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文学评论」沈俊峰《桂花王》:文学画廊里的新收获

时间:2018-08-26

桂花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很多方面敢于突破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27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作者:张烈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拜读沈俊峰的长篇小说新著《桂花王》,一次次心旌摇荡,一次次泪眼模糊。

《桂花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很多方面敢于突破。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成功地塑造了桂小香这个文学画廊里面目全新、光彩夺目的平民英雄典型。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生活,匠心独运,将凡人的身份定格与英雄的行为特征集中到同一个民间女性身上,有效构建了一种内在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不仅奠定了叙事线索,而且完成了人物塑造,既让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富有张力,也让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呈现鲜明个性。

桂小香是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出身贫苦,经历坎坷。青春年少、筹办婚事时,先是被恶霸逼婚,接着被土匪绑架。好不容易虎口逃生,与心上人成了家,过了几天甜蜜的日子,却又在国民党军队攻打麻流镇的血雨腥风中被抓获,被逼迫,被贩卖。接着,她承受了丈夫生死不明、弟弟惨遭杀害、母亲发疯、女儿失踪、再婚的丈夫暴死等百般磨难,尝尽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种种滋味。

桂小香勤劳能干,忍辱负重。她是远近有名、连身体都散发着香气的绝色女子,但不娇贵,能吃苦,爱劳动。与方子成成婚之后,她为爱人倾注柔情,为家人献上厨艺,为红军赶制军鞋,心灵手巧,受人称赞。与范道江在一起的日子里,她和第二任丈夫一起勤奋劳作,艰难度日,尤其是范道江失明后,她用柔弱的肩膀独自扛起生活重担,“种地,掐野菜,摘野果,借粮,出去卖竹器”,什么苦活累活都干。与家人经历麻流镇被淹没之后的迁徙、最终又返回大别山区的时候,她土法上马,用毛竹架在板栗树上搭建临时住所,化解了生活难题,展示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厚道、智慧的特点和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

桂小香淳朴善良,爱憎分明。她对丈夫方子成爱得深沉,她爱自己的孩子以及所有的亲人,她爱生她养她的大别山,她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爱得真诚,毫不含糊。同时,她对一切黑暗和丑恶,又有发自内心的坚决反对和强烈憎恨。应该说,在桂小香的身上,凝聚了平民阶层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和酸辣苦甜。

另一方面,桂小香又是个大智大勇的英雄人物。

——烽火连天的年代里,桂小香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传奇。比如作品第六章写她到霍安县城救弟弟宝才一事。她和范道江带着孩子,不顾生命安危,逆行而上、深入虎穴,尽力营救被敌人抓获的赤卫队队长桂宝才,这是有情有义之举,更是英勇不屈之举。当发现弟弟被钉在城楼上神志不清、纹丝不动的时候,她用儿时姐弟俩喜欢唱的山间小调,唤醒昏迷的弟弟,并在对唱中完成最后的交流。传奇一般的情节,如泣如诉,感天动地,这是她的大爱之举,更是她充满大智慧的表现。

——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桂小香留下了舍小家保大家的英雄壮举。为了修建水库,她说服不肯搬家的母亲,毅然决然,远离故土,举家迁居。后来随着政策调整,她几经波折、重返家乡,却果断地选择了“自行安排”的路子,努力克服生活上的诸多困难。这种取舍,这种牺牲,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桂小香,看到她灵魂深处的英雄胎记。

——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桂小香留下了不负苍天不负人的英雄故事。为了让下游人能够吃上干净水,她与儿子怄气一年多,坚决反对儿子在水库里养鸭子、污染水源。桂小香离世之后,她骨子里的英雄血性,也随着血脉在后代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作品就是这样通过平民英雄形象的塑造,生动描绘了皖西大别山近百年来风云变幻的时代画卷,热情讴歌了平凡而伟大的英雄的大别山人民。

《桂花王》的第二大收获,就是具有雄阔的史诗般的意义。

作品从兵荒马乱的1929年,写到幸福美好的新时代,将百年历史进程娓娓道来。空间覆盖上,作品以大别山区的麻流镇为主要舞台,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镜头推移到同在大别山区的六万寨、霍安县城、鲜花岭、湖北小山岗,转换到大别山之外的平原地区S县,有时还扫描到遥远的京城。《桂花王》人物形象众多,有名有姓的就有几十个,既有平民百姓,也有土匪恶霸,既有革命烈士,也有党员领导干部乃至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涉及的事件更是复杂多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运动、治理淮河、农村改革、脱贫攻坚等近百年来中国历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在小说中都有艺术的展示,让人读后,内心深处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此外,作品以“桂花王”作为书名,值得品味。小说浓墨重彩,多次描绘千年古树“桂花王”,并以此作为书名,画龙点睛,作用非凡。

一是象征人物命运。桂花王独木成林,气势雄伟,一度的香火、曾经的枯荣、永远的灵气,都与人物的经历、命运息息相关,都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在方子成、桂小香同年同月同日仙逝,两支送葬队伍徐徐行进在蜿蜒的山道之际,桂花王居然提前两个多月,幽香弥漫在天空大地。这里,丹桂的幽香,正好象征了生命的幽香、爱情的幽香。

二是推进情节发展。作品当中很多精彩的故事都发生在桂花王下。魏敬之屠杀革命者及其亲属,是在桂花王附近,有的人就是被他吊死在这棵树上,以至于桂花王显灵,枝叶剧烈抖动,突然塌下去一片;魏敬之被其外甥周贤枪毙,也是在桂花王下的广场上;桂小香丧夫后,循着桂花王的香气从湖北赶回老家;修水库的动员大会,地点选在桂花王脚下的大广场;搬迁到外县的住户,就是因为地势低于桂花王,桂花王的高度决定了人们的去留,等等。桂花王的反复亮相,把故事情节不断推向深入推向高潮。

三是丰富创作手法。《桂花王》选材典型,忠实于生活,是优秀的现实主义著作,而“桂花王”这棵树的出现,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从而实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些,也可以算是《桂花王》乃至当下长篇小说创作的另一种收获吧。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文学评论」沈俊峰《桂花王》:文学画廊里的新收获》,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一周艺文|余华“喜提”微博热搜;京沪正迎来“艺术博览会季”

一周艺文|余华“喜提”微博热搜;京沪正迎来“艺术博览会季”

...,相关资料均为首次在中国展出。5◆第五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举办本届主题是“网颂百年,文谱新篇”,会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了《2020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249.8...

2024-01-10 #经典句子

小学语文学习之小练笔:五年级上仿《桂花雨》让香气看得见

小学语文学习之小练笔:五年级上仿《桂花雨》让香气看得见

课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桂花雨》- 琦君文中例句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例句分析这句话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香气的浓郁。原本“香气”是无形的,可是通过一个“...

2020-07-02 #经典句子

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这套心理小说带你走进陀氏文学世界

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这套心理小说带你走进陀氏文学世界

...杰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曾说:“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文化能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存在主义鼻祖克尔凯郭尔,另一个是俄国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2021年11月11日,现代主义文学鼻祖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

2008-09-18 #经典句子

每周试玉(256)|嘉宾「李明科 王逸群 向小文 魏暑临」

每周试玉(256)|嘉宾「李明科 王逸群 向小文 魏暑临」

...任《诗词百家》杂志主编,湖南大学岳麓中华书画研究院文学顾问,北京久恒林文化传媒总编辑,湖南株洲市诗词协会讲师团顾问,江西南昌市黄城文学社首届顾问。深耕于文学图书出版、期刊杂志、文学编辑策划多年。擅文学...

2023-12-30 #经典句子

中秋共赏古诗词——那些和中秋有关的诗句

中秋共赏古诗词——那些和中秋有关的诗句

...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他是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句的意思是在红尘俗世之中看到月亮,心里也会觉得闲适,更何况是在这秋高气爽,犹如仙府的地方呢!刘禹锡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

2023-01-31 #经典句子

文艺评论|凸凹:道具在小说中的经略 诗意与担当——读马平新书《我在看日出的地方/

文艺评论|凸凹:道具在小说中的经略 诗意与担当——读马平新书《我在看日出的地方/

...至都忘了作者是谁但却记住了其中的一二个人物,然后在文学史的一长串文学人物中占据一席位置。马平的新书、中篇小说集《我在看日出的地方/我在夜里说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是有着这个向度与规式的,却又不仅...

2023-08-15 #经典句子

三人谈:正面描写国企与工人后劲大 “大厂文学”不过时 主旋律

三人谈:正面描写国企与工人后劲大 “大厂文学”不过时 主旋律

...一席之地。为深入研究其写作路径与方法,给“国企改革文学”一个实验的“标本”,主打文学评论的作家吕万林,专攻社会时评的新闻家范长敏,与该小说的作家蒋杏,曾有过一次“圆桌式聊天”。“三人谈”涉及作家的创作...

2007-07-10 #经典句子

散文/《中国乡村》杂志2021年第四季度有奖征文 II 申鸣的作品

散文/《中国乡村》杂志2021年第四季度有奖征文 II 申鸣的作品

...明,湖北赤壁市人。1996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北方文学》《人民文学》《杂文报》《上海故事》《山海经》《辽河》等全国各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170余万字。系中国小说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2014-11-15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