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周恩来与郭沫若相交五十载 总理逝世以后 郭写下《易水歌》名句

时间:2023-07-01 05:22:01

相关推荐

周恩来与郭沫若相交五十载 总理逝世以后 郭写下《易水歌》名句

周恩来是新中国的开国总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郭沫若是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两人相交半个世纪,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郭沫若则出生于1892年,两人年龄相差6岁。

1926年5月,周恩来前往广东大学发表演说,郭沫若就坐在台下的观众席中,这是他第一次见到风华正茂、满腔热血的周恩来。

6月,郭沫若在友人的陪同下,来到周恩来的住处,共同协商北伐之事。这一天,周恩来与郭沫若正式相识,从此结下了五十载同心协力的革命友谊。

1927年,蒋介石公然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破坏党部和工会。第二天,郭沫若在上海向周恩来汇报了当前危急的形势,并劝说周恩来离开上海,他自己也打算回武汉组织力量讨伐蒋介石。

周恩来对郭沫若的看法表示赞同,他将郭沫若等人反映的情况整理成一份意见书,提交给中共中央,强烈要求不能对蒋介石妥协退让,必须坚决斗争。遗憾的是,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意见没有被陈独秀接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走向了失败。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与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等人在江西南昌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郭沫若积极地参加了这次起义,并且在部队南下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起义军在广东遭到失败以后,郭沫若逃去了香港,不久后又秘密回到上海。原本,周恩来打算安排郭沫若去苏联避难,不料郭沫若生了一场重病,误了船期。

1928年2月,郭沫若为了躲避国民党的逮捕,在周恩来的同意下东渡日本,隐姓埋名,从事文学创作。

郭沫若在日本旅居9年,创作和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在考古和社会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郭沫若闻知消息,毅然回国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之中。然而,郭沫若此次回国,却抛下了在日本的妻子和儿女,这成为他后来被人诟病的“劣迹”之一。

12月,南京沦陷,蒋介石迫于形势压力决定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下设立政治部,由陈诚任部长,周恩来任副部长,郭沫若任负责宣传工作的第三厅厅长。

最初,郭沫若不愿意接受第三厅厅长的职务,他认为在国民党的支配下从事宣传工作,只能是为反动派摇旗呐喊,不能发表自由言论。

周恩来得知以后,便托人和写信劝说郭沫若,不能以文人的清高思想来对待第三厅的工作,他们不是去国民政府当官,而是到复杂尖锐的环境中去斗争,宣传工作由共产党人负责,总比国民党人负责让人放心。

周恩来还特意告诉郭沫若:“有你做第三厅厅长,我才会考虑出任副部长,否则那将毫无意义。”

1938年4月,在周恩来的反复劝说下,郭沫若终于走马上任,第三厅宣告成立。

第三厅以及后来成立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在周恩来和郭沫若的领导下,既保持了与国民党的合作关系,又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成为了以共产党员为核心,包括国民党、民主党派和其他爱国人士的统一战线机构。

1938年夏,在周恩来的大力推崇下,中共中央将郭沫若确立为鲁迅的继承者,是中国革命文化界的领袖。郭沫若通过他的戏剧创作和史学研究等成就,在事实上也确立起了文化界领袖的地位,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毋庸置疑,郭沫若能成为文化界的领袖,其中凝聚中周恩来大量的心血。郭沫若自己也曾说过:“如果没有恩来同志的领导和帮助,我是做不出什么成绩的。”

1939年7月,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逝世。当时周恩来正在苏联治疗臂伤,他特意送上了一副挽联:功在社稷,名满寰区,当代文人称哲嗣;我游外邦,公归上界,遥瞻祖国吊英灵。

“哲嗣”是对别人儿子的敬语,周恩来这副挽联,既表达了对郭朝沛先生的沉痛悼念,又对郭沫若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1941年1月7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长叶挺遭到囚禁,副军长项英牺牲。周恩来得知消息义愤填膺,写下了四句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郭沫若多次向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同志朗诵这首诗,每每扼腕叹息,声泪俱下。

“皖南事变”以后,重庆的政治环境日益险恶,在周恩来的安排下,许多进步的文化人士陆续离开了重庆,郭沫若却坚持留在重庆继续斗争。

10月的一天,周恩来前去拜访郭沫若,提出由文艺界为他举办五十大寿和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郭沫若听了以后连连推辞,但周恩来却坚持说:“为你祝寿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政治斗争,举行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纪念又是一场重大的文化斗争。通过这场斗争,我们可以发动一切民主进步力量来冲破敌人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法西斯统治。”

11月16日这天是郭沫若的五十大寿,《新华日报》出了《纪念郭沫若先生创作二十五周年特刊》,周恩来为特刊题写了刊头并写了代论。

周恩来写道:“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年,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二十五年。鲁迅先生自称‘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是开辟道路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领大家前进的向导……”

郭沫若读了周恩来写的代论,他双眼湿润,激动地说:“鲁迅曾经给瞿秋白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句话很适合表达我与周公的关系,但还不足以表达我的全部心情。”

这天晚上,在郭沫若狭小的住所里,高朋满座,济济一堂,周恩来带领大家频频举杯,为郭沫若祝寿。这次活动,显示了进步文化界团结战斗的力量,一扫“皖南事变”以来笼罩在重庆上空的阴云。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与郭沫若的交往更加密切了,他们曾一起出席国内外许多重大会议,一同建设国家,服务人民,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十年动乱中,周恩来苦撑危局,力挽狂澜,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是很多老同志最后一道保护屏障。

1966年8月30日,周恩来列出了《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宋庆龄名列第一,郭沫若紧跟其后排在第二位。

1967年以后,周恩来几乎每个星期都会见郭沫若一两次,接见外宾的时候,常常让郭沫若陪同,用这样的方式来体现他的价值,对他进行保护。郭沫若上了年纪,身体不好,周恩来总是处处对他细心照顾。

1970年,有人攻击郭沫若,说他当年没有跟林总上井冈山,而是跑去了日本。对此,亲身经历了南昌起义的周恩来作出了正面回应:“首先,把队伍带上井冈山的是朱老总,而不是林彪。当时郭老并不在朱德的队伍里,而是在贺龙、叶挺率领的南下广东的部队里。在汕头的军事失利以后,郭老辗转到达了上海,后来经过党组织的批准到了日本,他的缺点是到日本以后与党失去了联系,所以后来他回国以后重新入党,党龄从头算起。郭老在日本研究甲骨文,对历史学和考古学是有贡献的。”

后来的几年里,郭沫若作为文化界的领袖,自然少不了遭受污蔑和攻击,周总理对他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为了保护郭沫若,周总理传达了三点指示。

第一,为保证郭老的安全,24小时都要有人在他身边值班。

第二,请郭老从十几平米的小卧室中搬到大办公室居住,因为房子小氧气少,对老年人不利。

第三,在郭老的家里要铺上地毯,避免滑倒。

得知周恩来的这些指示以后,郭沫若感激涕零,不断地说:“谢谢总理,谢谢总理。”

在周恩来身患癌症住在医院里的那段日子里,郭沫若要是从报纸上看到周恩来接见外宾的照片,总会高兴好一阵,要是长时间收不到周恩来的消息,他又会陷入深深的担忧之中。郭沫若总是拿起周恩来的照片,默默地祈祷:“恩来啊,你可要多多保重,人民需要你,中国需要你!”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噩耗传来,郭沫若悲痛欲绝,他用颤抖的手在日记本上写下《易水歌》中的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978年,郭沫若在周总理逝世两年以后,还写了一首四言诗《纪念周总理八十诞辰》:光明磊落,大公无私。忠于革命,忠于导师。经纬万端,各得其宜。丰功伟绩,万古长垂。

周恩来与郭沫若相交五十载,在最后十年的动乱中,两人的革命友谊再次得到升华。周恩来逝世以后,郭沫若创作了大量悼诗,抒发了他对周恩来的无比敬佩和无限哀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几许闲愁_2024-01-12 11:11几许闲愁_[西藏网友]27.54.235.51
    他们之间的故事历久弥新,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顶9踩0
  2. 默雨烟儿2023-11-08 09:15默雨烟儿[甘肃省网友]103.47.39.24
    总理逝世后,郭沫若用《易水歌》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深情哀思。
    顶3踩0
  3. 街角、捡幸福2023-09-04 07:18街角、捡幸福[西藏网友]171.15.181.42
    周恩来与郭沫若的友情真挚,相交五十载可谓情深义重。
    顶6踩0
相关阅读
周恩来:12岁的他为何能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

周恩来:12岁的他为何能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

与此同时,在这一年,也诞生了对中国影响深远的伟人,你比如说:我国革命家,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我国物理学家、教育家,

2024-01-18

晚年的毛泽东 面对周恩来等人逝世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回韶山去

晚年的毛泽东 面对周恩来等人逝世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回韶山去

灾难接踵而至1976年1月8日,全中国笼罩在一片无边无际的悲痛中,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与世长辞

2023-12-07

周恩来有多智慧?一句话让世界认识中国 一个动作反击美记者侮辱

周恩来有多智慧?一句话让世界认识中国 一个动作反击美记者侮辱

新中国的外交原则是广交朋友,只要愿意与我们平等交往的国家都可以成为新中国的朋友,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2022-12-22

【党史故事85】她这一句话 为何激怒了周恩来?

【党史故事85】她这一句话 为何激怒了周恩来?

但你能想象吗,邓颖超不经意的一句话曾激怒了周恩来故事发生在中国准备进行第一次氢弹爆炸试验时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