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则是其中翘楚 是“祭文中千年绝调”

时间:2017-05-22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则是其中翘楚,明代古文家茅坤评论它情意刺骨,无限凄切,是祭文中千年绝调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30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祭文中千年绝调——《祭十二郎文》评析

祭悼类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望族”,唐宋以来,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诸如元稹《悼亡》、欧阳修《泷冈阡表》、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都流播久远,人们耳熟能详。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则是其中翘楚,明代古文家茅坤评论它“情意刺骨,无限凄切”,是“祭文中千年绝调”。

十二郎老成是韩愈的侄子,他本是韩愈二哥韩介的儿子,因韩愈大哥韩会没有子嗣,韩介便将老成出继给韩会。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代宗大历十二年,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次年,韩会卒于任所。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在长达几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老成英年早逝,韩愈无比伤痛,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其情感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哀老成英年早逝。或许是遗传基因的关系,韩氏家族血脉不盛,寿限不长。父亲早逝已如前述,韩愈这辈,大哥、二哥也都在中年谢世,三哥则夭折于襁褓,只剩韩愈孑然一人。对韩愈来说,家族被“宿命”的阴影笼罩,本来已经很可悲了。而老成作为子侄辈中的长者,正当盛年却猝然去世,更如雪上加霜。再说老成为人纯正贤明、道德敦厚,但竟也不得天年,此真所谓天意难测,神明不灵。何况老成子女尚幼,孤苦伶仃,何以成立?所以作者深为哀痛。

二是哀未能与侄儿“相养以生,相守以死”。韩愈自幼与老成朝夕相处,“未尝一日相离”。兄嫂相继去世后,他与老成更是唇齿相依,相濡以沫。作者原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好好照顾侄儿,以报答兄嫂的养育恩情,与之“相养以生,相守以死”,然而,老成却突然去世,作者不但愿望落空而抱憾终身,更因老成去世、失去了相依为命的亲人而倍感孤独。伤痛之至,以至于“吾其无意于人世”,“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三是哀“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敛不得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作者与老成的关系如此密切,然而他竟然不知老成死于何病,死于何时;作者与老成的感情如此深厚,然而他竟然不能前去为侄子送葬凭吊,放声一哭以尽悲哀;心中的遗憾、内疚、凄苦、伤痛可想而知!

此外,在文章中,作者还表达了对兄嫂养育之恩的追思感激和抚养老成以使其长大成人的心迹,字里行间,同样渗透着真诚感人的骨肉亲情。

韩愈之前的祭文,可能是受《诗经》中“颂”诗以来郊庙歌辞的影响,往往以歌颂死者平生功德为主,虚饰应酬,内容空泛。本文却从日常的生活琐事入手来表现骨肉亲情,给人以情真意切的感觉。如文中“吾年十九”一段,作者回忆追叙与侄儿几度离合的衷曲因由,以“其后四年”、“又四年”、“又二年”、“止一岁”、“明年”、“是年”等语作为领起,将十余年间聚散离合的日常琐事一一数说,全然不避细碎,不忌啰嗦,而只管以此来陈明自己愿与老成“相养以共居”的心迹,抒发“汝遽去吾而殁”的无穷遗憾。

又如“汝去年书云”一段,作者依次罗列了老成来信的日期、孟郊所说老成去世的日期以及“耿兰之报无月日”,以显示其相互矛盾和自己对老成死讯的将信将疑,以此透露出他怀抱侥幸,但愿老成还在人间的真诚希冀;而他对孟郊之信月日不准、耿兰之报月日无定的分析推测,看似小题大做,实则正可见出他对老成的关心是多么真,多么细,多么深!

清人储欣曾说,韩愈此文“以痛哭为文章。有泣、有呼、有诵、有絮语、有放声长号”。[3]信乎其言。作者一方面在文章中多次(凡九次)以“呜呼”、“呜呼哀哉”作哭泣呼号以抒发无穷悲哀,一方面又以极为平凡朴实的家常絮语见出无限伤痛。如“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又如“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这些家常絮语,文字平朴不加修饰,语气真切,而伤痛之情穿透纸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尤其是,文中“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几句,话语如痴如愚,而悲痛何等深巨!《宾退录》载:“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代祭文,形式上多为四言韵语,而本文则不守故常,采用散文,又以对话方式变千里遥祭为当面凭吊,使文章读来显得格外自然真切。作者在文中以“吾”自指,以“汝”称呼老成,而“吾”字、“汝”字在文中的出现竟分别多达31次和41次。作者似乎已跨越了空间的距离而当面凭吊亡灵,向老成倾诉衷曲。

而且,无论是叙述与老成生前的几度离合,还是抒写因老成去世生发的无限悲痛,作者自始至终将笔墨关合叔侄双方,既陈明了二者枝叶同根、自幼共同生活、长大往来密切的事实,又显示出彼此唇齿相依、相濡以沫的挚爱深情,为其所表达的愿与老成“相养以生、相守以死”的心迹及对老成去世的深悲剧痛构筑了坚实的令人信服的情理基础,从而也使读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易于接受。

祭悼类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望族”,唐宋以来,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诸如元稹《悼亡》、欧阳修《泷冈阡表》、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都流播久远,人们耳熟能详。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则是其中翘楚,明代古文家茅坤评论它“情意刺骨,无限凄切”,是“祭文中千年绝调”。

十二郎老成是韩愈的侄子,他本是韩愈二哥韩介的儿子,因韩愈大哥韩会没有子嗣,韩介便将老成出继给韩会。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次年,韩会卒于任所。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在长达几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老成英年早逝,韩愈无比伤痛,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其情感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哀老成英年早逝。或许是遗传基因的关系,韩氏家族血脉不盛,寿限不长。父亲早逝已如前述,韩愈这辈,大哥、二哥也都在中年谢世,三哥则夭折于襁褓,只剩韩愈孑然一人。对韩愈来说,家族被“宿命”的阴影笼罩,本来已经很可悲了。而老成作为子侄辈中的长者,正当盛年却猝然去世,更如雪上加霜。再说老成为人纯正贤明、道德敦厚,但竟也不得天年,此真所谓天意难测,神明不灵。何况老成子女尚幼,孤苦伶仃,何以成立?所以作者深为哀痛。

二是哀未能与侄儿“相养以生,相守以死”。韩愈自幼与老成朝夕相处,“未尝一日相离”。兄嫂相继去世后,他与老成更是唇齿相依,相濡以沫。作者原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好好照顾侄儿,以报答兄嫂的养育恩情,与之“相养以生,相守以死”,然而,老成却突然去世,作者不但愿望落空而抱憾终身,更因老成去世、失去了相依为命的亲人而倍感孤独。伤痛之至,以至于“吾其无意于人世”,“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三是哀“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敛不得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作者与老成的关系如此密切,然而他竟然不知老成死于何病,死于何时;作者与老成的感情如此深厚,然而他竟然不能前去为侄子送葬凭吊,放声一哭以尽悲哀;心中的遗憾、内疚、凄苦、伤痛可想而知!

此外,在文章中,作者还表达了对兄嫂养育之恩的追思感激和抚养老成以使其长大成人的心迹,字里行间,同样渗透着真诚感人的骨肉亲情。

韩愈之前的祭文,可能是受《诗经》中“颂”诗以来郊庙歌辞的影响,往往以歌颂死者平生功德为主,虚饰应酬,内容空泛。本文却从日常的生活琐事入手来表现骨肉亲情,给人以情真意切的感觉。如文中“吾年十九”一段,作者回忆追叙与侄儿几度离合的衷曲因由,以“其后四年”、“又四年”、“又二年”、“止一岁”、“明年”、“是年”等语作为领起,将十余年间聚散离合的日常琐事一一数说,全然不避细碎,不忌啰嗦,而只管以此来陈明自己愿与老成“相养以共居”的心迹,抒发“汝遽去吾而殁”的无穷遗憾。

又如“汝去年书云”一段,作者依次罗列了老成来信的日期、孟郊所说老成去世的日期以及“耿兰之报无月日”,以显示其相互矛盾和自己对老成死讯的将信将疑,以此透露出他怀抱侥幸,但愿老成还在人间的真诚希冀;而他对孟郊之信月日不准、耿兰之报月日无定的分析推测,看似小题大做,实则正可见出他对老成的关心是多么真,多么细,多么深!

清人储欣曾说,韩愈此文“以痛哭为文章。有泣、有呼、有诵、有絮语、有放声长号”。[3]信乎其言。作者一方面在文章中多次(凡九次)以“呜呼”、“呜呼哀哉”作哭泣呼号以抒发无穷悲哀,一方面又以极为平凡朴实的家常絮语见出无限伤痛。如“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又如“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这些家常絮语,文字平朴不加修饰,语气真切,而伤痛之情穿透纸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尤其是,文中“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几句,话语如痴如愚,而悲痛何等深巨!《宾退录》载:“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代祭文,形式上多为四言韵语,而本文则不守故常,采用散文,又以对话方式变千里遥祭为当面凭吊,使文章读来显得格外自然真切。作者在文中以“吾”自指,以“汝”称呼老成,而“吾”字、“汝”字在文中的出现竟分别多达31次和41次。作者似乎已跨越了空间的距离而当面凭吊亡灵,向老成倾诉衷曲。而且,无论是叙述与老成生前的几度离合,还是抒写因老成去世生发的无限悲痛,作者自始至终将笔墨关合叔侄双方,既陈明了二者枝叶同根、自幼共同生活、长大往来密切的事实,又显示出彼此唇齿相依、相濡以沫的挚爱深情,为其所表达的愿与老成“相养以生、相守以死”的心迹及对老成去世的深悲剧痛构筑了坚实的令人信服的情理基础,从而也使读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易于接受。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则是其中翘楚 是“祭文中千年绝调”》,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沈括批判韩愈 引发北宋文斗 你知道是韩愈的哪首诗惹得祸吗?

沈括批判韩愈 引发北宋文斗 你知道是韩愈的哪首诗惹得祸吗?

众所周知,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唐代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与欧阳修、柳宗元、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可是,时间转眼到了北宋,沈括却在公开场合说:“唐代韩愈好以文为诗。他的诗,实在不过是押韵的散文而已...

2013-04-12 #经典句子

对韩愈《马说》一文的思索

对韩愈《马说》一文的思索

韩愈在其《马说》一文第一句就写了一个悖论:世之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跟着承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接着说因为缺少伯乐,许多千里马过得比普通马还不如,以此来证明他的悖论的成立。 ...

2020-11-10 #经典句子

韩愈最短的诗四句

韩愈最短的诗四句

韩愈最短的诗是《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韩愈是汉族人,自称“郡望昌黎”,有“韩昌黎”、“昌黎先生”之称。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政...

2023-01-29 #经典句子

今天的许多成语出自韩愈的《进学解》 你了解吗?

今天的许多成语出自韩愈的《进学解》 你了解吗?

异曲同工原句是:“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子云指杨雄,相如指司马相如,都是西汉的大文学家。本义是说曲调虽然不同,但演得同样精彩。比喻不同的辞章具有同样高的造诣,也比喻不同的做法有同样的效果。含英咀华原...

2016-01-07 #经典句子

古诗文学习062:六年级下册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古诗文学习062:六年级下册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注释①〔呈〕恭敬地送上。②〔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③〔天...

2023-11-14 #经典句子

“昌黎先生”韩愈八大经典名句 真正的人生指南

“昌黎先生”韩愈八大经典名句 真正的人生指南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一、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

2018-10-08 #经典句子

七律·以韩愈的一句“清谈可以饱 梦想接无由”为意

七律·以韩愈的一句“清谈可以饱 梦想接无由”为意

七律·以韩愈的一句“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为意文/兑经年无揽名和利,未允余涯诗意颓。仲夏观潮灵隐寺,深秋唱晚菊花台。久从饥里清谈过,偶傍杯中梦想来。篱外西溪篱上月,篱前顾影更悠哉。“清谈可以饱,梦想接...

2023-11-11 #经典句子

记者专访祭孔大典祭文撰写者王钧林:字斟句酌 520字祭文足足写了半个月

记者专访祭孔大典祭文撰写者王钧林:字斟句酌 520字祭文足足写了半个月

...年祭孔大典将在孔庙如期举办。每年的祭孔大典上,诵读祭文都是压轴项目,自从2008年“一代武侠宗师”金庸撰写祭文后,历年的祭文撰写作者也成为新闻追逐的焦点。今年受邀撰写祭文的是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

2023-11-18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