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人工智能

时间:2023-06-28 05:54:01

相关推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人工智能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们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1. 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建构。

B. 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 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小题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此题类似于提取句子主干。

B项,“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错。原文表述为“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可见选项提取信息不全,遗漏了智能体前面很重要的一个定语“执行行动”,它与“感知行动”是相承的关系,缺一不可。

C项,“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错。原文信息是“人工智能是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把文本信息转换成短句即提取主干成分来理解,是说人工智能是对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这里“描述和构建”的主体对象为“人工智能”,而选项中“描述和构建”的主体对象为“计算机”,可见选项偷换了概念、张冠李戴。

D项,“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错。原文表述是“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选项中把“人脑”偷换成“计算机”,可见选项D偷换概念、曲解了文意。

故选A。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 “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 “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 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小题2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项,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第三句“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可知A项中“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理解有误,扩大了范围。

C项,“‘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三段第一句“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可知“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机器是否具有智能。

D项,“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混淆是非,由材料一第三段最后两句“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可知希尔勒认为机器不具有智能。

故选B。

3.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 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 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小题3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要找到相关段落叙述的语句,进行仔细甄辨;同时,要注意细节性的问题。本题要求选择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B项,“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无中生有,由材料一第四段第二句“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可知“符号主义学派”的研究,并未涉及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故选B。

4.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 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 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 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小题4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

B项,混淆是非,由材料二第四段第四句“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可知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

C项,变“或然”为“必然”,由材料二第五段第三句“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可知人工智能的“奇点”不一定会到来。

D项,以偏概全,由材料二第六段提到的三大定律中的第二条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可知“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是有条件的。

故选A。

5. 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

A. 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 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 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 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小题5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关键概念的理解和分析。将选项信息与原文概念进行对应比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 “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

AB两项,说的是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方便,并非异化。

D项,与人工智能无关,不符合题干要求。

C项,“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属于题干中的被人工智能“异化”。由材料二第五段最后一句“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做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可知被人工智能“异化”表现为我们的思维方式被人工智能改变。

A、B、D三项都不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

故选C。

6.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请简要概括说明该过程。

【小题6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根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首先应该概括出不断深化的过程:答案中①早期研究的关注点是在对机器有无智能、何为智能的认识上,这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开始阶段。答案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认识到必须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各种挑战,这是解决问题并提升能力阶段,人类满怀信心和希望。

其次进行“说明”(简析),即答案中冒号后面是解说部分:答案中①20世纪中叶已出现“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执行代码模拟人类计算和逻辑思维的设想;20世纪80年代,希尔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所谓“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的学派对“智能”也有不断思考和解答。答案②中如对伦理问题、“奇点”问题、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

下面展示在文中寻找提取筛选过程:

总体思路:根据材料一“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可知,材料一都是围绕“何为智能”这个命题展开的。材料二,根据“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可见,当人工智能发展越来越迅速,人们面临了更多问题的挑战。再筛选出文中关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信息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合。

具体操作:

根据材料一“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可知,材料一都是围绕“何为智能”这个命题展开的。结论是:“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材料二,根据“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可见,当人工智能发展越来越迅速,人们面临了更多问题的挑战。而根据“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可得出结论: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点睛】

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写作指导:关于溺爱

论述类文本阅读:唐宋八大家

写作教学:向美而生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第四次工业革命

寒假复习之古诗词鉴赏:杜甫《诸将五首其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沉默的牧羊人2024-01-12 06:29沉默的牧羊人[西藏网友]45.124.208.121
    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无处不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只是其中之一,期待未来的发展。
    顶6踩0
  2. 慕容子夫2023-11-07 06:17慕容子夫[贵州省网友]202.136.226.28
    我觉得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人工智能在这方面的应用可能会给阅读体验带来新的变革。
    顶0踩0
  3. 梦中的我2023-09-02 06:05梦中的我[重庆市网友]103.235.48.54
    人工智能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带来的便利也让人感叹科技的力量。
    顶1踩0
相关阅读
人工智能和文本分析:遵循的最佳方法

人工智能和文本分析:遵循的最佳方法

从自动化重复性任务到提供可行的客户见解,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企业改善收入和用户体验

2023-06-28

谷歌人工智能可改变句子时态 语态属性

谷歌人工智能可改变句子时态 语态属性

这个系统可能有一天会用于复述、团队论断、机器翻译和会话系统

2023-05-18

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概述:AI三大阶段 NLP关键应用领域

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概述:AI三大阶段 NLP关键应用领域

机器之心对文章进行了编译,原文链接附于文末

2023-11-06

床长人工智能教程pdf下载——文本自动生成研究进展与趋势

床长人工智能教程pdf下载——文本自动生成研究进展与趋势

尊重版权,支持原创!摘要我们期待未来有一天计算机能够像人类一样会写作,能够撰写出高质量的自然语言文本

2023-11-20

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但有时候人工智也能会出一些小故障,变得不那么智能,尤其在语言处理方面

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