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余秋雨的文学水平如何?易中天的评价很犀利 金庸的评价则很幽默

时间:2014-08-25

对于一名作家来说,思想胜于文字,归根到底文字只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00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对于一名作家来说,思想胜于文字,归根到底文字只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以载道,歌以咏志,从古至今但凡是能引人深思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作家情感流露、思想表达最为强烈的作品,一本书就是一个人,一段文字就是一段人生。

余秋雨虽不是当代中国最知名的作家,却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

有人说他是文人,有人说他是文痞,有人说他在救人,有人说他在害人,有人说他文笔细腻,有人说他词不达意。他们说的都对,也都不对,因为余秋雨就是这样一个分裂的人,优点如何耀眼,缺点就如何明显。

《文化苦旅》是一部散文集,从书名上就能看出这是一本讲风景和文化的书,用余秋雨自己的话来讲,路,就是书。某种程度上来讲,代表了余秋雨。

1946年出生的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39岁那年,他就当上了教授,是当时最年轻的教授,然而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留住他的心,1991年已经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他辞去一切公职,开始了一场旅行。

归来后的余秋雨写下了《文化苦旅》,记录下了他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也串联起了他人生,旅行还未开始是他就已经踏上了旅途,旅行已经结束但他还没有抵达终点。

1992年,《文化苦旅》正式出版,这些赋予了山河景观与思想的文字大受好评,也成为了余秋雨的代表作。

已过不惑之年的余秋雨对生命的意义依然充满了疑惑,一次旅行非但没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还结束了他的第一段婚姻。很难说是这段感情成就了这次文化苦旅,还是文化苦旅毁了这段婚姻,总之在妻子的眼中,余秋雨就是流氓、伪君子。

能够在不惑之年否定之前的自己,将几十年的心血推倒重来需要莫大的勇气,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值得余秋雨放弃曾经的自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还是为了更清醒地认识自己。一次旅行也许什么都没有改变,只是找回了迷失在钢铁森林中真实的自己。

自古文人相轻,不过这句话放在余秋雨和易中天的身上也许并不合适。作为当年最具影响力的两名作家,两人的关系简直可以用水火不容来形容。

2008年汶川地震后,传出了余秋雨诈捐门的消息,原本捐款20万元的余秋雨是作家中捐款最多的个人,但是这笔款项却迟迟没有入账,直到舆论爆发,余秋雨才表示自己的捐款全部用于了三所图书馆的修建,落成的秋雨图书馆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在当时,诈捐门确实引起了不小的风波,易中天甚至发文声讨,强调余秋雨兑现自己的承诺,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仅如此,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易中天处处同余秋雨为“敌”,这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对立,一种学术理念的碰撞。

易中天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明里暗里表达过对余秋雨的不满,有揶揄也有嘲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存一份敬意,但更多的还是不以为然。

面对易中天咄咄逼人的攻势,余秋雨从未给出过正面回应,有人问及时,他也只是推脱不熟。

关于诈捐门,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但即使没有诈捐门,也许也不会影响易中天对余秋雨的看法,易中天对他的一份敬意是因为他将文学带给了媒体,而易中天的不以为意是因为余秋雨将自己送给了媒体。

比起易中天对余秋雨的不以为然,金庸可以说是将余秋雨捧上了天,在一次采访中有好事者向祖籍浙江的金庸提问“浙江人会不会写文章”。

面对如此无礼的提问,金庸还是不忘自谦,声称自己不会,但是话锋一转,表示同为浙江人的鲁迅和余秋雨却是个中好手。

金庸不会写文章是假的,但将余秋雨和鲁迅并列却是真的。余秋雨的文章影响了无数人,今天知道余秋雨的人不见得比鲁迅多,但是读《文化苦旅》的人却不见得比读《仿徨》的人少。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我们可以指摘余秋雨的种种,但不妨碍《文化苦旅》在一段时间内的影响力,这本一经出版就大卖45万本的著作,是无数人思想、写作的启蒙。

金庸作为一名作家,也是一名商人,他同余秋雨虽然没有太多的接触,但也许是因为相同的人生经历而心意相通。

有人曾经评价过余秋雨是读书人中最会做生意的,是生意人中最会写书的。其实这句话放在金庸身上同样合适,金庸创办的《明报》之所以大获成功,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独家连载的金庸小说,他们都知道读者想看的是什么。

金庸是伟大的作家,也是伟大的商人。两种矛盾的身份在他的身上达到了和谐的统一,金钱的味道会让文章变质几乎已经成为了作家间的共识,因为作家要做的是写出自己想写的故事,而不是写出读者想看的故事。

金庸以一个商人的身份做到了前者,而余秋雨以一名作家的身份却沦为了后者。

人是复杂的,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文字可以准确地描述一个人。有多少人夸赞他就有多少人贬低他,他们说的都是事实,因为余秋雨的才华将他带到了高处,而他的弱点将他引向了深渊。

没有人可以得到所有人的欢心,我们也不必为得到所有人的欢心而费心劳力,承认对方的观点,保持自己的看法,继续我们各自的生活。

人生如旅,没有抵达终点之前我们都不知道终点的位置。游览过大好山河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看惯了历史兴衰才能明白自己的无力。

文化苦旅,人生何尝不是一次苦旅,但人生虽苦,却也要笑靥如花。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余秋雨的文学水平如何?易中天的评价很犀利 金庸的评价则很幽默》,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文化苦旅》爆卖47万册 专家指出126处错误 余秋雨:偏不改

《文化苦旅》爆卖47万册 专家指出126处错误 余秋雨:偏不改

《文化苦旅》出版,爆买47万册,专家指出126处错误,余秋雨:偏不改今天的年轻人,其实很难想象20年前世纪之交那时候的历史热文化热。较低端的可以去看当时热播的电视剧,什么《走向共和》《大明王朝》《江山风雨情》...

2008-06-30 #经典句子

余秋雨8个字回应1800篇批评文章:马行千里 不洗尘沙

余秋雨8个字回应1800篇批评文章:马行千里 不洗尘沙

文/絮语天天43岁的余秋雨,辞职23次,去文化考察。易中天说他“下 流”,陈丹青说他“无 耻”,王朔说他“不入流“,梁宏达说他“虚伪”。攻击他的文章有1800多篇,只有山西学者喊话:“山西应该对得起余秋雨”。30多年...

2013-09-20 #经典句子

余秀华给李健写首情诗 句句都有水平 梁宏达对她的评价确实没错

余秀华给李健写首情诗 句句都有水平 梁宏达对她的评价确实没错

...这话在当时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后来,梁宏达又再提易中天,称易中天只是个二流学者,还给他扣了一个“哗众取宠”的帽子。当然,梁宏达所说都是一己之言,对与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个人很喜欢易先生。然而就是这...

2023-07-01 #经典句子

王朔怎样评价北京文化?为啥引来“老”北京人甩锅 开创痞子文学

王朔怎样评价北京文化?为啥引来“老”北京人甩锅 开创痞子文学

...园的王朔,躺枪郭富城言论,引发网友怒怼!3)王朔评余秋雨:打着文化旗帜的琼瑶,低配版的席慕蓉!有道理吗?4)黑人留学生提议,在中国修建“弗洛伊德”广场!对此,你怎么看?5)李清照又如何?《武陵春》《一剪梅...

2009-08-31 #经典句子

余秋雨被骂“伪君子”成全行公敌 为什么金庸却夸他文章写得好?

余秋雨被骂“伪君子”成全行公敌 为什么金庸却夸他文章写得好?

金庸生前曾这样赞美余秋雨:“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把余秋雨和鲁迅相比,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也说明余秋雨的文学成就的确值得称赞。不过与白先勇...

2020-11-02 #经典句子

《文化苦旅》:在递交23次辞职报告后 余秋雨开始的那场寻根之旅

《文化苦旅》:在递交23次辞职报告后 余秋雨开始的那场寻根之旅

初识余秋雨的散文,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记得当时打开《文化苦旅》那一刻,首先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震撼是:原来文字也可以这样写,历史也可以这样读!余秋雨被称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大师级散文作家”、“海峡两岸中...

2023-12-28 #经典句子

《文化苦旅》:余秋雨备受争议的一部作品 让人又爱又恨

《文化苦旅》:余秋雨备受争议的一部作品 让人又爱又恨

...流,女人也要随时备好小套套。还有最后一样东西,就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上海人都自称是文化人,而且,余秋雨也是上海人,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首发,当时,来了50多...

2012-10-17 #经典句子

老余 好端端的一个文化人 他究竟招谁惹谁了

老余 好端端的一个文化人 他究竟招谁惹谁了

...的老梁也公开说他“虚伪”,2008年,去了救灾第一线的余秋雨在文坛遭遇了海啸而这些指责,都源于一篇网上流传的文章《含泪劝告灾民书》,据说是余秋雨在灾区的演讲稿,这是一篇读完让人体验不舒服的文章后来证实这篇...

2009-01-19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