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一张小小的古琴 虽然并不受大众关注 但其文化底蕴传承了3000年

时间:2023-05-20

然而,在这个卫星上,被专门安放了一张能够不间断传送地球音乐的唱片,其中,有一首是代表中国的音乐,就是古琴演奏家管平湖的经典曲目流水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60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1977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能冲出太阳系和银河系,进入外太空的人造卫星“太空探测号”。然而,在这个卫星上,被专门安放了一张能够不间断传送地球音乐的唱片,其中,有一首是代表中国的音乐,就是古琴演奏家管平湖的经典曲目《流水》。

据我国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吴钊的介绍,在建国以前,管平湖的生活十分落魄和穷苦,但是,即使他的生活再穷,别的东西都可以卖光,唯独身边的一张古琴不能卖。所以,管平湖留下了一张非常好的琴叫“清音”,正是由于有这样爱琴如命的人,古琴才能流传不迭。

吴钊,古琴演奏家。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与古琴结伴,而且,这一下子就共同走过了60多年的岁月。

2003年11月8日,在联合国第2批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里面,在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古琴艺术,就赫然名列其中。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古琴,在历经3000年传承至今,却是面临着巨大的困境,甚至日渐走向消亡。

现在,随着社会的日益变迁,世界上许多国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一致认为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化,它可以说是一种“生命文化”。那么,古琴就是标标准准的生命文化,它即蕴含了“天”,又包含了“地”和“人”,也就是“上看天,中看人,下看地,近其朱身。”

吴钊与古琴有着多半个世纪的情缘,作为这门古老艺术的亲历者,60多年来,他体验着古琴日渐衰微的无奈。首先,古琴自古以来,它不仅仅是的一件演奏用的器乐,它其实包含了人跟自然之间的一个纽带和沟通。所以,古往今来古琴讲究的是养性修身。

1953年,18岁的吴钊偶然的机会,来到了父亲的工作单位中国民航局。他第一次见到了父亲上司查阜西先生正在弹奏古琴,悠扬的琴声顿时让他着迷。就这样,他开始走进古琴的世界。当时,吴钊父亲是查先生的秘书。不久,吴钊就跟随查先生学习古琴,一学就两年时间。

1955年,20岁的吴钊到了考大学的年纪,因为古琴的学习和其他乐器有所不同,它并不要求学者必须到音乐学院进行专业学习,而是要求学琴之人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于是,年轻的吴钊选择了中央音乐学院和南开大学的所在地天津。在那里,他既能学古琴又能学历史。

那个时候,中央音乐学院坐落于天津,而吴钊考入南开大学攻读历史。同时,他的老师查先生写了一封信给古琴演奏家吴景略先生,把吴钊交给他。当时,吴景略在中央音乐学院担任古琴教授。就这样,吴钊先后师从古琴大师查阜西和吴景略,潜心研究古琴文化,历经半个多世纪。

不过,面对古琴在今天的日渐衰落,吴钊一直探索如何能够使古琴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发展?

小编觉得古琴追求空灵的韵味,现代流行的电子扩音设备并不适用。因为,演奏者必须要在一个极度安静的环境。另外,古琴曲多以深沉、含蓄,要求周围听众要有很高的修养文化。就像西方人听交响乐一样,虽然不用盛装出席,但也要一片安静。

如今,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古琴,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很难有静下心来,去聆听一段充满传统文化的乐曲。突然,小编想起禅宗的一个思想,叫“真空庙宇”。这样的境界,很像古琴发出的优雅回肠的乐曲。

正是这种祥和安静的音乐特性,使接触过古琴的人痴迷其中。小编记得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里,有这么一个桥段,宝玉说:妹妹,近日愈发大进,读上天书来了。黛玉回答:亏你是个读书人,连琴谱都不知道,亏你屋里挂着一张琴。宝玉讲:那只是作作样子。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再愿意回去上一堂关于古琴的课了。在汉字中“琴”字,最初其实专指“古琴”。但是,现在的人们看见“琴”字,往往更容易联想到钢琴、吉他、小提琴以及民族乐器中的胡琴、月琴等等,“琴”已经成为多种乐器的代名词或通称。

最早,古琴被称为“雅琴”,指的是在庙堂里由一些巫师来演奏,就像师匡、师相类似,都是带“师”字头的人,他们都有着非常神圣的地位。因为,最早原始社会部落的酋长,就是巫师出身。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弹琴之人的地位逐步下降,就成了“祭”。

这种最初被巫师用来做祭祀的琴乐,发展到春秋时期,却成为了圣人孔子上课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我们看《诗经》里面有大雅、小雅和颂等一说,其中大雅、小雅,指的就是孔子平常授课时的一些教材,当时他一面弹着琴,一面唱着歌。当时弹琴,被称作“悬歌”。

我们所见到的这些诗篇,就是“琴歌”。不过,琴歌发展到汉魏六朝时代,除了作为伴奏器乐的用途之外,还以“但曲”的弹奏手段世人。比如说:就像传统的经典曲目《广陵散》来说,它便是古琴成为乐器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一个典型代表。

我们知道,在汉代末期的蔡邕父女与魏晋时期的嵇康,他们皆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盛名的作曲家和古琴演奏家。其中,“性急静”,这就是嵇康的原话,也就是说,琴的“性”其实就是一个“急”、一个“静”,这是我们古琴几千年流下来的一个传统。

当然了,这种思想最早来源于我们传统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佛家中的禅宗思想,它们三者融会贯通、紧密相连。所以,古琴这样传统器乐的特性,只能适合个人弹奏,也就是弹给自己,用来调节演奏者的心境,甚至用来与大自然的交流沟通。

所以,这种最初弹给自己听的琴乐,主要偏重于修身养性。因此,独善其身的古琴发展到隋唐时期,渐渐成为当时一些文人雅士,以琴会友的重要方式。据史料记载,在那个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古琴经典乐谱,更是有效扩大了古琴音乐形式的传播和推广。

另外,唐代诗人李白、韩愈和白居易等大文豪,皆曾为古琴创作了流芳至今的诗篇。比如说:“乐天居士”的白居易,更是深好古琴,有时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据史料记载,他不仅琴艺高超,而且还能自弹自唱,他常常在舟车羁旅当中,以琴会友、自得其乐。

在那个传统的年代,作为一个文人墨客,如果你不懂古琴或者不会古琴,那简直是一种耻辱,会被人看不起。就像《红楼梦》里的贾政一样,即使他不会弹琴,甚至都不懂古琴,但是,他家里的墙上也要挂着两张古琴,作为支撑门面的一种抬高身价的物件。

1959年,吴钊大学毕业,他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历史,这让他对古琴的传统艺术文化,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重视。随后,他就考入音院的民族音乐研究所,专门研究中国音乐史,而且,还出版了一本颇具史料价值的《中国音乐史·图典版》一书。

多年以来,吴钊对古琴的学习和研究,让他每一次说起古琴的发展历史,他的内心总是感慨万千。不过,在漫漫的史卷之中,吴钊总是对清朝末年,古琴艺术的那一段往事复述再三。因为,那是古琴最艰难的一段岁月。欲知后事,小编下文分解……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一张小小的古琴 虽然并不受大众关注 但其文化底蕴传承了3000年》,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