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次次考试拿第一 杭州9岁男孩听到“读书”却抽搐发抖!一句话吓坏父母 赶紧送医

时间:2023-06-20 02:04:01

次次考试拿第一 杭州9岁男孩听到“读书”却抽搐发抖!一句话吓坏父母 赶紧送医

“怎么才考了99.5分,还有0.5分是被你吃了吗?”今年9岁上四年级的小飞(化名)有一个十分强势的老爸,平时小飞考试都是第一名,但只要“退步”考了第二,老爸就会批评施压:“学习不努力,未来没出息”。

结果小飞在“重压”之下,听到读书两个字就浑身发抖抽搐,倒地不起,而且出现消极、厌学等情绪,还称自己“不如死了算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读课文时,孩子倒地不起

看着儿子性情大变,老爸老妈一下子着急了,带着孩子四处求医,5月初,慕名来到树兰(杭州)医院,找到了精神卫生科李旭娟副主任医师。

“当时他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我们给他做人格测试,他都哭,觉得自己在写作业,就是完全不能提及看书、写字、拿笔。”李旭娟副主任医师介绍。

其实,通过问诊了解,小飞原先还是一个非常爱学习、听话乖巧的孩子,“他成绩一直很好,班里数一数二,平时作业完成效率也高,老师也很喜欢他,班里同学感情都很好。但就是父母给他的压力太大了。”

小飞说,他每天6点之前就能完成作业,做完后就想出去玩,但是妈妈就一直压着让他继续预习复习,还额外增加练习题给他做,一直把他“按”在书桌前,学习到到晚上8点多,然后直接就被赶去睡觉了。

“我内心是很抗拒的,觉得很烦,所以我妈给我买的练习题,我都是拖着,能不做就不做。”小飞说,直到去年年底,有一天晚上他妈带着他读课文,不知道怎么就突然浑身抽搐,倒地不起。

从此之后,小飞的这个症状就经常发作,特别是提到作业,再慢慢地不给他玩手机,他也发病,而且每天最高发作可达数十次,“但他每次发作意识都是清醒的,而且一般几分钟后可以自行缓解。”

孩子住院期间,父母还要求他学习

李旭娟副主任医师通过综合诊断,考虑小飞患有分离(转换)性障碍,也是俗称的癔症或歇斯底里症。

这类疾病患者表现为不自主的、间断的失去部分或全部心理-生理功能的整合能力,在感知觉、记忆、情感、行为、自我(身份)意识及环境意识等方面无法统一,及所谓的分离状态。

随后,小飞被收治入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心理咨询师秦煜辉在和小飞进行了一次深入谈话后,给小飞的父母开出了一个诊疗建议:减少对孩子的关注,不给他压力的同时,也不要搞特殊化,尽量保持平常心。

然而在病房里,医护人员能够更加细致地看到父母的一些想法和行为,“例如他妈妈在住院期间,还是一直努力想调动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经常找机会抽问他:4×9=?”秦煜辉说。

而小飞的父亲更是“希望”孩子住院治疗后,就能“立即”康复痊愈,李旭娟副主任医师耐心解释,整个治疗包括药物起效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父亲的强势压力对我们医务人员来说都觉得有负担,更不用说,平时孩子所感受的巨大压力了。”

经过多次反复沟通,固执的父亲先是被医生“请”回了家,随后小飞的母亲也逐渐认识到问题,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前不久小飞主动提出“想上学了,想念老师和同学了。”

李旭娟副主任医师非常高兴:“说明他的症状有所缓解,而且老师和同学应该都是他非常良好的心理支持。”

就在这住院的20天里,小飞不但长高了2公分,而且长胖了8斤,原先晚上失眠的症状改善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以及气色都好很多。

“如果出院回家后,你爸爸还是这么强势给你压力,怎么办?”出院前,李旭娟副主任问小飞。

小飞调皮地说道:“我不理他,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

医生提醒,关于疾病治疗,李旭娟副主任提醒,精神类疾病都需要专业医生诊断治疗,不要自己随意下判断,家长也不用对于药物治疗有忌惮,临床治疗的药物要严格按医嘱服用,千万不能讳疾忌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邹芸 谢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物语私心2023-10-12 06:12物语私心[宁夏网友]103.29.16.40
    这可怎么办,小孩子太紧张了吧,希望能尽快找到原因并解决。
    顶2踩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