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作为汉字的书写工具 毛笔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语 并广泛流传

时间:2013-11-23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会在语言词汇上留下积淀,作为汉字书写工具的毛笔也不例外,很多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语而广泛流传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46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作为汉字的书写工具,毛笔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语,广泛流传

大家好,欢迎大家阅读小编的文章。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会在语言词汇上留下积淀,作为汉字书写工具的毛笔也不例外,很多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语而广泛流传。下面略举若干。大手笔王洵是王导的孙子,王恰的儿子,与王献之平辈,他的墨迹《伯远帖》是流传至今唯一的王书真迹,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合称为“三希帖”。王洵由于出色的书法,成为朝廷所重视的书写人。

《晋书·王洵传》记载:王洵曾梦见神人“以大笔如椽与之醒了以后,王洵对人说:“当有大手笔事。”意即将为朝廷发生的大事件作书。没过几天,晋元帝驾崩,国丧的哀册、谥议都由王洵起草。成语“大笔如椽”由此产生,意指像屋椽那样特别大的毛笔,也用来比喻专家、名人的文字。宋代邵雍《大字吟》诗:“诗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笔抄。”成语“大手笔”也由此产生,原指有关朝廷大事的文字,后多用来形容有名的作者或他们的重要作品。

笔扫千军。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极为盛行,杜甫曾在《醉歌行》中以“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的诗句来描写狂草纵横的豪放气势成语“笔扫千军”就是由此来,用毛笔横扫千军,用来比喻运笔挥洒豪迈,后来也被用来形容诗文的挥洒自如、气魄宏大。

手不停挥。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中描述李白醉草的形态:“李白左手将须一拂,右手举起中山兔颖,向五花笺上,手不停挥,须臾,草就吓蛮书。”成语“手不停挥”就由此产生,指不停地挥笔书写,用来形容书写的速度极快,文思敏捷。这条成语又作“手不停笔”。《镜花缘》第53回有“手不停笔,草草写去”的说法。

笔走龙蛇。李白写怀素的《草书歌行》中这样描绘:“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以惊起的鬼神和游走的龙蛇来形容怀素的草书,成语“笔走龙蛇”由此产生,用以形容书法矫健多姿的笔势。宋代钱处仁《醉蓬莱》词中使用了这个条成语:“笔走龙蛇,句雕风月。”

落纸云烟。张旭常在酒醉后把头上的帽子摘掉,一边呼叫一边狂走,然后才挥笔作草书。有时甚至解散发髻,把头发用墨汁浸泡之后,以发为笔作书杜甫《饮中八仙歌》:“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成语“落纸云烟”就是由此诗产生,意思是笔墨落在纸上,如云雾烟岚一样变幻多姿,形容书法高超绝妙,后来也常用于诗文创作。

笔精墨妙。唐代鲁收《怀素上人草书歌》:“吾观文土多利用,笔精墨妙诚堪重。”成语“笔精墨妙”由此而来,意思是用笔精湛,落墨巧妙,用来形容书法的水平高超,后来也被用于绘画和诗文意在笔先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提出了“意在笔前”的理论,指构思成熟以后才下笔写字。欧阳询在《书法·救应》中把“前”字改成了“先”字:“凡作字,一笔才落,便当思第二、三笔,如何救应,如何结裹书法所谓意在笔先,文向思后是也。”“意在笔先”由此而来,不仅用于书法,也可以用于绘画、诗文创作。

一挥而就。《宣和书谱》卷六记载,北宋书法家石延年乘船沿汴水东下,在泗水鱼山停泊时,岸上佛寺里的僧人请他为佛殿题榜,他痛饮一番以后,卷起一块毡子当毛笔,饱蘸浓墨,在寺壁上写下了一丈见方的大字“一挥而成”看到的人都以为是绝世之笔。“一挥而成”后多作“一挥而就”,意思是一挥笔就完成了,用来形容笔法娴熟,速度极快,也用来形容文思敏捷。

笔力扛鼎。米芾的长子米友仁及冠时,黄庭坚送来一方刻有“元晖”的印表达庆贺,并写了“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扛鼎”形容人的力气极大,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韩愈《病中赠张十八》诗中将这个典故用于书法:“龙文百斛鼎,笔力独可扛。”至黄庭坚,“笔力扛鼎”这个成语最终形成。可以用来形容笔力雄强,也以形容写作能力高超,驾驭笔墨的本领大,还可以用来形容笔墨的作用极大。这条成语又可作“笔扛九鼎”或“笔力扛九鼎”,意义相同。

挥洒自如。陆游《草书歌》写他醉中作书的感觉,表现酒赋予人的神奇力量:“忽然挥洒不自如,风云入怀天借力”,好像不是自己在主动运笔,而是凭借自然的风和云的力量在挥笔洒墨。成语“挥洒自如”就是从陆游所说“挥洒不自如”转化而来,是指自然的挥笔洒墨,用来形容运笔流畅,毫无拘束做事也可以有挥洒自如的境地。

一笔一画。《清诗别裁集》载李松《沈庄樗古隶歌》,称赞他的隶书“一点一画无假借,心摹手追不轻下。”在临摹古人隶书时,每一笔都严格按照原作书写,心中仰慕,手中模仿,不肯轻易落笔。其中所说的“一点一画”,后来发展成语“一笔一画”,原指每一个笔画,后来用来表现书写认真、工整,也可以形容办事认真。

五色笔。南朝文学家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考城)人,人称“江郎”。宋时任始安王,建平王幕僚,后贬建安吴兴令。在湖州留下了《黄涧》等诗篇。《南史·江淹传》中说:江淹年轻时很有文采。后来梦见晋代文学家郭璞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江淹在怀里一摸“得五色笔,就把它还给了郭璞。醒了以后,江淹再也写不出好文章了,于是人们就说:“江郎才尽。”此语形容才思减退没有文才了。而“五色笔”则是用来比喻人的文才梦笔生花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记:“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投笔从戎。东汉班超是史学家班彪的儿子,班固的弟弟。《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彪去世以后,班固被朝廷召为校书郎,继续编修《汉书》。班超与母亲一起随着班固来到洛阳。由于贫穷,班超只得“为官佣书”,借以维持生活。一天,班超“辍业投笔”——停止抄写,放下毛笔,叹息道:“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墨间乎?”后来他终于从戎,多次出击匈奴,并平定了莎东、龟兹、焉耆的变乱,击退了月氏的入侵,成为东汉名将,被封为定远侯,实现了自己的夙愿。这些有关笔的成语至今活跃在人们口头和书面的语言中。这些精譬简练的成语,作为中国文学的派生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之中,作为日常用语运用得比较广泛。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作为汉字的书写工具 毛笔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语 并广泛流传》,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古代青楼女子的“内行话” 如今已成人们口头语 让人无法接受

古代青楼女子的“内行话” 如今已成人们口头语 让人无法接受

...想到的就是股市,而开盘算是股市中一个人们比较常用的口头语。但是在我国古代的时候,青楼中所说的开盘并不是这个意思,在青楼中,如果要是有两个女子同时看上一位男客人的话,那么这两个女子就会进行一系列的竞争,...

2022-11-23 #经典句子

泰山大石上有俩错别字 人们看了一脸茫然 郭沫若一句话揭开谜底

泰山大石上有俩错别字 人们看了一脸茫然 郭沫若一句话揭开谜底

...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可多得的宝藏,其中便包括了汉字。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了六千多年的历史。汉字是中华文字,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汉字是当今世...

2023-06-20 #经典句子

人们常说的“五大三粗”“三长两短” 是啥意思?答案很有趣!

人们常说的“五大三粗”“三长两短” 是啥意思?答案很有趣!

不得不说中国的汉字文化,还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和最复杂的字体之一,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谓是经历了非常多的变迁。从最开始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到现在的简体汉字,这历史可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

2008-01-30 #经典句子

一起学语文:部编版语文1

一起学语文:部编版语文1

...近字、同音字的比较,加强边读边写,试默自查;重视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中掌握所学的生字。3.阅读教学要训练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重视朗读训练,在朗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课堂上要有充分时...

2023-10-05 #经典句子

家长和孩子注意了 看看怎样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家长和孩子注意了 看看怎样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们母语说的一样流利。我们最开始学语言,是通过父母的口头语言来听来讲。我们大声的讲出语言,慢慢的有了一种语感,自然的就会了。所以英语一定要大胆讲出口,如果不说出口,永远只是哑巴式英语。那之后让自己的英语...

2008-06-03 #经典句子

学习甲骨文书法的好处

学习甲骨文书法的好处

...以边临习这些甲骨文片,边学习相关知识。甲骨文是我国汉字系统现存的最早材料。学习并临写甲骨文,至少能够给我们带来以下五大好处:▲《商周古文字读本》,可作为古文字学的基础入门书籍阅读。了解汉字字体演变史任...

2023-10-09 #经典句子

连山文化馆公益大课堂——毛笔楷书(二)

连山文化馆公益大课堂——毛笔楷书(二)

...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提是汉字,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基石,也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写好汉字是学好中华传统文化的起点和基础。汉风毛笔楷书课程是以...

2018-07-23 #经典句子

汉语教师志愿者刘天珍 在巴西 以书法成长

汉语教师志愿者刘天珍 在巴西 以书法成长

...为在我看来,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千百年来文化的厚重载体。1 将书法融入语言课堂说起中华文化,中国书法的地位不言而喻,它在文人墨客的挥毫下,薪火相传,已然成为中国...

2023-08-21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