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与伦理关系

时间:2012-02-12

道德与伦理有着一定的关系,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与伦理间的关系,一起来看看吧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16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伦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中西方哲学家讨论的问题,现代人容易将道德和伦理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间虽然有必要的关联,却存在着差异。道德与伦理有着一定的关系,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与伦理间的关系,一起来看看吧。

礼与仁儒家学说有两个基本概念:礼与仁。如果进行道德哲学分析,那么,礼可以视为伦理尤其是伦理实体的概念,仁则可以视为道德尤其是道德主体的概念。礼与仁,可以说是伦理与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表达。

一般认为,儒家学说尤其是道德哲学是以“仁”为核心的。理由有二:其一,礼是孔子的继承,仁是孔子的创造;其二,在儒家论述中,尤其《论语》中,仁出现频率比礼多,地位也更重要。但是更需要思考的是,在礼与仁之间,孔子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是建构一个“礼”的社会,还是“仁”的个体?二者之间有没有一个谁更优位的问题?《论语》中的一段话对“礼”与“仁”的关系进行了重要诠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以“仁”说“礼”,以“礼”立“仁”。可见“仁”的根本目标是“礼”,孔子以“复礼”为自己的使命。“复礼”必须“克己”,“克己”就是超越自己的个别性,达到孔子所谓“大人”的“普遍性”。“克己复礼”的过程,就是“仁”的建构过程。

从道德哲学角度看,“克己复礼”是一个道德与伦理同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复礼”确实具有目的意义。只是,孔子为了实现“复礼”这一目标,着力解决如何建构“仁”的道德主体这一问题。他对“仁”之于“礼”的意义强调到如此重要,以至于人们会以为“仁”比“礼”更重要。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伦理与道德在孔子体系中的地位,那就是:礼仁同一,伦理与道德合一,伦理优先。

孔子的这一思想在孟子那里得到更为具体的阐发和辩证展开。孟子的一段话能够代表儒家关于伦理与道德关系的理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段话中,最关键的是“人之有道”与“教以人伦”之间的关系。儒家学者关注的是如何防止人“类于禽兽”。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教以人伦”,通过伦理教化,实现人格完善,达到克己复礼的目的。

天与理在儒家体系中,对伦理与道德关系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也有不同表述。在孔子是“礼”与“仁”,在孟子是“五伦四德”,董仲舒以后则是“三纲五常”。无论如何演变,伦理与道德始终一体,而且“礼”、“五伦”、“三纲”的伦理,之于“仁”、“四德”、“五常”的道德总是具有优先地位。用现代道德哲学的话语诠释,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总是在具体的伦理情境中建构道德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而不是诉诸西方式自由意志之类的抽象。

孔子以后,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尤其是儒家体系中,总有三个结构性元素:伦理性的礼或人伦,道德性的仁或德性,而修养则是它们之间使二者同一的“第三元素”。修养的关键在于“修身养性”。“身”即人的个别性或所谓“单一物”,“性”即人的公共本质或所谓“普遍物”。“性”作为普遍本质为人所共有,因而需要“养”;“身”作为个别的感性存在则潜在某种道德上的危险性,因而有待“修”。“修身养性”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克服人的自私,完成人的社会性。

可见,对于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说是礼仁合一,伦理道德共生,伦理优先。儒家学说以道德理想主义和伦理理想主义,对现实的伦理存在和道德状况采取批判的态度,提出“内圣外王”,“圣”是“王”的前提条件,以此作为对“王者”的道德教训。宋明理学通过儒道释的融合,以“理”或“天理”统摄“礼”的伦理与“仁”的道德,也是伦理与道德统一的一种诠释。到了理学阶段,中国道德哲学核心概念,已经不是“礼”,也不是“仁”,而是“理”。

与西方相比,中国没有强大的宗教。但人们一般承认中国伦理尤其儒家伦理的准宗教意义,这不仅因为中国伦理以家庭伦理为基础,也不仅因为作为完成形态的中国传统伦理的宋明理学中已经融合了佛教的因素,宗教参与了中国伦理的历史建构和现实发展,更重要的是,伦理精神本身与宗教有相通之处。伦理必须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实现。所以,中国道德哲学一开始就设置了兼具伦理与宗教意义的“天”的概念。到了宋明理学,形成所谓“天理”概念,标志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完成。

“天”与“理”的结合,是伦理与宗教的结合。这种结合不能一般地解释为道德哲学中融合了宗教的因素,而是可以看作中国伦理与宗教在哲学上的文化相通。在西方,伦理的实体被人格化,这就是上帝。在中国,伦理性的实体被哲学地把握和表达,但由于它同样具有某种终极性的意义,同样具有神圣性,因而寄托于集自然、伦理、宗教于一身的“天”的概念以表述和表现。孔子着力于“仁”,坚持“为仁由己”,求“仁”得“仁”,但却认为“仁”是一个精神境界。“伦”的实现,有赖于“精神”的信念和信仰,“伦理”便是所谓“伦”之“理”。

因此,不仅实体性的“伦”,而且作为达到“伦”的条件的“精神”,都具有某种宗教的哲学气息。西方最担忧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上帝,世界将会怎样?”中国自孔子始最担忧的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伦理”与“精神”圆融而成的“伦理精神”,不仅一般地意味着二者的同一性,更重要的是指谓“精神”是“伦理”的条件。二者的同一,是伦理存在与伦理方式、伦理能力的同一。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与伦理关系》,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孟子的伦理思想对后人影响颇深 形成儒家思想文化独有的内涵气质

孟子的伦理思想对后人影响颇深 形成儒家思想文化独有的内涵气质

孟子的双向性特征伦理思想,是孟子整个伦理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从双向性的角度为切入点,对孟子的伦理思想进行阐述,在孟子伦理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伦理思想的特征,既有单向性特征的一面,也有多向性特征...

2014-08-03 #经典句子

段俊平:儒家的“诚信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实践与应用

段俊平:儒家的“诚信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实践与应用

...业赢得良好的声誉,这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诚信伦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企业的道德基础。在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中,“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足之本,诚信理念是中国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

2023-12-11 #经典句子

传统文化: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什么不同

传统文化: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什么不同

...的发展,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力思想家,创建了不同的学派,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群星闪耀,对中国后期文明的发展起了主导性的作用。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有影响力的一共有189家,著有4324篇著...

2013-11-30 #经典句子

天人合一 普天众乐?浅谈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典园林

天人合一 普天众乐?浅谈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典园林

...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儒家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一思想对古代社会乃至当今社会的各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

2015-05-05 #经典句子

传统文化:道教经典的分类模式 为何与儒家 佛教迥然不同?

传统文化:道教经典的分类模式 为何与儒家 佛教迥然不同?

...三大部类:经,为佛陀所说法;律,为规范、约束佛教徒思想行为的戒律;论,为诸菩萨及佛弟子解释经义、论辩法相的有关著作。不难看出,尽管儒家和佛教对经典的分类并不相同,但大体而言,它们都是从经典的内容、体裁...

2023-11-30 #经典句子

看儒家的孝悌文化 二十四孝故事 孔子有三位弟子入选其中

看儒家的孝悌文化 二十四孝故事 孔子有三位弟子入选其中

...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和终极追求。仁的核心是要爱人,那如何能得到仁,如果达到仁这个境界呢,这里有子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出发点。要有仁的思想,还要有仁的行动,那么从哪里做起...

2023-11-05 #经典句子

以茶静心 千古茶文化 揭秘道教 佛教 儒家的传统文化关系!

以茶静心 千古茶文化 揭秘道教 佛教 儒家的传统文化关系!

...与佛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茶道与儒家儒家是茶道的主题思想,在中国茶道中包含着很多传统的文化思想,儒家主张以“和”为贵,而茶礼也因此而来,饮茶给人非常和谐的感觉,儒家在饮茶中交流探索,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

2018-11-13 #经典句子

中国的祖先崇拜到儒家文化形成的孝道使人注重清明祭扫

中国的祖先崇拜到儒家文化形成的孝道使人注重清明祭扫

...崇拜便已经成为了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而这种崇敬祖先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中,无疑极为重要和突出,一直传承至今。这种祖先崇拜的思想,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从古至今传承不断的“孝”文化。孔丘到了春秋战国...

2024-01-20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