文(上)

时间:2023-10-15 03:26:01

相关推荐

中小学必背古诗文(上)

诗75首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

水光潋滟的河、湖之上,层层叠叠的荷叶或懒懒地贴浮水面,或伸展腰肢挺立身姿,一眼望去,恍若绿绿的田地,这是非常典型的江南独有的景象。

水和莲组成的画面,还仅仅是自然的物的世界,只有加入了人,这个世界才是主客交融的世界,才灵动起来,才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在水和莲之间,人的加入,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这个动态就是:采莲。采莲,人与莲之间发生了交接;而采莲也不可能是仅仅攀折一处的莲心、莲藕,得移动,人在船上,船穿行荷叶之间,于是人与水也发生了交接。莲、水、人,三者的交互,是采莲所包含的基本关系。古代的诗赋写到采莲,笔端无不徘徊在这三者之间。

本篇乐府,当然也不例外。不过,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人竟不是那么突出,仅仅在首句“采莲”一词中有显现;呈现动态的真正主角,乃是“鱼”:鱼在莲叶之间穿梭游戏,或东或西,或南或北。这种仅仅有方位的变化,却显得颇为重沓的表现,当然很可能是因为音乐的原因——我们都知道,音乐旋律的重复回旋,是很常见甚至是很必要的表现手法——但从诗句看似简单、稚拙的重复,可以窥见采莲人观看游鱼时的关注和投入,这是不是也表现了采莲人悠然而自在的心境?

乐府,秦时已有设置,汉武帝时重建,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乐府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1]田田:形容相联而茂密的样子。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赏析】

这篇乐府之主旨在劝人惜时,借风物变迁娓娓道来。前四句表现青春蓬勃。“青青”像是绿色,但又不仅是绿色。“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河边草”。“青”更单纯、凝静、年轻,所以人最美好的岁月叫“青春”。以“青青”形容葵草,表现园中一派清新萌动,旺盛蓬勃。枝干上鲜洁的露珠正等待朝阳的蒸腾。“待”字表现对未来毫无保留的迎接和企盼,充满期待和不惧艰险的精神。温煦的阳光施予万物德惠恩泽,万物欣欣向荣,充满活力。

然而秋天的到来骤然引起忧患之感,春夏缤纷灿烂的花叶转眼凋败枯萎。盛衰之际犹能看出时间的无情和盛景的可贵。也许有人会说,四季流转,春来花还会再开。但人的时间是单向的,没有循环,正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于是时光一去不返的悲哀和花凋叶残的凄凉如愁云惨雾笼罩了读者。此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警醒便格外有力,如醍醐灌顶。诗歌最后激发出来的“努力”和开头“朝露待日晞”的天真已然不同,展现的是理性的紧迫感。焜:枯黄的样子。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赏析】

北方的大草原上,曾经无数的游牧部族来了又去。他们的崛起与征伐,他们的辉煌与湮灭,史册中有或详或略的记载。然而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他们在日出日落间的歌哭哀乐,却极少有文字流传下来。《敕勒歌》则是一幅聚焦的图景。

歌中呈现了一个辽阔苍茫的世界。这个世界以高耸绵延的阴山为背景,阴山下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在天地间延展,似乎一直延展到天边。天和地相连在一起,天空犹如一顶巨大的毡帐,笼罩住大地。天空湛蓝,草原辽阔,当风吹过草原,丰茂的牧草随风低伏,显露出一群群的牛羊。

这首歌最初很可能是北朝鲜卑语的歌,而后翻译成了汉语。最早唱这首歌的,是东魏高欢的大将斛律金。高欢被西魏击败,军队士气低落,因而命斛律金唱《敕勒歌》,于是将士怀旧,军心振奋。斛律金是敕勒族人,高欢手下多是鲜卑人,他们都是草原人,这首歌让他们仿佛回到了北方的大草原上,再次看到了美丽富饶的家乡。

[1]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今山西、内蒙古一带。敕勒,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的游牧部落。川,平原。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

[2]见:通“现”。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赏析】

“鹅,鹅,鹅”,连续的三个字,听着很像是鹅叫的声音;不过,也可能是写诗人在数着眼前的一群鹅——毕竟这首诗据说是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很小时候的作品,一个稚拙的幼童,是不是会认真地伸出手指,一一点数眼前的物件?

正因为是幼童,他的观察,一定是抓住观察对象最突出的特点。鹅,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长长的脖颈,此刻,它弯曲而伸长,向着天际鸣叫,这是形与声。而“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则是鲜明的颜色的对比,简单而亮丽,没有任何的朦胧和暧昧。

形、声、色具足了,这已然是一幅不错的画面了;但画属空间的艺术,诗则是时间的艺术,时间得有延展、有过程,最好的表现延展和过程的是动作。“浮”“拨”正是动词,前者在水面,后者在水下,两个动词两句诗,鹅在水上的动态毕现——好了,动态的画、有声有色的诗,算是完成了。

骆宾王(约638—684),唐初文章家、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1]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赏析】

如果我们将这首诗的题目掩去,能知道它写的什么吗?能让秋天的树叶飘落,能让春天(这里的二月自然是传统阴历的二月而不是阳历的二月,所以这时开的花算是春花)的花开放?是不是指天气的寒暖啊?能让江上掀起千尺大浪,能让竹林向一边倾倒?哦,这应该是风了!回过头来看,前两句所谓能让秋天的树叶飘零,是说秋风能吹落秋叶;能让春天的花开放,是指春风会催开春花!

获得了谜底,也就能体会这首诗的妙处了:全篇二十个字,没有一个“风”字,却每一句都在形容“风”的力量和作用;“风”是无形的,但它的力量则都通过有形的图景呈现出来。其实,要表现“风”,我们还可以诉诸触觉,写风的强劲或者和煦;我们还可以诉诸听觉,写风的轻吟或呼啸。这首《风》只关涉我们的视觉,可以说它有些单面;不过,一首短篇,能抓住一个侧面,也是一种聚焦吧。

李峤(645—714),字巨山,唐代政治家、文人,曾三次拜相,与苏味道、杜

审言、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1]解:知晓。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

每年春归大地,最初的消息,要不是土地上似有若无的草色,所谓“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要不是树梢上柳芽初绽。诗人贺知章或许是喜欢仰头看天的人,他欣赏李白,会说他是“谪仙人”——天上落下的仙人;对春天的欣赏,也不愿低头看草,而是仰头望柳。

因为仰头,所以他首先看到的也不是细部,而是全景:整个柳树已经缀满了碧绿的色彩。再往细里看,万千柳枝披拂下来,柔弱袅娜。最后才是真正的细部,那些柳树身上万千柳条上的片片柳叶:它们是怎么出现的呢?是春风剪出来的啊。

春风的出现,是一种转折,是一种变化。因为诗的最后提到了春风,所以我们才敢想象第二句柳枝的披拂摇曳;因为诗的最后提到了春风,所以整首诗才不仅仅是一抹绿色而已,而是有了动势,能让我们想象春风一点一点催绿柳叶,春天的渐渐来临。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人。与张旭、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著名诗人。[1]绦(tāo):以丝编成的带子,此指柳条。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

少小离家,暮年返乡,这中间便是一生。其间不知品味了多少世情冷暖,经历了多少宦海风波,体验了多少悲欢离合,而不论穷达,家乡的山水和亲友始终是心中温暖的记忆,家乡始终是心中确认的最终要回归的田园。当走出很远,离开很久之后,游子身上保留的与家乡最外显的纽带,就是“乡音”。在外宦游几十年,回到家乡,听到别人讲的,自己冲口而出的,都是熟悉而久违的乡音。

可是几十年的时间,不论游子还是家乡,毕竟不能停驻在当初的模样了。自己的鬓发已斑白稀疏,曾经的少年已变成老翁,恐怕当年亲密无间的小伙伴也认不出自己了吧,更何况眼前嬉笑经过的一群儿童。他们好奇的目光,他们热情的发问,让游子意识到自己在家乡已如同旅人一般。

回到家乡的兴奋,步入暮年的感伤,见到乡人的亲切与陌生,在诗人心中交织出万千感慨。

[1]鬓毛衰(cuī):指年已老迈,鬓发脱落减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

发。衰,减少,疏落。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千山万仞中屹立着一片孤城,坚毅中透着忧怨。大河滔滔,奔腾东来。溯流远望,黄河直上白云之间,显出“黄”“白”色彩苍莽的气象。而“上”字则显出河水的斜势,充满浩荡的力量。放眼冈陵起伏,壁立千仞。其中有一片边防城垒,屹立在黄河白云、壁立千仞中,显得格外孤拔,有如镇守边疆的战士,坚毅而孤独。

远处传来悲凉高亢的羌笛声,为何要吹奏那首哀怨的《折杨柳》?折柳送行的家乡画面陡然浮现,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但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儿连慰藉乡思的杨柳都没。此诗妙在以不怨写怨,诗中人责备惹乡情的羌笛,看似坚强,实则归心似箭,一触即发,更何况“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在这荒凉的千里之外,没有可资慰藉的家乡风物,边塞将士的不易和怨思呼之欲出。但终究还是含而未发,哀怨中仍不失敦厚和昂扬。

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诗人。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真正宏大壮阔的景象,往往不需要太多文字修饰,只需直笔写去,便能让人体会到崇高之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此,这首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亦是如此。不过白日隐没于山中,黄河奔流入大海,景色虽然美丽,但消逝也太过迅速,难免让人心有不甘。如果能站在更高处,获得更辽远的视野,那么山后的白日很可能重入视野,入海的黄河也能继续前行,这又将是一番新的美好体验。而高耸入云的鹳雀楼,正为登楼者提供了这样一个更高的角度,吸引着观景者不知不觉地更上层楼。至于更上层楼以后的景色,留待读者自行想象,要比照实写出更有余味,这正是诗歌中虚实相间的手法。

根据唐代人编的唐诗选集,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与王之涣同在盛唐的朱斌,不过作者的不同并不影响对诗歌的理解和它的艺术价值。

[1]鹳雀楼:楼名,在今陕西永济市黄河边。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全诗妙在“不觉”二字。春睡慵懒,睁开眼日头已高。再眯一会儿吧,惺忪迷蒙间只听得窗外啼声四起,婉转清亮,好不惬意。夜里似有风雨之声,也不知蓊郁的花枝被雨点打落了几朵。

前两句喜春,后两句惜春。但欢喜与怜惜都像一个念头,一点火花,闪过蒙眬的睡意本身。鸟啭莺啼,嘤嘤成韵,诗人却并不刻意去捕捉,他只是高卧享受,恬淡自在。夜来风雨,落花满地,他也不执着于悲惜,只是淡淡一问,并无意去察看。

日晓、啼鸟、风雨、落花,时光流转和美好的生灭都在闲散的春眠中感而“不觉”。于是一片浑然天机,宽舒自在。玲珑天真的盛唐气息在诗中展露无遗。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盛唐诗人,长于山水田园诗。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

流光溢彩,觥筹交错。葡萄制成的美酒红似琥珀,白玉雕成的酒杯光能照夜。“美”和“光”两个字将美酒美杯融为一体,一片华彩。面对美酒宝杯,塞外将士简直非痛饮不可。正要开怀畅饮之时,忽然传来急促的琵琶声,铮铮鏦鏦,声浪撩拨心弦,催人在酒意中奋起。

“琵琶马上催”,有说催战。正欲痛饮之时,马上的乐手弹起琵琶催人出发。热闹奔放的氛围一下子转向紧张激昂,由飞扬而至极抑。诗人捕捉了最富有戏剧冲突的瞬间,表现战争对美好的搅扰和破坏。急转直下的情势却逼出将士们的斗志昂扬,趁着醉意,他们以狂逸的意态吼出赴死的决心:“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也有说琵琶是催饮。王昌龄诗云“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琵琶急管繁弦,催人旋转起舞。后两句便是豪兴狂欢时的骋想——面临刀光剑影的沙场,他坦然醉卧,在让他人莫笑的谐谑放浪中,传递出豪迈洒脱中的悲凉。

但无论战歌还是祝酒词,时而慷慨时而思乡畏难的将士此时在美酒和琵琶的催动下,处于慷慨从戎的豪兴中。豪迈使本诗比《国殇》的“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更多一份潇洒不羁的美。

王翰(约687—726),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其诗载于《全唐诗》仅十四首。

出塞(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此诗开门见山,气象非凡。“秦时明月汉时关”,那么坚定,那么久远,在时间上、空间上都造成不可磨灭的印象。它如雕塑般屹立千古,给我们短暂的生命带来了永恒的认识。月色柔美,本不适于表现这坚定,但“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月照得分明、壮观,仿佛从秦汉直照到唐代,于是“万里长征”这一空间距离也就不仅是某个征夫与家人的阻隔,而是在重复着由秦汉至唐的千百年来“人未还”的共同悲剧。

这悲剧如何才能结束?如果有像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胡人就不敢度境侵犯了。“龙”“飞”二字雄强有力;“但使”“不教”语气坚定,毋庸置疑。对英雄名将的坚定不移的确信和渴求使全诗气势雄浑、声调高昂。英雄一出,谁与争锋!

敬慕古来名将的背后,今无良将的不满呼之欲出。但诗人并未明说,只是含蓄地暗示,可谓“微而显”,“婉而成章”。但气概浑厚,毫不孱弱。全诗饱满昂扬又回味无穷。

王昌龄(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诗人,擅

七绝,被誉为“七绝圣手”。

芙蓉楼送辛渐 [1]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

凄寒孤寂中仍有冰心玉壶般的纯粹坚守。寒雨连带着江水,像云幕一般逼近。水天相连,雨势浩大,悄然而来。这是一片壮阔的凄风苦雨。满江夜雨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笼罩着吴地江天,也萦回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天刚亮,诗人要送好友北归洛阳。清晨的离别格外冷清。诗人的心情像被寒雨淋了一夜的楚山一样暗淡而孤。“楚”本指山的地界,但“楚”字本身也暗示了辛酸苦楚的心情。满纸烟雨染江天。“连”字的气势、“入”字的动态、山的兀傲、平明的亮色却为夜雨离愁注入了力量,使人感到孤寂,但不孱弱。

临别,诗人叮嘱远行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和玉壶暗合“寒”“孤”,但更有澄净纯粹的自尊自重之感。诗人鲍照曾用诗句“清如玉壶冰”比喻高洁清白的人格。王维、崔颢、李白也都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的此番嘱托也传递了自己在困境中仍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

念。据载,王昌龄“不矜细行”,“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曾被贬岭南,此时正任江宁府(南京)丞的诗人当是有感而发。[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楼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赏析】

傍晚,山中开始沉寂下来。夕阳西下,树林中率先变得黯淡,阴影在树林中弥漫,逐渐浓重。突然,传来说话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一道夕阳的余晖从树林枝叶的某处空隙斜照进来,落在树下的青苔上。然后,说话的声音又消失了,就像刚才响起时那么突然。眼前的这道余晖,也倏忽不见了,林中更加幽暗。

只是片刻的时间,却发生了那么多变化。声音刚刚响起便立刻消歇,光线忽然闪现随即隐去,恢复了原来的沉寂幽暗。而这稍纵即逝的片刻,被诗人敏锐地捕捉住,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瞬间与永恒?变与不变?空与有?然而诗人并不多说,只是把这片刻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太原祁县(今山西运城)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性诗人,通晓佛教禅宗,有“诗佛”之称。

[1]鹿柴(zhài):柴通“寨”,即栅栏,此处为王维别墅所在地辋川的一处地

名。

[2]返景:落日的余晖。景,日光。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朝雨洗去轻尘,客舍和柳树一片青翠,跃动鲜明。“浥”意为湿润 , 朝 雨 刚 润 湿 尘 土 就 停 了 , 路 上 一 片 清 爽 洁 净 。 “ 青青”和“新”刚好形成轻快活泼的调子,充满了明快的希望。雨后清润本是寻常景致,但今天格外动人。是离别使人对熟视无睹的久居之地恢复了新鲜的感受?像是第一次看到,雨后的渭城绿得如此生机盎然,清新明朗!这可爱的青翠让人流连,而此时却要离开,去往茫茫风尘大漠,离情于是更浓了。多看两眼吧,将蓬勃的绿意记在心里,在大漠中渴求色彩和生机时,“客舍青青柳色新”便是可以反复咀嚼的心中绿洲。

元二将离开长安附近的渭城,西走敦煌阳关,前往遥远的安西都护府,即现在的库车。出了敦煌,异域风情便扑面而来,高鼻深目,碧眼浓眉,皑皑白雪,茫茫大漠,热烈不羁的性情与中原人的含蓄微妙全然不同。“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仅指安西无旧友,更指完全不同的人样和风俗。“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想及此,诗人“劝君更进一杯酒”,想要用殷勤的醉意贮满岁月,待友人到了“无故人”的安西,仍可打开,回味无穷。此诗后来被谱为《阳关三叠》广为传唱,丰厚浑然,馥郁千年。

[1]浥(yì):沾湿,润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

【赏析】

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相传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少年固然天才,但思乡之苦对一个出身贵族的年轻人可能真的格外锥心刺骨吧。首句连用“异乡”“异客”和“独”表现远在他乡茕茕孑立的凄惶感,与第二句的“佳节”形成强烈反差,自然引出“倍思亲”之感。三、四句言及“思亲”之意,但妙在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乡的每个兄弟都插上了茱萸登高临远,他们在团聚喜悦中也会怀想“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自己吧。想及此,稍感安慰,却也更加思乡了。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也以对面落笔的手法委婉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对面落笔的动人之处在于个体超越自己,顾念到家人的情感,还

在于对彼此间亲情的充分信心。三十多年后,安禄山攻占长安时,王

维曾任伪职。唐肃宗收复长安后要将王维定罪。此时弟弟王缙请求免

除自己的官职来为兄长赎罪,才使王维得到从宽处置。真挚的兄弟情

谊印证了当年“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互相顾念。

[1]茱萸:一种馨香的植物,古时风俗,重阳节时折来插戴头上,可以延年益

寿。

静夜思 [1]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

一个人出门在外,思乡的情怀始终萦绕在心头,任何一个偶然的

场景,一个微小的触动,都能打开心防的缺口,让思念决堤而出。井

床前如霜般雪白的月光,将目光引向天上浑圆皎白的明月,明月照耀

四方,无远弗届,自然也会照耀在家乡的土地上,就此,思乡之情油

然而生。如果将主人公由月光转向思乡的心路历程用散文解说出来,

看起来似乎非常繁复,但顺着诗歌的节奏来看,这些只不过是举头、

低头的一刹那间发生的事,乡愁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特性,只有在

诗歌中才能表现得最为恰切。

《唐诗三百首》里所收的这首诗,其实是明代人修改过的版本,

原诗中“床前明月光”应该作“床前看月光”,“举头望明月”应该

作“举头望山月”,改动之前的版本,没有了两个“明月”的重复,

但是整首作品的命意,和率真有味的笔法,却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

称“李杜”,因其学仙求道及为人为诗之风格,亦被称为“诗仙”。

[1]诗题一作《夜思》,属于新乐府辞。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2]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3]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4]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赏析】

白天有日,夜晚有月,日、月的光明,一向是人间希望。

李白望月,没来由地回想起小时候以为那挂在天上的月亮是白玉

盘,或者以为是明镜飞天,诗人原初的天真,显露无遗。那是多么简

单、多么率直的想象啊,没有一点儿杂质,没有一点儿阴影。

可月亮当然不是那么纯粹的,据说那里有仙人,有玉兔,有蟾

蜍,还有桂树。有了它们,月宫就绝对不是小孩子想象中的白玉盘或

者明镜了,一方面固然是丰富了,一方面也可以说有了麻烦,比如蟾

蜍就会侵蚀月亮,造成光影的残缺。

幼年童真的世界,最终都会渐渐破灭的,单纯会被复杂代替,洁

净最后会有阴影来掩映。可是,李白对此是不甘心的:太阳也曾发生

大问题,十日并出,焦土遍地,最后是后羿射日,射落了九日,天地

人间重获清宁——诗人想到太阳曾经的这一曲折,是什么意思呢?或

许他是希望有后羿一样了不起的人物,来涤除月亮的阴影,复归幼年

心目中纯净的月亮模样吧?

结果呢?李白的念头成了泡影,月亮终于还是继续沉沦着,光影

渐渐凋零,诗人无法面对、直视了!失去的美好,最让人忧心如焚;

越保有原初纯净想象,越难以忍受,倍感痛苦。

这首诗题曰“朗月”,开篇也是明朗真纯的,实则渐趋晦暗和痛

苦。历史上有些注家,以为这是在暗喻当时安史之乱的慢慢来临。我

们大概没有坚实的证据来肯定这样的阐释,但这首诗有关美好的丧

失,有关眼看着美好丧失而凄怆,是无疑的。

[1]瑶台:仙人所居的地方。

[2]蟾蜍:古时传说月中有三足的蟾蜍。诗中前面提及的桂树、白兔,也都是传

说中存在于月宫中的。

[3]乌:传说月中有三足乌;“落九乌”指神话中十日并出,后羿射落九日的

事。

[4]阴精:月相对日为阴,阴精指月亮。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赏析】

瀑布的动势破空而来,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泻千里,但诗并未以此

开篇。

诗人先遥“望”庐山瀑布。香炉峰顶水汽丰沛,在日照之下呈一

片氤氲的紫红色。日照香炉生紫烟,“生”字尤其表现了烟云升腾变

幻的动态。短短七字,不食人间烟火的天界仙境被点染开。一片云蒸

雾罩中,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修长亮白的线条在紫烟氤氲的烘托下

显得鲜明有力。这力量在静态的画面中积蓄着,将欲喷薄而出。

骤然之间,瀑布激荡奔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

天”。连续的动词和三千尺的夸张,表现瀑布义无反顾飞流而下的气

势。银河自天际倾泻,奇幻瑰丽的想象更表现了瀑布壮阔、浩渺又空

灵璀璨的美。

静的蓄势与动的奔流构成诗中突如其来的俯冲感,结句似天外来

音,以星辰瀚海的怀抱表现了庐山瀑布超越自身的宇宙之美。

[1]香炉:庐山西北高峰,晋慧远《庐山记》称其“孤峰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氤

氲若香烟”。

[2]九天:古称天有九重,称九重天,即九天。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1]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本来应该只是一次寻常的离别。

李白和汪伦——不论当时还是后世,本来都不会有人将这两个名

字相提并论。闻一多曾经赞叹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就像“青天里太阳

和月亮碰了头”。而在李白漫游天下的一生中,遇见最多的还是像汪

伦这样的普通人。这些人在生前身后都是无名之辈,转瞬就化为过往

历史中的尘埃,这些相遇不会被记载,更不会被后人谈论。

然而李白却不这样看。在权贵面前高傲,在皇帝面前也敢脱略无

礼的李白,对汪伦这样的普通人,却是真挚热诚的。可以想见汪伦的

欢悦,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突然出现在面前,平易近人,谈笑风生。李

白盘桓数日,就要辞行,汪伦必然依依不舍,用最好的美酒为诗人饯

别。

对于李白来说,他的一生都在路上,这是无数场离别中的一场,

与汪伦执手告别,转身离去。当他走到桃花潭边,乘船将行的时候,

忽然听到了岸上传来的歌声——是汪伦,边走边用歌声为他送行。这

歌声完全意想不到,却又充满了深情厚谊。李白站在船头,望着渐渐

向后退去的岸边和岸上的汪伦,歌声依然从水面飘来,内心的感动冲

口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一场相遇,不及“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耀眼;这一

场离别,也没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么让人心潮

澎湃。但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和一位小人物之间真挚的友情,和他们各

自朴实无华的表达,直到今天还在感动着我们。

[1]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

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两个风流诗人,一场诗意的送别。

远行人风神潇洒,看尽一路繁花,想想都觉诗意盎然。孟浩

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诗开山水一宗,名动天下。李白以乘鹤

的仙人比之,正点画出孟浩然的飘逸形象,且内含敬意与欣赏。此行

正值开元盛世、阳春三月,云树繁花似锦如烟。东南大都会扬州更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所在,李白

明丽的畅想中饱含对孟浩然此行的祝福。

一片繁盛中,“孤帆”二字引出送别挚友的淡淡落寞。远去的孤

帆、隐约的远山、浩渺的水汽与传说的神秘、烟花的迷离融漾在一

起,共同构成空蒙又辽远的意境。此时,长江自天际浩荡而来。渺茫

的离思中夹杂了博大、俊爽又开远的气质。一片浩渺中有流动的远

意,这就是青春的感伤,轻烟般的怅惘中依然流淌着憧憬与希望。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书行天下」:http://www.sxpdf.com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远避四川,下诏诸皇子坐镇各地平乱。太子

李亨登基之后多时,玄宗才接到消息,但诸王分镇的诏令已下达。永

王璘接到诏令后立刻赶到江陵,招募数万将士,组建水师,沿江而

下,直抵金陵,以平乱为号召,招纳贤才。在此形势下,李白应邀成

为永王璘的幕佐,还浪漫地吟诵“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笑谈静胡

沙”。

但永王起兵威胁到了肃宗的政权,肃宗即命高适率军阻击永王。

至德二年(757),永王在丹阳兵败被杀,李白入狱。虽经多人营救,

但李白仍被流放夜郎,虽一路赋诗,备受款待,仍是戴罪之人,心中

悲凉。

一年后,天下大赦。在白帝城的诗人听到赦令,立刻掉转船头,

顺流而东,万分激动地写下《早发白帝城》。诗调轻快流利,如轻舟

日行千里。第三句稍作停顿,第四句便轻灵宕开。文势奔放,如骏马

注坡,一如无限艰难后突然迸发的生之热情。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天门山,顾名思义,一座大山就像天设的门户,高高耸峙,牢不

可破。但是长江奔腾咆哮而至,撞开了这座“天门”,大山被一分为

二。然而大山只是被撞开,并未被撞倒,它依然高高耸峙,直面江水

的冲击。江水至此激起巨大的回旋,从天门山让开的通道中流过。

浩荡的江水和巍峨的大山,仿佛在这里合奏了力与美的交响乐。

坐在船上从上游顺流而来,在这交响乐里必然头晕目眩。可是如果你

抬头远望,所见就是另一种景象,似乎这个世界变得安静了:两岸连

绵不断的青山如迎面而来,更远处的江面上,太阳冉冉升起,一艘船

正扬帆溯流而上。

这是一首纯粹写景的诗,诗中壮美与静美相映衬,近景与远景相

搭配,读来犹如置身船上,船行江上,风景纷至沓来,如在眼前。

别董大(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这首绝句展露了一种极为矫健的力量。

诗歌一开始就呈现了一派冬日萧索凄寒的景象,太阳黯淡无光,

天空迷蒙阴沉,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就在风雪弥漫的天空中,一只

失群的大雁孤独地飞过。大雁在秋天就应该飞往温暖的南方去过冬

的,风雪之中的大雁,必定处境艰难。这幅画面显然不仅仅是写实,

它还暗示了董大目前的穷困潦倒,前路漫漫。在与朋友分别之际,说

这样的话似乎让人感到丧气,实际上却是为接下来的转折蓄势。接下

来高适十分肯定地告诉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君。”所以,根本不必为了眼前的困境而有丝毫沮丧悲愁。

诗的第一联渲染出了浓重的愁云惨淡的氛围,而第二联却猛然振

起,犹如刺破阴云的灿烂的阳光,打破幽寂的嘹亮的号角。这其中的

豪迈与自信,既是对朋友的勉励,更是高适的自我胸襟的写照。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景县(今属河北省衡水)人。唐代边塞诗代表

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这是杜甫在蜀中所作的一组绝句中的一首。杜甫来到蜀中,是因

安史之乱而流亡;此刻安史之乱已平定,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愉悦的,

况且正当早春时分。

近处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之间鸣叫,白鹭一飞远入青天之中,有声

而有色,诗人的展望,则由近而远,视野渐阔。我们所看到的一切,

都循着诗人眼光展开和移动。在逐渐放大的视野之下,远处西岭的积

雪,映入眼帘,而“窗含”则给壮阔的山岭积雪一个限定,后者是从

诗人的窗口望出去所见的,被框定在诗人身边有限的视界里面,在某

种程度上将远景拉到近旁。近旁的,还有停泊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

吴的行船——此刻它虽然是静止的,但这是经历了漫长的航程之后的

静止,曾经的波涛动荡蕴含在这静止之中。

诗虽只四句,但整体氛围由动而静,诗人的视野由近而远又返回

近处,绝不板滞,富于变化。诗的最后,如果深思一步,原来因战乱

的航道如今贯通了,那么诗人因战乱而漂泊他乡的生活是否将要结束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书行天下」:http://www.sxpdf.com

了呢?如果要结束流寓蜀中的生活,是不是该登上门前的舟船,由静

再趋动,开始返乡之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

河南省巩义市)。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杜

甫与李白并称“李杜”,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奉

为“诗圣”。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

【赏析】

说起杜甫,人们首先会想到他“一饭未尝忘君”的形象。其实他

并不是每天都忧心忡忡,瞧,在春天晚上发觉窗外下起了雨,杜甫都

会心生欢喜。

这场雨的确有让杜甫喜爱的理由。它是那么善解人意,在最需要

的时候、在最合适的季节,它来了。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里,春雨

意味着农作物的茁壮成长,象征着丰收的希望,怎能不让人喜爱?

这场雨又是那么轻柔,连风也是那么和顺,它们一起悄悄来到人

间,不弄出一点声响,却无私地润泽万物。

大地上一片漆黑,阴沉沉的乌云一定遮蔽了整个天空。只有远处

江上的一只渔船上,亮着一点灯光,虽然微小,却十分显眼。雨虽细

微,但浓密的乌云一定能降下足量的雨水。

既然这是一场善解人意的雨,杜甫也就丝毫不担心第二天早

晨“花落知多少”。经过细雨的滋润,第二天早晨的成都将会开满鲜

花。杜甫的眼前,浮现出雨后鲜花的样子,浸透了雨水的花朵沉甸甸

地压弯了花枝,迸发出生命的愉悦,实在让人喜爱。

[1]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2]红湿处:经过一夜雨水浸洗的花丛。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绝句(迟日江山丽)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赏析】

杜甫因为安史之乱而流亡蜀中,修建了草堂居住。被抛离常规的

生活,也是生活,在忧心家国和怀想故乡的愁苦的同时,诗人也遭遇

并体验到那些美好的时刻。

比如春天,无论世间如何风云变幻,都会如期而至。暗夜渐渐短

了,白日渐渐地增长,周遭山水的色泽,也渐渐地明丽起来。随着和

煦春风的吹拂,草绿了,花开了;“香”是春天给予的嗅觉上的刺

激,将此前视觉所见的春色一下提举起来,对于春的感受骤然丰富

了。

植物的世界苏醒了,动物的世界更不会落后。春风、春日之下,

冬季板结的土地渐渐松软,回来的春燕才能衔起软泥,飞来飞去,忙

着筑巢。燕子是动的,鸳鸯是静的,水边的沙地因为春天回暖,适宜

睡卧了,鸳鸯自不会放过这样的享受。

诗的四句,每句都是一画面,它们叠加在一起,春的颜色、香味

和动静消息,跃然眼前了。

[1]迟日:入春之后白日渐长,所以称“迟日”。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1]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赏析】

春天,有时是不期而至,迎面撞上的;有时则需要你去寻找,去

发现。

杜甫独自漫步江边,经过僧塔,人亡而塔存,伴着滔滔东去的江

水声,多少给人“逝者如斯夫”的时光流逝之感。然而,这毕竟是春

天,微风和煦,诗人带着春天常有的慵懒,应和着春风的节奏,缓缓

而行。让他停下脚步的,是寂静无人之处的一簇桃花,独自开放在春

风里,与徜徉春风的诗人蓦然相对。

这一簇独自开放的桃花,好像暗示着世界的本来面目:每一种生

命,自开自落,总有它自己的绚丽,有它自己的寂寞;虽然可能是寂

寞的,生命还是会开放出花朵,而最绚丽之时,或许它也是寂寞的,

只有自己了解自己的欢欣和悲愁。不过,此刻诗人与这簇桃花相遇,

桃花有了它的欣赏者:是那深红的花瓣美丽,还是浅红的花瓣动人?

——诗人的设问,透露的是诗人对花的百般喜爱。这一刻,桃花是不

孤独的,因为有了诗人的垂顾;诗人呢,因为有了眼前的这簇桃花,

有了对这桃花的喜爱,也真真切切地向着春天敞开了自己。

[1]师塔:埋葬和尚骨灰的塔。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张继的船停泊在寒山寺外的河岸边。月

亮已沉沉落下,无边的夜色中,传来几声乌鸦的啼叫。张继在船中辗

转难眠。长夜漫漫,旅途孤寂,越发感觉到秋天深夜的寒冷,似乎整

个世界都浸洗在寒霜之中。

江边的枫林,比暗夜更暗,勾勒出黑魆魆的轮廓。江上几点渔

灯,如萤火一般,鲜明而微小。孤独就像这夜色一样无边无际,无可

排遣的愁绪倒像一位不离不弃的旅伴,挥之不去。

就在张继难以为怀的时候,不远处的寒山寺响起了钟声。在寂静

的夜晚,一声接一声的钟声显得格外悠长,从寒山寺悠然飘来,飘荡

进船内。随着每一声钟响的余音袅袅,张继的愁绪也在拉长,在弥

漫。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那个夜晚的枫桥和寒山寺,就这样被张

继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个夜晚的钟声,则穿越了千年历史,至今

回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

张继(生卒年不详),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天宝年

间中进士,约卒于唐代宗大历末年(公元779年)。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艺术境界可以划分为“有我之

境”和“无我之境”两种。按照王先生的标准,韦应物这首诗刻画出

了“无我之境”。瞧,在春天傍晚的野外,涧边青草丛丛,随意生

长,树冠枝叶茂密,有黄鹂清脆的鸣叫声从枝叶中传出,只闻其声,

不见其处。一阵雨过后,涧中水势上涨,水流湍急。渡口一只空空如

也的渡船横在岸边,既没有摆渡人,也没有要渡河的行人。这首诗中

没有人,只有充满野趣的大自然。

不过“无我之境”其实并非真的无我,只是让“我”隐藏起来,

藏到诗的更深处。而且不论怎样隐藏,总会露出痕迹。这首诗开头的

第一个词“独怜”,便让“我”若隐若现地显露出来了。“独怜”即

偏偏喜爱,原来这看似无人的世界,诗人一直站在旁边,眼中带着欣

喜。

王国维先生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

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诚然,这首《滁州西涧》,真是优美极了。

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官至苏州刺史,故称

韦苏州。中唐著名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后人将他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

称为“王孟韦柳”。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

【赏析】

母爱,在特殊时刻会以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方式展现出来;而

在绝大多数时候,母爱又表现在极其平凡的小事上,不被我们注意。

母爱的伟大,是我们每个人都亲身感受到,却又是语言难以确切表述

出来的。

孟郊的《游子吟》,所写就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平凡到不能更

平凡的事件——临出远门前,母亲为儿子缝制衣服。从小到大,母亲

为子女不知缝制过多少件衣服,在母亲做来是理所当然,在儿女看来

也是心安理得。而这次就要出远门了,母亲再次为儿子缝制衣服,还

像以往那样。不过担心儿子在外太久,不知何时才能回家,这次缝制

得更为细密,更为结实。母亲的担心和关心都无言地融入了这一针针

一线线之中。儿子的心被触动了,意识到了平时被自己所忽略的母

爱。母爱就像春天的阳光,无私、博大,时时刻刻哺育儿女的成长,

从不求回报。而儿女们就像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小草,怎么能报答得

了阳光的哺育呢?

也许可以这样说,这首诗不仅仅是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更

是表达了天下儿女的感恩与愧疚,和他们对母亲的爱。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中唐诗人,与

韩愈并称“韩孟”;又与贾岛一起,有“郊寒岛瘦”之称。

[1]三春晖:春天的阳光。三春,春天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春、仲春、暮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1]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

【赏析】

韩愈也写过《晚春》,晚春的景色要更好写,因为晚春有“百般

红紫斗芳菲”,有杨花榆荚“惟解漫天作雪飞”,风光满眼,纷至沓

来。而“早春”能写什么呢?北方的早春还笼罩在严冬的余威之下,

百花尚在蛰伏,树枝还是光秃秃的,到处都是荒凉萧条的景象。

可是诗人是敏锐的,他率先感受到了春天。初春的小雨湿润了承

天门大街,铺成街道的黄土解冻了,表层像乳酪一样滋润。在街道的

边沿,去年的枯草丛中,悄悄长出了纤细的小草,它们小心翼翼,唯

恐被人发现。低头近前看还是去年的枯草,可是纵览远望,一层若有

若无的绿色还是浮现了出来,而且一天比一天明显,很快就将藏不住

了。那时所有人都会意识到:春天来了。

而现在,诗人是春天的最早发现者。这时候的春天,虽不盛大,

却蕴含着欣欣之意,给你惊喜,给你希望。那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时

节,不是不美,却已到了盛极而衰的时候。两相比较,诗人毫不掩饰

地厚此薄彼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州市南)人。中唐著名文学

家,世称韩昌黎、韩吏部;倡导古文运动,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与柳宗元并

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

[2]天街:指京城长安的承天门大街,与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太极宫相连,路

面非常宽阔。酥:以牛羊乳制成的酪类食物。

[3]绝胜:远远超过。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

【赏析】

这是一片充满动势的春天的景色:西塞山是静的,衬着起起落

落、飞来飞去的白鹭;鳜鱼本来就该是游动的,但流水之上粉红桃花

的漂荡更形象生动;绵绵柔柔的春雨,在斜风里洒落,这是弥漫天地

的动……动,正是春的节奏,春风拂面,草芽绽绿,万物复苏,冬日

沉睡的一切似乎都起而萌动了。

伫立在这动的世界,眼里是白鹭的白,桃花的红,箬笠的青,蓑

衣的绿,纷杂多歧的色彩,也是春天特有的吧。渔夫的心境如何呢?

乐而忘归——他们身心的自在、快慰,可想而知了吧?

张志和(732—774?),字子同,号玄真子。唐朝诗人,晚年隐居湖州太湖之

上,称“烟波钓徒”。

[1]箬笠:以竹篾、箬叶编成的斗笠。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赏析】

这首诗取材于西汉名将卫青。卫青率军远征漠北,与匈奴单于的

大军遭遇,双方展开激战,战至日落时分,忽然风沙大作,单于带几

百人逃跑,卫青派轻骑连夜追赶。

卢纶以此事入诗,并非简单地复述或袭取,而是进行了再创作,

通过想象增加了新的元素。首先他注意到了环境的塑造,“月黑雁飞

高”,既塑造了战场惨淡的环境,又用比兴手法照应了下一句的“单

于夜遁逃”。诗中还特别成功地运用了特写镜头,没有写将军如何率

军奋勇作战,战斗多么激烈,而是选取了一场激战接近尾声时单于败

逃、我军追击的一个场面;这个场面中又给了大雪之中战士的武器一

个特写镜头,战斗的艰苦和将士们的奋勇精神、昂扬斗志都不言而喻

了。

卢纶的再创作是如此成功,以至于读者即使不知道这首诗的本

事,也不妨碍理解和欣赏——确实,今天读此诗的读者,大多都不会

特别意识到它的历史真实背景——而这首诗,也确实比它的本事更加

脍炙人口,深受喜爱。

卢纶(约742—约799),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中唐诗人,为“大历十才

子”之一。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赏析】

秋天的空气是清爽的,尤其在月光下,在大湖旁。

月光和水影相互交合,一片澄澈;而无风的湖面沉默着,或许因

为是夜晚,并没有放出炫目的光亮来。诗的头两句,似乎写的是无人

之境,然而后两句透露出诗人的所在,他应该是在一高处,遥望洞庭

和洞庭之中的君山:开阔的湖面犹如白银盘,苍翠葱茏的君山则仿佛

盘中一青螺。

诗人与洞庭的距离骤然拉开,似乎陡然升腾到了高处——诗人的

肉体当然不可能凭虚飞升,扶摇而上的是他的心灵之眼。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与柳宗元一起参与“永贞革新”,世

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赏析】

刘禹锡被视为唐代的“诗豪”,诗情、胸怀之豪阔,过于常人。

诗的头两句,很能见出他的豪壮:黄河万里曲折,水沙混一,滚

滚滔滔,自天际而下;这大致就是李白《将进酒》里“君不见黄河之

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思,但提到了“万里沙”,更见其

混浊和泥沙俱下。

诗的后两句,则逆着黄河而上,因黄河自天上来,那么回溯过

去,或许可以登天,到达银河,见着隔银河而守望的牵牛、织女?这

一奇想,突破了此前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沿黄河逆

势而上天的想象,因为刘禹锡的设想更具体、更明确了。

赋得古原草送別 [1]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

【赏析】

野草随处可见,蓬勃茂盛,只要没有人力的阻拦,可以从眼前长

到天边。古人送别,抬眼看到的就是野草,无穷无尽的离愁别绪和别

后的思念,恰与无边无际的野草相似。写送别的诗词中,也就很容易

出现野草。汉魏古诗里就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南唐后主

李煜的《清平乐》则直接作比:“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白居易这首诗以“原上草”写别情,更是明显从《楚辞·招隐

士》的名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中化用而来。他用“远

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来写荒原之上青草无边,随着路途向遥远的

远方伸展,而离愁也如春草一般无边地蔓延开去。如果将这首诗置于

送别诗的行列,只能说写得中规中矩,并无特别之处。但这首诗

里“别情”只是配角,“原上草”才是主角。这繁茂的野草,生命力

是多么旺盛,每年经历着从枯到荣的循环,哪怕遭遇了野火焚烧,只

要春天来临,它还会再次长出,生机勃勃地长满大地。白居易通过“原上草”,写出了生命力的强大,写出了一种给人希望的天道。

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所作,从“赋得”诗题来看,对他而言

大概类似于今天的命题作文练习,却一不小心就写成了一首千古绝

唱。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之一,中唐新乐府

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并称“元白”。

[1]赋得:诗人集会作诗,有时会限定题目,题前多加“赋得”二字。

[2]离离:繁茂的样子。

[3]王孙:贵族子弟。此处指即将远行的人。萋萋:草盛的样子。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赏析】

采莲是标准的江南风情,清澈的水面,或红或白的莲花,绿色的

荷叶,美丽的女子,是惯常的图画。白居易的这首诗勾勒的则是另外

一种景象。

那是一艘小艇,因为上面是一位小孩儿;此刻,采莲的快乐已然

品尝,这已是归家的小艇。或许是急匆匆地要回家,小艇一路不能说

劈波斩浪,至少是快速穿行在荷叶之间,大咧咧地划开一道清晰的水

线。我们当然可以理解这是小孩儿的直接和鲁莽,不过,回头看“偷

采白莲”的“偷”,原来小孩儿是瞒着家人自己溜出去玩儿的啊;由

这“偷”再看“不解藏踪迹”的“不解”,才有了着落,先前出去采

莲是偷偷的,如今回来却忘了轻舟缓行,隐匿踪迹,想是采莲玩儿得

太快活,得意忘形了吧?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1]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赏析】

江南是美好的,能给人带来惬意的享受与愉悦的回忆。对于白居

易来说更是如此。来到江南之前,白居易以兼济天下为志,希望能挽

救江河日下的唐朝,但却遭遇到惨痛的现实,因写诗讽喻当朝权贵而

被贬江州司马。从那以后,他便走上独善其身的道路,在花间尊前、

园林莺燕间度过恬淡的余生。

从江州召回后,白居易便来到江南为官,连续在杭州与苏州做刺

史。尽管他已至五十余岁的年纪,但上比天堂的人间苏杭给他带来了

青春的活力,使他在晚年退居洛阳的时候常常回忆起这段走马观花的

自在岁月。所以词中对江南最深的记忆便是春天的日出,无论是朝阳

如火的光芒,还是春水渐起的泛涨,无不充满着朝气与希望,似乎天

下又重回盛唐的气象。但是这终究只是属于白居易个人的无限美好,

步入黄昏的大唐依然在渐渐西沉下去。

[1]谙(ān):熟悉。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1]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

钓鱼,最要紧的是一“静”字,环境得安静,最好无人,有人的

话,得无声无息。小孩儿初初学习钓鱼,已然紧紧掌握了这个要紧之

处。你看他一屁股坐在苔、草之上,“苔”尤其值得注意,因为有苔

就意味着僻静而无人:苔的生长,周遭一定是隐蔽而潮湿的,被阳光

遗忘的;而苔能保持,一定还得无人经过,否则早被踩掉了。

然而人世间很少真能给你一个世界,没有人走过,路人甲或路人

乙的出现,就代表着你是在人间,而不是鲁滨孙的荒岛。虽然称为路

人,却是不知路在何方的人,于是便要问路,而问路,就会惊扰了稚

子钓鱼的安静;小孩儿只遥遥地招手应付,怕的是惊到行将上钩的鱼

儿——先前寻到静谧的环境来垂钓,此刻刻意维护环境的安静,全诗

的核心岂不就是一个“静”字?

胡令能(785—826),中唐时代诗人。

[1]纶:垂钓的丝线。

悯农二首

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真理往往就是简单的。李绅的这两首诗,流传久远,脍炙人口,

不是因为它们如何精致,如何有巧思,而是它们直白地写出了世上粗

粝的现实,说出了简单的真理。

耕作,与一切创造一样,都是艰辛的,没有轻轻易易的收获,没

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每一粒盘中之米,都是许多汗水换来的——这便

是简单的真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粒”与“万颗”的对比,暗

含着下一首诗中表达的劳作的辛苦。然而,即使天下所有人都辛苦勤

更多电子书资料请搜索「书行天下」:http://www.sxpdf.com

劳,而且处处都能获得“一粒粟”换“万颗子”的成绩,却仍有农夫

饿死——这便是粗粝的现实。

劳作者不能享受劳作的成果,这是人类的悲哀,也是一直以来困

扰人类良心的问题,李绅的困惑,在古代也不是绝无仅有,“昨日入

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便

是宋代的回响。至于如何解开这一困局,直到如今,都是人们应该努

力的。

李绅(772—846),字公垂。唐代诗人。曾拜相,与元稹、白居易为友,“新

乐府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这首被誉为“唐人五绝最佳”的小诗是柳宗元诗文冷峭风格的集

中体现。天地开阔,却全无“飞鸟”“人踪”,一个“绝”,一

个“灭”,见出一片浩渺的洁白,极清寒,极寂寥。视线由千山、万

径逐渐缩小到孤舟,最后聚焦于一个小小的渔翁。“寒”“雪”渲染

了寂寥肃杀之境,但“孤”“独”却使蓑笠翁相当醒目。他并未被这

清寒肃杀的冰雪所惧,而是倔强孤独地垂钓着冰雪。晶莹澄澈、幽寒

高洁的境界不仅是画面,也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外现。渔翁的孤傲劲拔

与环境的清冷开阔结合,构成了诗歌迥拔流俗、一尘不染的冷峭格

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枖枖2024-02-23 17:47枖枖[火星网友]203.22.31.232
    很不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古诗文希望以还有类似好书推荐。
    顶10踩0
  2. huml20132024-01-30 19:32huml2013[山西省网友]43.225.172.126
    这套资料很全面涵盖了很多经典诗文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很有帮助。
    顶5踩0
  3. 小絃·醉舞2024-01-06 21:17小絃·醉舞[贵州省网友]103.255.70.104
    这个系列很实用帮助我复习了很多古诗文有些还是我前没读过。
    顶3踩0
  4. 隋水水2023-12-13 23:03隋水水[火星网友]43.225.238.248
    这是个中文对话请求。
    顶3踩0
相关阅读
博望区举办古诗文背诵比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博望区举办古诗文背诵比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11月3日,博望区2021年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背诵比赛在荣博小学举行,参赛学生以诗咏志,用充沛饱满的感情

2024-01-20

校园语文教改:新学期统编教材 推动古诗文与文言文教学革新

校园语文教改:新学期统编教材 推动古诗文与文言文教学革新

今年九月,全国中小学语文学科将全面启用统编新教材,哈市中小学学生将统一学习统编教材,尤其是目前在读的小学四、五、六年级将原来学习的人教版教材改为统编教材,两种教材有何...

2024-01-22

“中昊阅读”为古诗文基础教育创造进步空间

“中昊阅读”为古诗文基础教育创造进步空间

为响应国家教育号召,丰富教学内容,扎实基础教育

2023-10-23

孩子背诵古诗文太困难?是没有掌握这6个好方法

孩子背诵古诗文太困难?是没有掌握这6个好方法

小学阶段,共有古诗文124篇,占比30%,原人教版55篇,增幅50%;初中阶段也有124篇,占全部选篇的51 7%

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