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清朝皇帝真的都说汉语吗?其实除了溥仪 他们都无比重视自家语言

时间:2017-09-30

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

要问现在为电视荧屏贡献最多的朝代是哪个?出镜率最高的少数民族又是哪个?

相信大家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清朝,满族。

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之后,这一民族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巩固和发展下,建立了后金政权,最终,通过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清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直到清顺治元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便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

所以,清朝的皇家贵族基本都是满族人。但是,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无论是清朝的皇帝,还是妃子,亦或是大臣,都说着一口流利的汉文,就连各种文书上写的也是汉字。

其实,满族人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满族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满文,而且将满文作为清朝的法定文字来推广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满文古籍文献,包括图书、档案、碑刻、谱牒、舆图等等。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中,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满文古籍文献都属于最多的一种。

所以,这就难免让很多人心生疑问:作为满族人,大清政府的文武百官,皇亲国戚,难道都不说满语吗?对于清朝时期,满族人说不说满文,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从乾隆时期开始,满清的旗人已经全部被汉化,就连皇帝自己都不说满语,不写满文。

所以,本应该作为母语的满语,在清朝时期逐渐被疏离,成为了一种丧失沟通和交流作用的死语言。此外,这个说法,在溥仪身上也得到了证实。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他说道:“在我的学业之中,学得最糟糕的就是我的满文。虽然学了很久,但还是没学会什么。”

那么,溥仪的这番言辞是否真的代表整个大清朝呢?清朝皇帝们真的把自己的母语都忘记了吗?清朝皇帝到底会不会说满文呢?

其实,上述说法并不正确。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满清的皇子、皇孙们,每天凌晨三点到五点就要去上书房,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不曾懈怠,而首先在课上学习的就是满文以及蒙古文等内容,然后才是学习汉文。老师一般在早上五点到七点之间进行课程的教授,一直教到中午才放学,有时候课程内容多的话,甚至,要学到下午两三点钟才结束。不只是学习的时间长,皇子们的假期也很少。

根据《清代皇子的教养和分封》记载,清朝的皇子们只有每年的元旦、端午、中秋、皇帝寿辰以及自己生日时,才可以休息,不用上课。此外,就是除夕的时候会提前放学,其余时间都没有假期。课堂上纪律的要求也是非常的严格,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苛刻。每个学生一天学习下来,休息的次数不能超过一两次,每次的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而且,还必须经过老师的同意才可以。

在读书的间隙时间,学员们可以读书,也可以讨论典故,但是,不能出去玩,更不能跑到院子里溜达。

对于那些有过错的学员,师傅会罚他们写字、抄书,甚至罚站。至于皇子的随从们,只能在教室的窗外等候,且不可以在教室外面随意走动,不然都要被罚。

清朝皇子们上课的这些规矩,一直到清朝末期也没有发生改变。

在如此严格的课堂纪律要求下,皇子们的满语水平自然不会很差。比如:同治皇帝的汉文老师翁同龢曾说过:“同治皇帝刚来学习的时候,满文写的非常好,但是,汉文却不怎么样,毫无文采可言。”此外,光绪帝也是翁同龢的学生,跟同治帝一样,他的满文也非常好,但是,汉文水平却一般。

当然,在清朝皇族中,不懂满文的人皇室也有,最典型的人就是慈禧太后。后来,光绪帝曾下旨,要求所有奏折都需要满汉双语,想来也是为了方便慈禧太后阅读奏折,不然,光是满文,太后怎么能看懂。

那么,既然在清朝,满文的学习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可是,为什么溥仪的满文水平会这么差呢?

溥仪作为末代皇帝,真正在职的时间只有三年,而且,他所处的统治时期,正是清政府风雨飘摇的时期,时局不稳,动荡不安,使得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与之前的历代皇室、帝王相比,应该差了很多。不过,虽然溥仪说自己的满文水平很差,但实际上,他的英文练习册上,却还是用满文给自己标注了英文单词读音。

在王庆祥的《溥仪交往录》中,也对溥仪的满文水平进行了描写:“最开始,溥仪的满文成绩是不太好,但是,随着岁月的增长,他的满文水平也在不断进步,慢慢的可以用于日常交流,且可以进行简单的书写。后来,经过大概四年多的学习,溥仪已经可以阅读满文书籍了。”

这里要说明一下,溥仪之所以对自己的满文水平多加诟病,除了因为大清覆灭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外,也可能是因为他的确不是很喜欢自己的母语。在满文老师伊克坦死后,溥仪还宣布“以后要将英文作为清朝政府的第二语言”,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宫廷内部的语言政策。

那么,清朝皇帝的汉语水平到底怎么样呢?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清朝皇帝们的满文水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皇帝们的汉文水平又怎么样呢?

都知道,乾隆爱好写诗,其诗作数量都超过了整个唐朝时期的诗作数量,那么,清朝帝王对汉语到底熟不熟悉呢?

一般来说,掌握一种语言通常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日常口语可以做到无障碍沟通;

二是书面用语等官方语言的运营。

清朝初期的努尔哈赤跟皇太极都没有过语言这一关,据相关的资料记载,努尔哈赤与会汉文的韩国俘虏谈话,主要靠汉文翻译来完成。

在皇太极时期,清朝开始了对汉官的任用,但是,汉族官员在沟通相关国事的时候,通常使用的是汉文,这让皇太极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由此,也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皇太极的汉语能力还是非常的有限的,基本上要依靠翻译来跟汉官进行沟通。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顺治年间,才得以改善。那时候,皇室已经逐渐习惯了汉族的文化,皇帝也对汉文有所掌握,基本上与汉官进行日常交流是没有问题的。顺治帝不但会说汉文,还对汉语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他会诗韵,懂曲韵,甚至,能听得出北京话入声的消失。

由此可见,顺治帝的汉语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事实上,顺治帝的语言天赋很好,不仅会说满文、汉文,还懂得蒙古文,基本上可以见机行事,见到满臣说满语见到汉臣说汉语,遇到了蒙古官员还可以说蒙古话。不过,顺治帝虽然口语了得,但是,其汉文的书面阅读能力还稍显欠缺,读书还是要靠翻译协助。

到了康熙年间,清朝皇室的教育模式日渐成熟,在汉族文化的持续熏陶之下,康熙帝的汉语水平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史料中记载,康熙皇帝八岁时候就能用汉文吟诗作对,这与他的祖父相比真是好太多了。

康熙早期的满臣,在生活和工作上多用满语,但是,随着皇帝以及其他旗人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汉文在清宫内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到了康熙十二年,专门负责给皇家做汉文翻译的宗人府内启心郎职位被撤销,这标志着从康熙以后,清朝的皇帝们,汉语水平已经很好了。

那么,清朝皇帝如何看待满文?

虽然,清朝皇帝们的汉文越来越好,但是,他们却没有一刻放松过对满文的学习。满洲人建国初期,母语的使用率被日渐缩减,很多旗人被汉化,这不得不让清政府加以警惕。所以,从清朝中期开始,旗人们在给皇室请安、谢恩、奏事等时候,都要按照相关规定使用满文,这个制度一直被沿用到了清朝末期。

普通的旗人要遵守这样的规定,作为皇室宗亲的要求,那自然更为严格。从乾隆开始,宗室们加官进爵,都需要通过考试,爵位的高低由考试成绩来决定,而考试的内容就包括满文、马箭、步箭。所以,到了清朝末期,多数有爵位的宗室旗人,其满文要好于其他人。

有些满文学得不怎么好的旗人,皇帝还会点名批评。

特别是乾隆,在维护母语的表现上最为坚持,这与他爱好汉文,喜欢诗词歌赋的行为貌似有点相矛盾,最强硬的时候,甚至,更是停止了宗室的汉语课程。此外,为了让旗人知道满文的重要性,他还发布多条谕旨,比如:要求各部院收藏的档案中,必须以满文书写等等。

自乾隆以后的皇帝们,对于满文的态度也未曾改变。

嘉庆五年,对于各省的驻守人员,如果有荒废满语的,则给予停职处理;道光年间,对于各省驻守的人员,都要求学习满语;咸丰二年,提出八旗子弟,骑射和满文是基础科目,要求必须精通。此外,光绪帝还曾做过让那些不会满文的旗人大臣回家重新学习的事情。

由此可见,一直到清朝末年,历代的清朝皇帝对于满文的使用,都是严格要求,且坚决不能荒废。

除了众臣在面见皇帝时被要求使用满文以外,清宫之中还有很多场合也必须使用满文,比如:祠堂、祭祀等,就连皇帝与侍卫之间的对话,也必须使用满语。而且,政府要闻,内部文书等,更必须用满文书写,比如:奏折、上谕以及各种档案文书之类。

到后来,清朝与一些列强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是以满文版本为准,比如:《尼布楚条约》,原版条约只有满文版本、拉丁文版本和俄文版本,根本就没有汉文版。后来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也都明确写明了以满文版为准的字样。

直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才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

此时,之所以不用满文,很大程度上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有很大关系,因为,她几乎不懂满文,所以,才说不用了。

目前,中国现存满语文文书档案浩如烟海,而能看懂满语文的人却寥若晨星。这样的话,就形成一种关联,即:随着满语文走向濒危的边缘,满文档案等珍贵史料也将成为无法破译的“密码”。作为一个地域的记忆,史料特别是档案承载着这里社会历史发展的全面信息。满文档案作为今天研究清史及满族史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我们古为今用的历史依据。

然而,及至今日,尽管保存下来的满文史料十分丰富,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满语文已处于濒危的窘境,倘若消亡,尚未翻译过来的满文史料中记录的清朝肇兴、入主中原、康乾盛世等内容,不久之后,将会变成一种无法破译的历史化石,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参考资料:

【《清宫上书房和皇子读书》、《溥仪交往录》、《清代皇子的教养和分封》、《光绪朝实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为什么清朝不推广满语教育?有的皇帝满话说得还没有汉语好

为什么清朝不推广满语教育?有的皇帝满话说得还没有汉语好

...为中原王朝的汉文化太根深蒂固了,而且会满语的人与会汉语的人对比起来,简直是凤毛麟角。当时的满清还有规定,什么商议国家大事、什么与外国使者交流,都必须要用满族,不会满语的官员进不了最重要的机构。比如说像...

2014-12-19 #经典句子

清朝皇帝用什么语言和臣下对话?满文为何很早就成了“死文字”?

清朝皇帝用什么语言和臣下对话?满文为何很早就成了“死文字”?

...时期没少挖大明墙角,许多投降的明将与皇太极对话全靠汉语翻译。皇太极此后没少启用汉族官员然而汉大臣们日常对皇太极公务交流时只能用汉语,这让皇太极理解起来还有点难度。当时有个叫宁完我的官员在《请变通大明会...

2023-07-13 #经典句子

清朝皇帝们朝堂说满语还是汉语?满语书面语和口语对待各不同

清朝皇帝们朝堂说满语还是汉语?满语书面语和口语对待各不同

...相信?也就是说,满语要表达完整意思,必须借用蒙语和汉语中的一些要素。甚至可以说,满语本身不算一门完整的语言。清朝统治者虽然靠皇权推行满语,但还要受到汉语和满语的竞争。于是乎,满语书面语先于满语口语衰落...

2015-12-25 #经典句子

清朝最后一任皇帝 下班挤公交一帮人跪下喊皇帝 他只说了一句话

清朝最后一任皇帝 下班挤公交一帮人跪下喊皇帝 他只说了一句话

都知道溥仪中国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三岁的溥仪就已经拥有皇帝的位置了,对于得得失失的皇位溥仪在三十九岁的时候也彻底跟自己的帝王之位说再见了,清朝也不复存在了也在溥仪这一代开始变成了和平社会,得到了人人...

2008-09-29 #经典句子

末代皇帝溥仪3岁登基那一年 生父载沣 一句话预示着清朝结局

末代皇帝溥仪3岁登基那一年 生父载沣 一句话预示着清朝结局

...后迎来了亡国,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作为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登基之时,竟然发生了一件事情,而那也预示着清朝灭亡的结局。在光绪皇帝...

2023-12-19 #经典句子

清朝皇室说满语还是汉语?别被清宫戏误导 溥仪回答我们说这种话

清朝皇室说满语还是汉语?别被清宫戏误导 溥仪回答我们说这种话

...言,那么他们如何进行沟通的呢?清朝皇室是说满语还是汉语呢?真如电视剧里那样简单吗?他们在进入中原后,发现中原地区的汉人远远多于满族人。让所有的汉人学习满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且很难实现...

2023-05-28 #经典句子

清朝皇室究竟说满语还是蒙语?溥仪尴尬一笑:都说汉语

清朝皇室究竟说满语还是蒙语?溥仪尴尬一笑:都说汉语

...朝的官方用语作为一个外来民族,清朝皇室的语言并不是汉语,而是满语和蒙语两种语言,在进入中原地区前,满族先是融合蒙古,才真正壮大起来,拥有了进攻中原地区的实力。根据史料记载,在清朝早期,会满、蒙、汉三种...

2014-09-01 #经典句子

皇帝听不懂粤语怎么办?清朝的普通话推广运动及其失败

皇帝听不懂粤语怎么办?清朝的普通话推广运动及其失败

...有福建、广东两省之人,乃系乡音不可通晓……官民上下语言不通,必致吏胥从中代为转述,于是添饰假借,百弊丛生。”语言沟通上存在困难是一方面原因,我们想一下,在康熙时代必然也存在着这种语言不通的问题,但是康...

2023-06-29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