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文化合肥|诗风词韵中的巢湖风情

时间:2019-05-10

■巢湖诗作采撷秋日湖外书事唐 杜荀鹤十五年来笔砚功,只今犹在苦贫中。三秋客路湖光外,万里乡关楚邑东。鸟径杖藜山醫雨,猿林欹枕树摇风。朱门处处若相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8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巢湖诗作采撷

秋日湖外书事

唐/杜荀鹤

十五年来笔砚功,只今犹在苦贫中。

三秋客路湖光外,万里乡关楚邑东。

鸟径杖藜山醫雨,猿林欹枕树摇风。

朱门处处若相似,此命到头通不通。

立春日合肥道中短述

明/王阳明

腊意中宵尽,春容傍晚生。

野塘水轻绿,江寺雪初晴。

农事沾泥犊,羁怀出谷莺。

故山梅正发,难寄欲归情。

题《巢湖图》四首(之一)

清/石涛

百八巢湖百八游,游人至此不轻游。

无边山色排青影,一派涛声卷白头。

且蹈浮云登风阁,慢寻浊酒问仙舟。

人生去往皆由定,始信神将好客留。

巢湖八百里烟波浩渺,这里有着动人的山水之胜、林壑之美,孕育着诗情画意;这里有着文明之源的“智人足迹”,这里孕育着华夏最初的“家国情怀”;这里是“巢湖水师”的发源地,“淮军文化”的摇篮,现代革命的纪念地;这里群星璀璨,众多历史名人都出生在这片沃土。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巢湖流域留下了吟咏酬唱,不仅丰富了巢湖流域的文化底蕴,更为巢湖的人文景观增光添彩。在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循着这些流芳传世的诗风词韵,品读巢湖自古以来的美丽与风情,打造“最好的名片”。

文人巨擘中的巢湖奇景妙笔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滨邻巢湖石塘镇境内,有一座环山水绕、风景秀丽的浮槎山,因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的撰记而闻名天下。

乍听“浮槎山”这个名字,总是让人有些捉摸不透,这“槎”是木筏又与山有何关系呢?其实,浮槎山名字的由来缘于一个传说,相传曾经的天上人间往来亲密,每年8月都有木筏从海上至天河,而“桴搓”就是往来天上人间的交通工具。和山名一样传奇,浮槎山以奇景为胜:山上有各种奇石30多块,有石状如乌龟、有石形如大鼓、有石状如龙首、有石似小舟;400多米的山顶上,有一清一白两眼泉水,南池圆、北池方,圆池水莹泽如玉,方池水明澈如镜,大雨不涨、久旱不涸。

浮槎山备受文人墨客青睐,在滁州做知州的欧阳修也神往不已。只可惜,以当时的条件,滁州到合肥路途过于遥远,交通闭塞,欧阳修一直未能亲访。北宋嘉祐二年,李端愿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公务之暇登浮槎山寻得泉水,千里送于欧阳修,并一同捎去了《李端愿书》:“兼惠清泉,亟饮甚甘,实如不佞所品。物固处于幽晦,而发于贤哲者,兹鄙夫欣慕,乐于记述也。”

收到山泉水之后,欧阳修非常高兴,为浮槎山及清白两泉写下了不朽文字:“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巢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乾隆年间,《浮槎山水记》载入《四库全书》,因此流芳百世。

巢湖边的奇景还有不少,银屏山上的仙人洞也是一处。仙人洞内乳泉滴沥,钟乳石笋绚烂璀璨,形态各异。洞上的悬崖间还长着一颗千年白色牡丹,相传是牡丹仙子为了躲避吕洞宾跳崖幻化而成。欧阳修也曾为仙人洞作赋:“学书学剑未封侯,欲觅仙人作浪游。野鹤倦飞为伴侣,岩花含笑足勾留。饶他世态云千变,淡我尘心茶半瓯。此是巢南招隐地,劳劳谁见一官休。”

银屏山上的牡丹。

人文仙山赞诗里的家国情怀

巢湖东南,有一座巢山,左右众山绵延,草木芃芃。有着“小李白”之称的陆游,一生写了无数激昂慷慨、悲壮奔放的爱国诗歌,而在巢山,他被草木葳蕤、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所吸引,接连写了两首清旷淡远、气象浑然的诗作。

巢山是大别山的余脉,历史悠久,是“中华第一人文始祖”有巢氏及其后人巢父的栖居之地,山名也因此而得来。

据典籍记载,有巢氏最大的贡献是“构木而居”,让穴居野外的人类从此有了遮风挡雨的住所,从此免受野兽侵害。人们非常感激有巢氏,便推举他做部落首领,后来,又因有巢氏办了许多好事,被各部落的人一致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有巢氏胸怀民生,“王天下”时期还解除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关系,同一部族内部的同辈男女也不允许通婚,并教会了人们“裘叶为衣”、食果为粮,身后土葬等,一步步推动着人类文明前行。

上世纪80年代,“和县猿人”“银山智人”的先后出土,证实了有巢氏不仅仅是华夏传说,而是曾经真实生活在巢湖这片土地上的远古人类。巢湖流域也被证实是华夏文明生息繁衍的发祥地之一。而巢父,就是成语故事“洗耳恭听”“饮牛犊儿”中,最终和许由一起隐居山林的圣贤。作为有巢氏的后人,巢父接续传承着“巢文化”,并成为其中特有的人文符号,见证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就是这个因始祖生息而名的巢山,在南宋年间,被爱国诗人陆游“遇上”了。陆游出身名门望族,祖父陆佃是王安石的学生,官拜尚书右丞;父亲陆宰,通诗文,北宋末年曾任京西路转运副使。陆游成长于两宋之交,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埋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

陆游不仅仅是文人,更曾为官多年,亲临抗金前线。淳熙年间,担任江西常平提举的陆游主管粮仓、水利事宜,因在水灾时号令各郡开仓放粮,并亲自“榜舟发粟”,而被人弹劾“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陆游愤然辞官东归,路上有一条官道途经今庐江盛桥,他因此来到巢山。那时巢湖水域面积很大,巢湖与巢山水陆相连,山重林密、云烟氤氲,带着野性原始美的景色让陆游诗兴大发。

“巢山避世纷,身隐万重云。半谷传樵响,中林过虎群。虫锼叶成篆,风蹙水生纹。不踏溪桥路,仙凡自此分。”“短发巢山客,人知姓字谁。穿林双不见,取水一军持。渴鹿群窥涧,惊猿独挂枝。何曾著笔砚,景物自成诗。”陆游用豪迈不失抒情的文字赞美着他眼中的巢山。

巢山一景。

诗词佳句里尽赏湖山胜景

烟波浩渺的巢湖湖心,耸峙着一座林木葱郁的绿岛,远远看去好似老妇托腮凝神望子,这就是姥山岛——郭沫若曾写下诗句“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如油”。

巢湖流域一直流传着“陷巢州,长庐州”的传说,这里还有一段感人的大义故事。当年“陷巢州”时,城中的焦姥母女本可以安全逃离,却因为帮助村邻转移被卷入惊涛骇浪中。焦姥曾相救的小白龙很是悲伤,于是作法将焦氏母女从波涛中托起,将她们化作大山屹立于湖水之中。为了感念焦氏母女舍生忘死的义举,人们将焦姥化作的山取名为“姥山”,女儿焦姑化作的山取名为“姑山”,两峰并举、遥遥相望。

姥山岛是巢湖的“湖上绿洲”,曲岸悬壁、苍松翠竹、花柳相映,山巅有古塔、古塘、古船塘,山上建有“望姑”“虎上”“望姥”三亭,还有20多个钟乳琳琅的奇洞遍布漫山。此外,岛上还有“空谷传音”“羊角活石”“石山喷血”“精龟浮水”“螃蟹吐沫”“塔顶夜光”“寿星观月”等七奇景观。山绝、水险、景奇,让姥山成为旅游胜地,有着“小蓬莱”的美誉。

与姥山隔湖相望的中庙,建在一块突入湖中、形似飞台的石矶上,又被人称作“凤凰台”。庙宇坐北朝南,横峙湖岸,凌空映波,殿高压云;置身庙宇,仰视楼台,重檐飞出,仿若丹凤之冠,在晚霞的照射下灿灿生辉,好似凌空欲飞。

千百年来,巢湖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诗作赋,明朝文学家、合肥知县熊文举更是为巢湖留下了不少佳句。

秋季,熊文举乘船逆流游览姥山,诗兴大发:“夫山卓立湖心,孤矣。近揽之,又复逶迤蜿蜒,风气阻蓄,乃宅百其幽僻,选社结盟,藜火荧荧,上冲霄汉。”在他看来,姥山风光如诗如画,“若使春水一樟经过,桑麻楚楚,四面桃花,水天一色,不辨山之为姥也。”夜宿中庙,熊文举凭栏怅望,不禁联想翩翩,“庙在湖滨,楼阁峭起,凭栏怅望,湖耶?水耶?岚光耶?英英白云耶?是出设者凫鸥耶?隐现者叶舟耶?渔灯个个耶?立而端详所谓姥山者,是耶?非耶?”

明代的王阳明曾为巢湖的“迎春日”作诗:“腊意中宵尽,春容傍晚生。野塘水轻绿,江寺雪初晴。农事沾泥犊,羁怀出谷莺。故山梅正发,难寄欲归情。”清代孙枝芳曾赋诗:“天与人间作画图,南谯曾说小姑苏。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而明代储良材则为中庙的震撼之美赋诗:“湖上高楼四面开,夕阳徙倚首重回。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

中庙。(图片来源于巢湖发布)

消逝于万顷波涛的纸短情长

“我家曾住赤栏桥,邻里相过不寂寥”,把合肥赤阑桥写入诗中的姜夔,也与巢湖有着不浅的情缘。

身为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姜夔一生所作的诗词中,将近四分之一与合肥有关。分析姜夔诗作,年轻时的他曾在合肥旅居多年,就住在赤阑桥一带。彼时的赤阑桥店铺林立,是个繁华的商业区,岸上楼馆、水下亭阁,日日笙歌、夜夜管弦。在这里,姜夔认识了姐妹花,走过了十几年的聚散离合。

1191年,对于姜夔和合肥姐妹花来说,是最凄迷痴绝的一年,他们将迎来此生永远诀别的时刻。

正月二十四日晚上,姜夔告别姐妹花,“钗燕笼云晚不忺,拟将裙带系郎船,别离滋味又今年”,乘船从合肥沿淝河航行来到巢湖。还未靠岸,姜夔就听到从远处传来吹箫打鼓的乐声,原来是渔民正在祭祀巢湖神姥。大概是听过发生在巢湖的三国争霸故事,再加上深深思念着刚刚分别的姐妹花,姜夔因此触发灵感,当即创作了一首《满江红》。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姜夔“书以绿笺,沉于白浪”,以谢神恩。

六月,姜夔重过神姥祠下,把词作刻在祠柱上。之后,有人从居巢县回来,告诉姜夔:“土人在祭祀神姥之时,都在唱着您的词呢!”据说,姜夔的这首即兴之作,是中国词史上唯一一平调《满江红》,音节舒缓、格调高亮,在民间广为传唱,词人们争相仿效。只可惜,后来乐谱失传,无人能歌,巢湖仙姥也不能再闻此曲了。

而姜夔六月别过巢湖之后,流寓南京,之后也再没有与合肥姐妹花相见。千年之后,才子佳人早已消逝,只留下不朽诗词供后人追忆。

赤阑桥。

李鸿章与文峰塔的眷眷故乡情

姥山岛上首推的胜景就文峰塔,也和巢湖的一个传说有关。古庐州人杰地灵之地,代代出文官武将,但却唯独没有出过状元,有人说这都是因为姥山。作为庐州的“水口”,姥山像一座小谷堆,少了山的气势,人们都说“姥山不尖势不足”,“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就这么传开了。或许是求状元心切,明朝崇祯年间,庐州知府严尔圭为了验证传说,倡议在姥山上修建文峰塔,由合肥知县熊文举亲自督工。但由于经费不济,文峰塔时建时停,历时多年才建了四层,最终因为战乱而停工。

直到清光绪年间,晚清重臣李鸿章官至极品,他认为巢湖汇聚风水宝地之灵气,而姥山更是秀峙江滨,“虽江上之小孤、金、焦诸名胜无多让焉”。李鸿章动议,募捐续建文峰塔,由闲居在家的淮军名将吴毓芬负责督工。文峰塔建成后,李鸿章题写“文光射斗”,李瀚章题“举头近日”,刘铭传题写“中流一柱”,均题刻于塔内。“盛字营”周盛波,“树字营”张树声,“华字营”吴毓芬,“庆字营”吴长庆等,约20多位淮军将领也纷纷献墨题刻,塔内计有25幅匾额和802尊砖雕佛像。有人评价,逛遍文峰塔,仿若重温了半部晚清史。除此之外,李鸿章还亲自撰写了《姥山塔碑文记》,全文1092字,镶嵌在古塔门左侧塔壁上。

“姥山在巢湖中,界合肥、巢、庐江三邑,一名圣女山。考诸舆图,距吾邑最近,西南距庐江差远,东北距巢又加远焉,盖天设之险,全皖之险为湖,全湖之险为山,犹天门之屹立于长江天堑也……”李鸿章在文中表示,像姥山这样的名山,可惜“山名不见史策”,他心怀对焦姥湖神的敬意,希望能扩大姥山的影响力。另外,李鸿章也在《姥山塔碑文记》中表示,他续建姥山塔是因为眷恋故乡情,“予眷怀故乡,尝殷然思竟厥事,简书役役,旷隔数千里,幸邦人士同志者多愿赞成,吴伯华观察其尤也”,“念我乡人,以遨以游”。

不知李鸿章是不是也曾登顶文峰塔,久久凝视着在他乡不曾见过的美景:万顷波涛,船帆如织,远山岚影,宛如“一出桃源路,中流别有天”的画卷,于是欣然赋诗:“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姥山塔如羊毫笔,够写青天八行书。”浪漫又不失一代重臣的豪放与傲物。

姥山岛文峰塔。

晨报记者 王靓/文 李远波/摄(除署名外)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文化合肥|诗风词韵中的巢湖风情》,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文化合肥│诗风词韵中的巢湖风情

文化合肥│诗风词韵中的巢湖风情

...欹枕树摇风。朱门处处若相似,此命到头通不通。立春日合肥道中短述明/王阳明腊意中宵尽,春容傍晚生。野塘水轻绿,江寺雪初晴。农事沾泥犊,羁怀出谷莺。故山梅正发,难寄欲归情。题《巢湖图》四首(之一)清/石涛百...

2008-10-08 #经典句子

文化合肥│ 无丝藕 巢湖麻鸭...这些美食你吃过吗?

文化合肥│ 无丝藕 巢湖麻鸭...这些美食你吃过吗?

...魅力和力量,使其能穿越时空、穿越地域。这一次的文化合肥让我们一起走进巢湖的中秋之夜感受这里的多彩美食文化美食篇01跨越数百年的“中秋吃鸭”文化中秋节大清早,夏阁镇的王俊龙就张罗起了杀鸭子,也不麻烦,从自...

2017-07-30 #经典句子

文化合肥│说说“巢湖书院”的那些事儿......

文化合肥│说说“巢湖书院”的那些事儿......

...词人约164位,他也是巢县的唯一入选者。原标题:《文化合肥│说说“巢湖书院”的那些事儿......》

2024-01-08 #经典句子

文化合肥│一口巢湖味 难忘鱼米乡

文化合肥│一口巢湖味 难忘鱼米乡

...一蛋承之作为唯一一个坐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合肥的魅力是独一份的,美味也是独一份的。银鱼、湖蟹、白虾,三者被誉为“巢湖三鲜”;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红鲌等鱼类都是巢湖优质鲜群种。千...

2014-09-22 #经典句子

成语中的合肥文化:聆听成语故事 品味庐州经典

成语中的合肥文化:聆听成语故事 品味庐州经典

...巢父牵牛与许由洗耳雕塑○鼓山寺○旗山○“亚父”范增合肥古称庐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千百年来诞生出了数之不尽的合肥故事。比如古老的神话传说、民间典故,还有精彩的人物传记、历史战役等...

2008-11-19 #经典句子

真金白银 一纸千金 探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巢湖纸笺

真金白银 一纸千金 探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巢湖纸笺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11月5日,合肥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举办了“网络媒体巢湖行”采风活动。媒体团参观了坐落在素有文化之乡美誉的合肥市巢湖之滨黄麓镇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掇英轩”。纸笺加工技...

2024-01-04 #经典句子

文化合肥│合肥原来有这么多知名楼阁!你知道几个?

文化合肥│合肥原来有这么多知名楼阁!你知道几个?

...的灵魂所在,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为文人墨客所称颂。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老合肥的历史上留下来的许多楼与阁,既记录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合肥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

2014-01-28 #经典句子

「趣读合肥」巢湖之畔的“好学之风”——历尽沧桑的“巢湖书院”到如今依旧文风昌盛

「趣读合肥」巢湖之畔的“好学之风”——历尽沧桑的“巢湖书院”到如今依旧文风昌盛

...沧桑,到如今依旧文风昌盛、薪火传承。 【来源:文艺合肥】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2015-04-16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