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赵普只说了三句话 宋太宗就让他再度出山拜相

时间:2023-07-08

他知道,大臣们虽然表面上恭顺,但对他顺利登基的疑问是不能短时间内消除的,他必须迅速从兄长的背影中走出来,给宋朝打上自己的烙印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95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赵光义(原名赵匡义,为避其兄讳,改光义)通过“斧声烛影”事件,当上宋朝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之后,急欲向其兄赵匡胤那样有番作为。他知道,大臣们虽然表面上恭顺,但对他“顺利”登基的疑问是不能短时间内消除的,他必须迅速从兄长的背影中走出来,给宋朝打上自己的烙印。

赵光义登基不久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赦”,只要犯的不是篡逆之类的大罪,都可以得到赦免,让百姓感觉到了宋太宗的仁义之心。第二件事是封赏,新皇帝上任后,对臣僚们的关心是不能少的,该升官的升官,该奖励的奖励,否则人家凭什么愿意跟你混啊?待臣民相对心齐气顺之后,宋太宗开始了南征北讨,他决心向赵匡胤那样,开始全国的统一大业进程。在他的的努力下,相继让“闽国归顺”、“吴越归朝”、“北汉归天”,终结了中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完成了赵匡胤时期没有完成的任务。

这时的宋太宗,雄心勃勃,踌躇满志,他的眼光开始瞄上了让大宋寝食难安、如芒刺背的——幽云十六州。可就在两次征辽、收复十六州的战斗中,宋太宗都大败而归,并且身中一箭,险些丧命,他偷偷化了装,狼狈地乘着一辆驴车逃回了定州。

本文的主题和高潮就将在此展开。

宋太宗征辽失败后,产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危机。就是在他中箭化装逃跑以后,大家一看,皇帝不见了,大军不可无主啊,就有将领撺掇,准备立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皇帝。这个事太宗知道以后,非常气愤,也非常恐惧, 原来朝中还有这么强大的太祖的势力存在,自己的这个地位是岌岌可危的。 所以逃回汴梁京城以后他很郁闷,对赵德昭十分警惕。正巧不日赵德昭找到叔叔皇帝,研究怎样给攻打太原的将士分发奖金的事。太宗正在气头上,就说:

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宋史》

宋太宗说:“等你做了皇上再封赏也不迟啊”。性情刚烈的赵德昭挨了骂回到家一时想不开,抹了脖子,自杀而亡。那么赵德昭为什么要自杀呢?我们分析一下赵德昭心里面是怎么想的:这个皇位本来是我的,被你像强盗一样抢去了,现在你倒义正词严地来斥责我。他年轻气盛,气不过,就自杀了,他也是憋屈,好好的皇位没了,怎么能不憋屈呢?

太宗一看,赵德昭自杀了,这政治影响太坏了,只能到现场抱着这个侄子尸体说:“傻孩子啊,你怎么能这样呢?你这不是陷我于不义吗”?但是我们想,太宗的心里面应该是暗自高兴的,这么大一个隐患,自己消除了。虽然赵德昭这个隐患是解决了,但是还有一个更大的隐患,也是更迫切的隐患就在自己的身边。因为赵光义是按照长君继承制——“兄终弟及”继承皇位的,也就是谁年纪大谁来继承,这种继承方式朝中大臣表示怀疑,认为赵光义继承皇位不合法。特别是如果按照这个游戏规则的话,太宗去世,就应该由他的弟弟赵廷美(原名赵匡美,避赵匡胤讳改赵光美,接着又避赵光义讳,再改名赵廷美)来继承皇位,那么自己瞎折腾,白忙了一辈子,自己儿子还是继不了位,所以他很郁闷。这两个问题让他很揪心,以前没意识到不觉得,现在一直萦绕在心间,成了一个解不了的结。

这两个问题在一个时期里,成了赵光义寝食难安的问题,朝中没有一个人能帮助他出主意。突然有一天,宋太宗想起了远在河阳,被赵匡胤贬为节度使的赵普,对了,只有德高望重、足智多谋的赵普能帮助自己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此刻,大宋名相赵普又在干嘛呢?自赵匡胤将赵普贬到河阳做节度使后,赵普已经整整被赵氏兄弟晾了10年,他50岁被罢相,整整罢了10年,这10年正是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做宰相最好的年华。难道赵普就甘心终老在节度使的任上吗,以他那颗不服输的心和固有的担当,这绝不是赵普所为。这十年当中,他时刻在关注中朝中局势,对发生的重大事件他都记在心里,尤其是太宗两次征辽失败后,他有一次进京述职,主动要求留在京城随时听候调遣,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太宗居然同意了他的请求。他相信终有一天,赵光义会找到他,果不其然,这一天很快就来了。

具体说,赵普在帮助赵光义解决“合法继承权”等问题时,就说了三句话,宋太宗就迫不及待地要求赵普重新出山,继续担当宰相了。哪三句话这么神奇呢?

赵普开始说第一句话了,这第一句话,解决的是赵光义“合法继承”问题。为了进一步证实“兄终弟及”的合法性,打消朝臣对赵光义继位的怀疑,一日,赵光义突然试探性地问赵普:太后临终前不是有份“兄终弟及”的盟誓记录么?这就引出来了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金匮之盟”是说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在建隆二年(961年)去世时,按照赵普的说法,太后临终前把自己和赵匡胤叫进去,接受遗命。当时,杜太后和赵匡胤有过一段对话:

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可以得到天下吗”?赵匡胤看到母亲的样子大哭,没有回答。太后说:“我老了,快死了,你哭也没什么用,我在问你大事呢,你就知道哭吗”?赵匡胤说:“这都是赵家祖宗和您带来的福分”。太后说:“不对,是因为柴荣让幼子主政天下,人心都不归附罢了。如果后周有一个成年的君主,你怎么能当得上皇帝?你和光义都是我生的,你以后要传位给你的弟弟。国土广大,得有个成年的君主,对江山社稷有益” 。赵匡胤边流泪边磕头:“哪敢不听母亲的教诲呢”。接着,回头对一旁的赵普说:“你记下我说的话,不能违背啊” 。于是,赵普就在床榻边按照母子所说的话,起草了誓书,并在誓书的末尾,写下了“臣普记”三个字。赵匡胤把誓书藏进了一个金匮(黄金制的盒子)里,命人好生保管。因为誓书放在金盒子里,又被称为“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是否真实本文不考。当赵光义问赵普是否有这个盟誓时,赵普说出了太宗让他再度拜相后的第一句话:

“可去太祖柜处寻找,盟誓应当其中”。

太宗回去一翻,果然在赵匡胤用过的一个柜子里,翻出了那个金色的小盒子,小盒子里面就是当年杜太后、太祖的盟誓,上面还有赵普的签名。宋太宗拿到了这个盟誓以后高兴得直跳,这下子他“合法”继承皇位的问题解决了,看谁还敢再怀疑他。同时,他对赵普说出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

并发金匮得誓书,遂大感悟。召普谓曰:“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宋史·赵廷美传》

意思是:“赵普兄弟啊,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我还不到50岁我就知道49岁以前都错了”。赵光义想表达的意思是说,我们过去都是有错的,我哥那么对待你也是错的,大家都错了,是吧?大家不计前嫌,既往不咎,今天你这个行动,你这句话让我很感动。咱们还是做好朋友、好兄弟、好君臣。

赵普开始说第二句话了,这第二句话,解决了赵光义子孙“合法继位”问题。有一天,赵普被突然宣召进殿,赵光义主动起身相迎,非常客气和热情,寒暄过后太宗屏退左右,眼睛直直地盯着赵普问:“你认为,将来我应该把皇位传给谁”?赵普没有料到赵光义这么直白,一点铺垫都没有。其实这是一个十分凶险的选择题,有三个选项:一是赵匡胤的儿子;二是赵廷美;三是赵光义的儿子。第一个选项是肯定不能选的,赵普要是说第一个选项,可能出不了门就人头落地;第二个选项也不能选,虽然理论上有“兄终弟及”的安排,但绝非是赵光义的本意;第三个选项恰恰是答案,但是赵普也不能选,如果选了,赵光义继承赵匡胤皇位的“合法性”就没了,他可是以弟弟身份继承大统的啊!

可是,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没有难倒赵普,重压之下,他又回到了当年策划“陈桥兵变”时权谋高手的本色,他微微思索,一字一顿地说出了《宋史》中记录的著名一句话:

“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宋史》

这句话的意思是,太祖赵匡胤在传位的问题上已经做错了,你怎么能再错呢?这个回答简直可以列为中国最智慧的脑筋急转弯标准答案。赵普说赵匡胤做错了,等于否定了“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就是说你赵光义就不要再传给赵廷美了。但又是说错误是赵匡胤犯的,等于说赵光义的皇位确实来自赵匡胤的传授,没毛病。赵普最终想表达的是:你想传位给谁(肯定是自己的儿子了)就是谁,而且赵光义还能帮助赵匡胤纠正错误。赵光义听了赵普的话,就像大热天喝了一瓶雪碧那样爽,这解决了他的大心结,有赵普这样的老臣撑着,我儿子将来继承皇位谁还敢反对,赵普真是够意思。感情虽然一下子拉近了,但这时候太宗还没有明确让赵普出来当宰相。

赵普开始说第三句话了,这第三句话,解决的是自己“合法入相”问题。通过赵普为赵光义办的两件事,解决了赵光义和子孙“合法继承”皇位问题,拉近了君臣二人的亲密关系,赢得了彼此信任,为赵光义继续实现个人权位等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久之后,赵光义主动召来赵普,告诉他一件绝密事宜:某人可能要谋反作乱!赵光义口中的某人,是指弟弟赵廷美。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死后,赵廷美成了最尴尬的人,如今,他已成了赵光义传位儿子的最后一个障碍。赵廷美表面上地位尊贵,其实已经受到了兄长的猜忌,人人对他避而远之,每天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有人向赵光义告发了赵廷美,赵光义又把赵普叫来,问他该怎么处理好。赵普明白,这回该轮到他开出合作条件了,他一字一顿地回答道:

“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 !《宋史》

“枢轴”是中心的意思,整句话直译过来就是说:我想进入权力中心。赵普直接抻手要官了,而且很明白,就要入朝再当宰相。同时,赵普对赵光义奏道:“我是开国老臣,却被奸人所阻扰”。赵普说的“奸人”,就是他长期的政敌,现任宰相的卢多逊。赵普希望自己不但重回朝廷当宰相,同时要罢免甚至除掉对手卢多逊。至此,赵光义和赵普,达成了权力的交换,赵普为赵光义及子孙长享荣华富贵扫清了障碍,赵光义为赵普再度出山拜相铺平了道路,二人又惺惺相惜地合作了四年。

连续写了五篇赵普的文章,客观地说,赵普是个传奇而又充满争议的人物,他的成功和善终,值得人们学习和思考。但是,赵普毕竟是封建时代的揆职,他的为人不同于同朝为官、人品高洁的吕蒙正,他也做不到唐朝时期的魏征,宋仁宗时期的包拯那样刚正不阿,他只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做出选择,这是赵普给后人的一个最大启示。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赵普只说了三句话 宋太宗就让他再度出山拜相》,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嚷嚷“半部《论语》治天下” 说这话的赵普学到哪些真经?

嚷嚷“半部《论语》治天下” 说这话的赵普学到哪些真经?

...赵匡胤死后,本应太子即位,其弟赵光义却登上皇位,即宋太宗。赵普因与赵光义素有不和,被逐出京城。太祖死的不明不白,而兄终弟及也不合常理,朝中私下总有微词,本应传位给太子却传给了弟弟,对太宗很是不利。赵普...

2023-11-30 #经典句子

宋太宗权谋高超:打仗不行的他 用一句话就让赵德昭自杀

宋太宗权谋高超:打仗不行的他 用一句话就让赵德昭自杀

...后,北部的北汉割据政权便成为“北伐统一”的第一关。宋太宗正月初十向北汉发动进攻,辽景宗立刻派人兴师问罪。宋太宗非常霸气地说:刘继元违背天命,就该兴师问罪。你们如果不援助他,咱们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继续存...

2023-02-03 #经典句子

皇帝下棋输了发脾气 大臣用一句话救场 皇帝当场喜笑颜开

皇帝下棋输了发脾气 大臣用一句话救场 皇帝当场喜笑颜开

...跟这种皇帝下棋也是输多赢少,就比如说我们今天说说的宋太宗,和朱元璋。宋太宗有一次跟一位高手下棋的时候,一直在赢,当皇帝的没有是傻子的,一直再赢,傻子都能看出不对劲儿,这怎么还能被成为是高手呢?于是宋太...

2023-06-27 #经典句子

赵匡胤本不想“杯酒释兵权” 但赵普一句话 将高级将领挨个拿下

赵匡胤本不想“杯酒释兵权” 但赵普一句话 将高级将领挨个拿下

赵匡胤本来不想“杯酒释兵权”,但因为赵普一句话,将高级将领挨个拿下赵匡胤成为了皇帝之后,经常与曾经追随自个南征北战的高级将领们喝酒。他们选择的地点往往都是朝堂之上,这或许是赵匡胤嗜酒如命的缘故吧。只要...

2024-01-10 #经典句子

北宋赵普仅凭半本论语当宰相?读书只读论语 为何还能当宰相?

北宋赵普仅凭半本论语当宰相?读书只读论语 为何还能当宰相?

...据说也正是因为这样赵普还曾闹出了很多的笑话。有一次宋太祖在苦思着如何来定他这一朝的年号,因为长久定不下来,而后来宋太祖拟定了一个乾德的年号之后就感觉非常的不错,而且还暗暗自喜。不仅如此,这位宋太祖还拿...

2023-12-09 #经典句子

10个不像成语的成语 第一个就“令人喷饭”!

10个不像成语的成语 第一个就“令人喷饭”!

...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继续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恰当。宋太宗有次问赵普:“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

2011-03-08 #经典句子

杯酒释兵权 赵普说了三句话 导致宋朝以后的汉人变成了绵羊!

杯酒释兵权 赵普说了三句话 导致宋朝以后的汉人变成了绵羊!

...匡胤等人幕后指使?相信脑子清楚的人心里都有数。但《宋太祖实录》却偏偏将一次改朝换代的谋逆行为描绘成一场由士兵引发的逼宫做皇帝的荒唐闹剧,种种欲盖弥彰的史实反而让后世疑窦丛生。抛开陈桥驿兵变个中疑点不谈...

2023-09-23 #经典句子

源自于宋太宗的成语 开卷有益与雪中送炭 提供了不少正能量

源自于宋太宗的成语 开卷有益与雪中送炭 提供了不少正能量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字廷宜,是我国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于公元976年11月15日至公元997年5月8日在位。成语“开卷有益”与“雪中送炭”,都源自于宋太宗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提供给人们不少的正能量。今...

2016-09-2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