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议论随笔: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功能缺失

时间:2010-12-14

本文结合行文需要从以下八项内容来谈:认识语体、锻炼语音、培养语感、分析语法、培育美感、体会情感、增长智识思维智慧和识记能力、传承文化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619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引言

2017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四方面的核心素养。本文结合行文需要从以下八项内容来谈:“认识语体、锻炼语音、培养语感、分析语法、培育美感、体会情感、增长智识(思维智慧和识记能力)、传承文化。”所对应的功能缺失。

一、工具功能缺失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工具的缺失导致工具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无法发挥作用。从分析语法、增长智识两方面开看,语法、修辞方法、记忆方法、思维方法四项都应当落到学习工具层面来学习和考评。

言语是思维的外化,语法是让人准确地倾听与表达的分析工具;修辞是让人的言说更形象、具体、可感受的语言修饰工具;记忆方法是锻炼记忆能力,积累称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提取和调动记忆信息的重要工具。对于学习而言,记忆方法(工具)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更是如此,我们往往把思维看作一项非常神秘的活动,很少专门地研究和教学思维工具。但是思维方法这个工具又实实在在的与我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息息相关。

事实上,语文素养的很多方面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生通过学习和使用语法工具,大量的分析言语材料,就可以锻炼分析思维,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同时,语言材料中就包含着大量修辞、语音、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如果学生在进行言语分析的过程中使用了修辞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修辞法也会得到积累和使用;而如果将记忆方法如“记忆宫殿法”引入到语法工具记忆和调动、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归类方面,那么语法和语言材料中多要素的记忆材料就可以得到高效的记忆和调动。倘若再于调动语法规则、语言材料、修辞方法、记忆方法甚至思维方法的过程中使用一点简单的发散或辐合的思维模型。那么众多语文素养的培养便都可以落到实处了。当然,综合性地调动大量学习工具和学习内容并不是任何一堂课都可以完成的,这样的调动也并不符合我们目前已有教育资源所能达到的水平,因而,我们须在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中做专门的单项训练或综合训练。

但关键要先有工具可用才行。有了工具,教师再于不同的环节相机点播学生去使用工具整理和调动信息,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工具的作用。而现实中,这些工具并没有系统地引入课堂教学中。由是,工具功能缺失在所难免。

二、培养功能缺失

学习内容不全面导致需要依靠所缺失的学习内容来培养的语文素养无法有效达成。

首先,语体培养功能缺失。语体原指口语,与文言相对;根据语体学,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本文取语体学的意义来谈。口头语体的培养受限于多种多样的语境,不同的语境中,交际场合的正式与非正式、交际对象的年龄性别、语音、语调和副语言都是影响口语语体的重要因素。通常,在课堂教学中所能涉及到的语体应用语境是较为单一的。学生间、师生间的课堂对话是学生接受最多的语体培养。但由于大多数的课堂教学语境并不能真正的被引入到教学中。因而语体培养功能多依赖社会语境来完成,即哪个学生经验的社会语境更多,哪个学生就可能更具语体素养。而语音、语调的锻炼往往是随教学语境中的语体培养同时进行的,这也是为什么学生多是“学生腔”的原因所在。 “学生腔”即是学生不适应社会语境下交际语体的广泛表现形式。

其次,语感与语法的功能缺失。如前文所讲“语感和语法所反映的东西其实都是语言现象,语感属于典型经验主义,而语法则是典型的逻辑分析。只是经验主义长于用笼统的感觉表达语言现象的规律,就如买油翁所言“无他,但手熟尔。”而逻辑分析则依靠严谨的分析和逻辑论证来表达现象背后的规律,就像再简单的一个数学公式背后都包含了很多严谨的分析论证。可以说,语法是理解语言的精确模型,而语感则是涵盖更多语言隐性信息的经验模型。语法帮助学习者准确理解语义,语感帮助学习者理解副语言所蕴含的隐性信息。语法的学习和语感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

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对语法这个工具的教学做了“淡化”处理,对语法背后所具有的逻辑分析功能更是置之不理。正因如此,学生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对思维逻辑的应用得不到锻炼和发展。而对语感的教学更是囫囵吞枣式的。因为语感本身就是经验性的,所以,系统的进行语感培养几乎无从说起。仿佛只要是上语文课了,那么母语语感必然得到培养。如此,语感培养便大而化之地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了。

事实上,语感并非全然不可言传身教。如果语感在教学中不能付诸语言表达,那么这种教学显然是非常糟糕的。教语感就是要教会学生将语言感觉付诸言语表达,使学生既能感受到,又能表达出来。这两者只有同时达成才表示语感教学的完成。如果只是以为的让学生在语料中感受,而不付诸对感受的表达,那么这种语感教学是笼统的;如果只是教师自己付诸语感的表达,而全然不顾及学生是否感受到语感,那么这种语感教学是失败的。

再次,情感和美感的培养功能缺失。在我们新课改以来的教学模式中,通常的课堂都会设计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就涉及到了情感目标。这一部分内容通常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是否落实好意识形态目标的。但是,在情感目标落实的过程中存在很多过度解读、牵强附会的现象。而文本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就会被扭曲,以至于阅读所要达到的共情效果反而被太过明显的教育痕迹扼杀在摇篮里了。事实上,体会情感的过程就是一个“共情”的过程,并不是揠苗助长地去升华和拔高。体会真情实感才是情感教育的最佳状态。如果把情感也当作一种工具,势必使情感沦落。这是虚情假意战胜真情实感的悲哀。相比情感培养的普遍热度和拔高解读,美感培养显得冷清极了。

事实上,美感的培养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极为重要的。几乎任何一种审美观念都会转化为审美行为。无论是文字书写还是语言表达;无论是穿衣风格还是行为举止;其背后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审美观念或者说美感。书写是否工整、表达是否文雅、穿衣是否得体、举止是否文明等。这些大多被用来评价一个人“教养”好坏的内容仿佛都被大家不约而同地规定为家庭教育的责任,很大程度上竟忘记了这些表象的背后都与言语表达的美感教育密切相关,我们往往将语言只看作口语和书面语,忽视了除此之外的副语言,书写、表达、穿着、举止等无一不是副语言。最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将“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一部分表达了出来。但本文认为这还不够,这样的表达。最多落实在文本解读中的审美层面,只是文本解读的审美,算不得全部的语文美感教育。

最后,智识和文化培养功能的缺失。通常我们认为一个人有智慧的时候,大多会被其出人意料的观点或做法折服。但我们极少去分析智慧背后的原理——思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语文核心素养。这相当于发展和提升“智慧”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话接前文,如果我们把思维看作学习工具的话,那么思维方法的学习就是语文教学中应该具体涉及的内容。事实上,我们一定不能忽略的一点是,记忆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这么说:记忆是思维的材料。只有使用思维方法调动记忆信息时,大脑记忆储存了可被调动的信息才可以完成思维过程。这也是为何本文将思维列为工具的原因所在。但是记忆并不是没有方法的。记忆也需要配套记忆方法才能更好的实现。文中我们称记忆方法为记忆工具。例如前文所提的“记忆宫殿法”即是其中一种用于多要素记忆的工具。在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身体各个部位、四面八方的方位都可以是用做编码标记的“记忆宫殿”。在我们以往的语文课堂中,思维工具和记忆工具的学习大多处于空白,语文教学中的智识培养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当然,也有人会说,思维工具和记忆工具并不单是语文科会用,其他学科也会用到,为什么要把这些教学内容落到语文科上?那么是否学生文章中出现其他学科相关的内容也是大逆不道呢?或者,很多其他学科的课文教材或试卷都难免用到汉语,干脆,让他们直接教语文算了。说到底,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语言是离思维最近的。记忆工具也是思维造就的,只是被后来者使用时当作一种专门的工具罢了。

文化培养功能是个包罗万象的大集合。我们可以说,文化培养包括了前面所提诸多内容的全部,但是本文这里所提的文化专指言语文化。而言语文化所承载的其他文化内容则作辅助语料来看。言语文化要从纵向历时和横向共时两个维度来教学。对于汉语文母语教学来说,古代汉语中的古白话和现代汉语中的普通话、古代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历时性发展变化是纵向的教学维度;同一时代语境下的语言工具和言语材料的发展变化是横向的教学维度。这其中同样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两个部分。但由于我国古代很长历史时期口语的历时性材料多需要借助书面语材料才能管窥,所以对古代书面语料的学习应当是主流的。而近现代则不同,近现代留存有较多的声音或图像材料。所以在学习近现代汉语时,口语和书面语要尽可能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去学习。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对于外国作品译文的学习,要更多的落在异域文化理解的层面,同时也要透过译文的表达方式,感受不同语言间言语形式的差异。或许,这才是语文学习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应有之义。

三、语境功能缺失

所谓语境功能缺失指的是:教学语境创设不系统,语境要素不完善、不科学,导致语境功能缺失。通常我们都把语境作为一个客观的条件来看待,很少将其作为一个教学材料来用,所以并不会重视语境在教学中所发挥的功能。但从语境教学法的角度看,语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几乎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正如上文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例中,语境的构建对课堂教学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教学语境的构建,就没有师生入情入境的互动;没有师生深入语境的互动,也同样没有教学语境的构建。教学语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师生共同构建起来的,而语境功能的发挥,也同样是在师生共同构建语境的过程中实现的。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王崧舟在《长相思》课例中构建语境的过程:1.调动学生已学古诗文,从思乡主题导入;2.通过朗读和提问,让学生熟悉文本,完成基础学习任务;3.有效问答,由学生的“感觉和映像”出发,指导学生开始构建 “感觉和映像”教学语境;4.问答,从“感觉和映像”引导学生构建作者“身心所在”的“具象语境”。由此,一步一步完成了教学语境的构建和引导学生进入语境的任务。

事实上,在教学语境的构建和引导学生进入语境的任务完成后,教学语境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也就得到了体现。这种体现首先就表现为教学活动是否是在教学语境中进行的,因为只有教学活动是在教学语境中进行的,我们才有具体分析语境在教学中所具功能的必要和条件。在王崧舟老师《长相思》教学中,无论是由“感觉和映像”构建的语境,还是由作者“身心所在”构建的“具象语境”,都是学生理解和体会纳兰性德“思乡”情感的重要材料。所谓“理解和体会”都是较笼统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教学语境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之高是那些无法有效进行语境构建的课堂所不能比拟的。相比而言,高下立判。

一堂课,能不能完成教学语境的构建和引导学生进入语境的任务,是区分其是不是语境教学最重要的标准,也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缺失语境功能的首要标准。

四、评价功能缺失

当前,教学评价机械化、书面化和选拔性导向导致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无法引入评价体系,评价功能长期被机械化,书面性和选拔为主的评价功能占据,存在学科素养评价功能缺失。本文依旧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从“认识语体、锻炼语音、培养语感、分析语法、培育美感、体会情感、增长智识(思维智慧和识记能力)、传承文化。”来谈。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认识语体、锻炼语音、培养语感、分析语法都可以作为评价内容。首先从 “认识语体”来看,当前的语体评价涉及较少,在考试中几乎只零星在写作书信或演讲稿时才会涉及。至于语音和语感,所涉及的多为语音相关的重点字词拼音考察;而在语法分析方面其实一直涉及较多,从特殊词法句法考察到修改病句,甚者部分选择题的选项中也有所涉及。但是这部分内容很多时候被“共识”地归为语感考察,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相关题目的参考答案中又不免借用语法工具的相关知识来解释,而非用语感做解释,仿佛告诉大家说:虽然我们给的参考答案是用语法解释的,但你们要用语感做题!

还有一点是,连外语考试都涉及听力测试甚至口语测试,在母语考试中竟“自信”到不必涉及,仿佛学生真的都听得懂、说得好汉语一样。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方面的评价还存在功能性缺失。

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培育美感”应当是第一位的。无论古典美还是现代美,东方美还是西方美都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但是从传承的角度上讲,我们又要对这些内容做一些区分。美是一种形式,是一种感受,“审美鉴赏”则是一种对美感和形式的语言表达。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感受不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是我们找不到符合这种审美鉴赏的表达,只能感叹一句“好美!”其实,我们今日仍然在品咂那些优美的古诗文就是为了去传承和获得那些古老的审美鉴赏表达。而审美创造,则是在“培育美感”之后才可能的。如果说培育美感的方式是接受已有的审美表达的话,那么审美创造的实现就一定是创作新的审美表达。

通常我们的考试在评价审美鉴赏时所立足本国古典文化,其中尤其以中国古诗词鉴赏为主。但其评价层面多是考察学生是否传承和获得了那些古老的审美表达。至于审美创造的考察则多见于部分优秀作文中的一些随机表达。

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增长智识”反映在思维方法与思维素材两个方面。首先是思维方法层面的,我们目前的考试多侧重分析思维的考察,讲究一个分析推导的过程。对于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大类思维方式的考察并不直接进行,而是同样由分析推导来包含(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设定评判标准时不至于太复杂)。事实上,这样的考试评价对于思维方法的培养是有很多弊端的,属于放任自流式的思维培养。因为分析思维并不直接锻炼思维方式,只能从思维结果的形式上规定语言表达,限定思维流程。

其次是思维素材的积累层面,很多时候,我们的考试评价都是结果导向的,所以使用什么工具去完成任务并不受到重视。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的使用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思维材料的积累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其中记忆方法就是思维素材积累识记方面的重要工具。我们的考试评价几乎从没有从“利其器”的角度考察,而多用“善其事”的标准下定论。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实用”的便利,但却不是“计深远”的考量。

因之,我们目前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方面的评价功能存在很多不足。

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很多人的理解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但是本文对此存疑,本文认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仅要传承,而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传承。

要想真正传承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我们首先就要从理解的层面入手。或者说,能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考验我们能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首要标准。也只有我们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去传承,否则算不得传承。我们目前对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考试评价可以说既缺少其外在形式又缺少其内在涵义,更缺少一锤定音的导向和判定。“仁、义、礼、智、信、孝、廉、耻”可以算的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了,但我们对其的定义和导向却力道很弱,不仅谈不上一锤定音,就连微弱的声音也仿佛渐去渐远。

——聊以所录,欢迎探讨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议论随笔: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功能缺失》,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议论随笔: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的结构困境

议论随笔: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的结构困境

...械化、书面化和选拔性导向导致的教学评价结构困境。“功能缺失”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工具的缺失导致工具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无法发挥作用,即工具功能缺失;学习内容不全面导致需要依靠所缺失的学习内容来培养特...

2015-10-31 #经典句子

中学语文教读课“教一篇 知一类”教学策略探析

中学语文教读课“教一篇 知一类”教学策略探析

...例如,教师在教授《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时,要凸显出议论文主线,引导学生找到课文的中心论点、论据,找到梁启超先生的论证方式。梁启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中心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016-05-08 #经典句子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与参考答案(一)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与参考答案(一)

...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不同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B. 结合自身优势的教学风格,教师需要重组或创造新的学习任务群C. 注重学习任务群的渗透融合,衔接延伸的特点,避免内容发热遗漏和缺失D. 关注共同学习任务群在...

2009-08-23 #经典句子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考试大纲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考试大纲

...,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自觉进行教学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学。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1.了解国内外文学发展概况,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运用文学理论引...

2019-11-22 #经典句子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之汉字教学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之汉字教学

汉字,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接触了,泱泱大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汉字一直沿用至今,足见它的非凡魅力。学习汉字,是每一个学生都面临的问题。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能读懂其它汉语书本。所以语文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是...

2023-12-05 #经典句子

探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对策

探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对策

中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渠道,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还不够活跃,也不能使语文教育教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创造性课题拓展学生语文知识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创新...

2023-06-07 #经典句子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创新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创新教学方法

思维是一个人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基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下初中教学的重点。初中语文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更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终身学...

2012-12-25 #经典句子

指导促提升 教研助成长——化民中学开展语文教学教研提升活动

指导促提升 教研助成长——化民中学开展语文教学教研提升活动

10月22日上午,为促进学校发展,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化民中学特邀《鄱阳湖文学》主编、鄱阳湖文学理论体系倡导者明然先生与都昌县教研室资深教研员张春生副主任,从文学艺术和教学方法两方面指导语文教学。校长和...

2012-08-30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