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佛山文脉」勒流匠人守护岭南传统灰塑艺术50年

时间:2014-10-07

佛山顺德勒流龙眼村,古称龙渚,其历史最早追溯到汉代以前,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尤以祠堂最见特色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21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曹月 高焓

佛山文脉视频↑

悠悠古桥,葱葱古树,依依古祠堂,交互辉映,惊艳了她2000多年的时光。佛山顺德勒流龙眼村,古称“龙渚”,其历史最早追溯到汉代以前,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尤以祠堂最见特色。

据村中长者回忆,龙眼历代建有祠堂数十座,其中吕氏宗祠二十余座,梁氏宗祠二十八座,还有周、杨、麦、李、陆、余等姓氏宗祠多座。村内的梁氏大宗祠、吕氏大宗祠更是见证了龙眼几百年来的风云沧桑。

由梁永泰及其团队修缮在勒流有一位60多岁的岭南传统建筑灰塑手艺人梁永泰,他50年如一日,以匠心打造品质,用手中的灰刀在顺德古建筑的墙面屋顶上,向世人展示了灰塑艺术之美,也刻画出自己对中华传统技艺的坚守和热爱。

沾上灰浆的灰刀如作画一般在墙上笔走龙蛇,手法简洁,线条粗劲,短短几分钟,一棵冒出新枝和细叶的古树立体地呈现在墙上。这种技艺叫做灰塑,是岭南地区的传统雕塑艺术。岭南建筑雕塑手工艺人梁永泰已在此钻研了五十年。今年63岁的梁永泰,已有50年铸造经验,是第四代建筑工匠手工艺传承人。当年出于家庭困难,为了补贴家用,为势所迫之下,13岁的梁永泰便辍学跟着师傅学手工艺,与灰塑结下不解之缘。

与其他建筑工种不同,灰塑多要求手工制作,要在户外高空作业,不仅日晒雨淋,条件艰苦,而且耗时很长。在湿热高温的岭南地区,屋顶就是灰塑匠人的工作室,首先考验的就是工艺人的坚持,虽然十分辛苦,但梁永泰从未想过放弃,凭借着精良的制作工艺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梁永泰的作品不断受到好评,几十年来,他参与古建筑的修复不胜枚举,龙眼村的梁氏大宗祠与吕氏大宗祠等等都是他的得意之作。

匠心打造品质,用心才能出好作品“策划构思,方案选定,选位置,出题材,告诉我构思以后,我出提纲审定,不用参考任何材料,我就能做出来。人物,背景,亭台楼阁,这些是点缀配套。”在梁永泰看来,灰塑以艺术的形式,向世人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地域风情,不仅把历史,神话,民俗,文学和哲学等融为一体,更把传统文化与审美标准巧妙地结合起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龙眼村中的旧巷里,有一幅于民国七年的鹦鹉石榴树图,由于时间过久,原本的部分已经破损严重,完全判断不出鹦鹉的位置,导致复原难度大。但是梁永泰没有因此而失去对其复原的信心,慢慢地用刷子轻刷细找,终于找到鹦鹉的爪子并确定好位置。为了将鹦鹉石榴树图中的太湖石多孔相通的特点展现出来,在鹦鹉轮廓出来后,梁永泰用手指指尖和指甲勾勒出孔洞细节,并用铜线固定石洞位置,多次用清水冲洗石灰,最终才顺利完成这幅作品。

“我性格就是很奇怪。因为我不喜欢被束缚,喜欢挑战高难度工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一个工程需要非常多的步骤去实现,包括策划、构思、方案、审定、选位置、出题材、分位置等。梁永泰告诉记者,做灰塑每一步都需要很专注,沉住心去感受,用心才能出好作品。承载人文记忆,重塑传统建筑荣光目前,面对这种高难度的民间手工艺术,没有年轻人愿意去接触灰塑,梁永泰直言大部分年轻人因为怕辛苦对手指皮肤比较大的伤害,再者现代技术机械化磨具会慢慢取代手工艺。现在很多手工艺人不会用手指去勾线,但是手指能更好地区分石灰的密度,硬度和质量。

梁永泰还很巧妙独创利用皮肤表面油脂来保护手指防止风干爆裂。在梁永泰50年的从业经历中,始终保持着对手工制作的执着。他认为,只有用手工制作的作品才更有人的“温度”,也比机械制作的作品更有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也正如此,每一个手工作品对他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当下灰塑工艺的传承状况并不理想,梁永泰希望社会能成立与古建筑相关的组织,并以此带动更多人关注学习古建筑工艺。他直言,“希望能通过自身的灰塑技艺,重塑传统建筑的荣光,承载起这一方水土的人文记忆。当然希望更多人关注岭南灰塑文化,让更多年轻人加入手工艺的行列,”

记者手记

采访中,梁永泰带我们走进“灰塑”的世界,“灰塑”仿佛是屋脊上的岭南心灵史,通过它可以穿越时空与先人对话。它是肃穆古祠黛青眉间的一抹亮色,它是隐藏在中国传统符号学背后的家族记忆,它是凝固的戏台,是不言的合唱......它就是灰塑。灰塑的名字虽看似平淡灰暗,但它却是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它更承载住几百年岭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灰塑不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人们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人物、祥禽瑞兽、花卉果木、器皿法宝以及象征意义的几何文字等题材融入作品之中,除了装饰意义之外,每一幅灰塑作品其实都蕴藏着典故玄机,有一套完整的符号象征系统。比如梁氏大宗祠用鳌鱼等形象,是因为这一建筑原本是作为书院使用,希冀梁氏后人能“独占鳌头”。懂行的人看了这些灰塑图案,就能知道屋主表达的心愿,像是穿越时空与先人对话。

梁氏发新枝兰桂腾芳长茂盛,祠堂开广宇棠棣竞秀永昌隆。”走近梁氏大宗祠的大门前,一副对联首先映入眼帘。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兄弟间互相友爱,都有才华和本领,谓之棠棣竞秀。

做灰塑不仅要懂建筑还要懂当地风土人情,相信梁永泰50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也会感染到更多年轻人,对于工匠精神,梁永泰表示,需要专注、坚持一样东西,古建筑本来就是留芳百世,需要传承下去,不要让这种几千年的文化,在短短某个时间段,某个社会变迁而毁灭掉。他认为,这些文化通过这么多个朝代都能保存到现在,更要用心专注去传承传统技艺。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贺全胜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佛山文脉」勒流匠人守护岭南传统灰塑艺术50年》,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龙舟文化薪火相传 “平安勒流”扎实建设!顺德百村行活动走进勒流富裕村

龙舟文化薪火相传 “平安勒流”扎实建设!顺德百村行活动走进勒流富裕村

...富裕幸福龙舟馆,近距离接触龙舟仔制作工艺,现场体验传统龙舟鼓打法,了解龙舟文化发展脉络。体验团到勒流富裕幸福龙舟馆参观,现场感受龙舟文化的独特魅力。踏进富裕幸福龙舟馆,淡淡的木香扑鼻而来,做工精细、造...

2020-11-14 #经典句子

「佛山文脉」扁担锄头皆有招 成就仁人志士无数

「佛山文脉」扁担锄头皆有招 成就仁人志士无数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阳 黄磊 张闻每到周末,在佛山市禅城区鸿胜馆,“咦、塞、或、嘀、嗨”等呼号声便不绝于耳,这个蔡李佛拳的圣地,从清朝中期至今,不断吸引着有志青年前来拜师学艺,弘扬中华武术,和隐藏在...

2019-02-16 #经典句子

鲁菜匠人李致庸:鲁菜作为传承文化 绝不只是吃饭那么简单

鲁菜匠人李致庸:鲁菜作为传承文化 绝不只是吃饭那么简单

...为那个地方不是一个优秀的位置,”李致庸回忆道,“在佛山街的一间地下室,店面空间十分局促,只能摆放八张桌子,连个单间都没有。” 在这间不尽人意的地下室,李致庸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尽管地理位置不理想,但李...

2011-12-29 #经典句子

粤港澳青少年以文化共绘同心圆

粤港澳青少年以文化共绘同心圆

...加2021年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的粤港澳三地大学生在广东佛山体验粤菜美食制作后发出的感叹。“回到澳门后,我要做佛山美食的代言人。”得知佛山对口帮扶的四川大凉山有着“一人学厨、全家脱贫”的生动案例,一道道粤式...

2013-08-20 #经典句子

“文脉大通道”让古今文化对话——宜宾打造酒味飘香的“宽窄巷子”

“文脉大通道”让古今文化对话——宜宾打造酒味飘香的“宽窄巷子”

...、一楼、一坊、一廊、一带、一区,引入摄像馆、书屋、传统手艺制作等,打造城市文化互动馆、中国酒樽殿堂、千秋液古窖池,配套匠人十二铺、国风小酒馆群等,“这将推动历史文化和商业深度融合,打造可体验的市井生活...

2023-11-09 #经典句子

打造岭南文旅产业发展新高地

打造岭南文旅产业发展新高地

...晚,在一片热烈欢呼声中,2021第十八届康有为文化节在佛山南海丹灶镇仙岗村拉开帷幕。在接下来的3个月时间里,丹灶将通过一系列异彩纷呈的文旅活动,为市民游客送上一场金秋文旅盛宴。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的丹灶镇是康有...

2009-05-04 #经典句子

西津渡:诗情流淌 文脉悠长

西津渡:诗情流淌 文脉悠长

...感受古迹与现代元素的奇妙融合。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经典相融共生,经历沧桑风雨的西津渡正以历史文化资源作笔、全域多样风光为墨,描绘一幅闪耀千年的历史画卷。来源:新华日报

2011-09-04 #经典句子

与局长们话发展 与企业家加微信!郭文海履新首日聚焦经济工作

与局长们话发展 与企业家加微信!郭文海履新首日聚焦经济工作

...发展重任,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4月12日是郭文海履职佛山市代理市长的第一个工作日,他连续召开两场经济工作座谈会,分别与11个市直部门、单位和来自五区的16家佛山制造业企业代表交流座谈,查找问题短板,听取意见...

2023-05-03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