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6句古语箴言:防之于未萌 治之于未乱

时间:2010-01-10

此句出自范晔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是丁鸿写给汉和帝奏疏中的话,意思是说:在萌芽阶段抑制不良之事很容易,等到酿成大祸时再来挽救就困难了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3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01~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此句出自范晔《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是丁鸿写给汉和帝奏疏中的话,意思是说:在萌芽阶段抑制不良之事很容易,等到酿成大祸时再来挽救就困难了。

丁鸿是东汉名儒,其才学品行先后得到汉明帝、章帝、和帝的赏识。汉和帝时升任太常、司徒。和帝虽继承皇位,但窦太后把持朝政大权,其兄窦宪官居大将军位,跋扈恣肆,欲谋叛逆。永元四年(公元92年),天上发生日食。丁鸿就以此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国家造成了危害,导致出现日食的不祥征兆,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状况。汉和帝听从丁鸿建议,撤窦宪官职并赐死,避免了一场大祸。

这篇奏疏中有一段名言:“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防微杜渐”这一成语即来源于此。

中医治病十分注重疾病的预防,《黄帝内经》就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治未病”的重要意义。《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提出“治未病”的诊断方法。《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提出“治未病”的针刺方法。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则将医生分为上中下三等,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最高明的医生是治疗尚未发病之时的“未病”,次等医生是治疗即将发病之时的“欲病”,最末等的医生是治疗已经发病之时的“已病”。《鶡冠子》记载了扁鹊三兄弟的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回答:“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问其原因,扁鹊说:“长兄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中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之时;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

中医说的“未病”不是没有病,而是指身体已受邪但还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的阶段,高明的医生能发现这些细微的症状,然后采用防治手段阻断其发展。在疾病的三个阶段中,“治未病”成本最低,也最容易;“治欲病”次之;“治已病”成本最高,也最困难。

此句话告诫我们,事情要在刚刚露出错误苗头的“未病”之时防微杜渐,阻断其发展;其次要在快要犯错误的“欲病”之时采取措施,立即止步;最后在已经严重的“已病”阶段,要找准“病症”,采取有力措施,对症下药。

~02~

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

此句典出北宋范仲淹的《奏上时务书》,其原文为:“经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又曰: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圣人当福而知祸,在治而防乱。”

范仲淹在上书中,以经典格言,劝诫当时的皇帝明鉴福祸倚伏的关系,认为在事情未萌芽时就加以防范,在天下未动乱时候就加以治理,才能事半功倍,天下安康。

“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这是先贤的共识。老子《道德经》阐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提倡目光如炬、洞明深察、见微知著,在事情还没有突出或明显的时候就积极主动去做,这是一种极高的智慧。老子分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其未兆、未萌、未发的极其微小的状态,容易谋划也容易散失,因此,善于发现这个“微”就是一种能力,就是一种境界。如果这个“微”是善的、好的、积极的,就把握不失,择善固执,从而引导壮大;如果这个“微”是恶的、坏的、消极的,就断然禁绝,勿使生长,防患于未然。

据《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当年在洛邑后稷之庙堂看到的“金人铭”中,就有“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之类的警句,小火苗不及时扑灭就能燃成熊熊大火,小水流不及时堵住就可成为滔滔江河。

以上所有这些都提醒人们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有明察秋毫的敏锐,有未雨绸缪的措施,防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03~

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

此句出自宋代吕本中《官箴》一书。原典为:“处事者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不以集事为急,而以方便为上。”其意是,善于处理事情的人,不会把聪明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尽心尽力放在第一位。不会把事成有功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有利于百姓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惰,事无由立,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心立”既是“事立”的必要条件,也是“事立”的充分条件,投机取巧,玩弄心术,机关算尽,往往是既害人祸国,又害己损友。小成靠智,大成在德。要想大成功,必要大德性。大德性如何来,正心是第一,只有正心尽力,才能有所成。

~0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此句语出《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这篇先秦短文中,孟子开篇引用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6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起家的例子,以其大气磅礴的逻辑论证和排比论证,深刻阐发了外部环境与个人成败、国家兴亡之间的密切关系。

忧患意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品质,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

《周易》记载,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其中蕴含丰富的辩证思想,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强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诗经》中也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说,这种未临而如临,未履而如履的状态,形象地展现了“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的忧患精神。

《左传·襄公十一年》亦有记载,魏绛引用《尚书》中的话规劝悼公:“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暗合千古兴亡之道,历史已经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经验和教训。忧患意识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家庭和个人都至关重要,只有树立忧患意识,国家方能长治久安,文化才能源远流长,家庭才能和睦长久,个人才能持续进步。

~05~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此句出自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中的《主术训》。大意是说聚合天地万物的力量,则无往不胜,无事不成。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以“积力”和“众智”号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思想影响深远。

“积力”和“众智”强调的是集体的力量和群众的智慧,做事顺应客观规律,尊重事物特性,发挥其优势,汇聚各方力量,则事业可得成功。

唐代贞观初年,李世民敕令编辑《群书治要》,要求“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专门选录了《主术训》“积力之所举”这一句作为治国箴言。一个人的智勇往往有限,而积聚众人的力量却可以将有限扩大为无限。《主术训》说:“任人之才,难以至治”“乘众人之智,则天下之不足有也”。

古人凭借历史经验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扬雄在《法言》中分析了汉王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的原因:“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用来批驳项羽“天之亡我”的抱怨。刘邦的胜利在于善于采纳众人的建议,众人的建议凝聚了群体的力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是取胜的关键。司马迁特意将汉初重臣刘敬、叔孙通等人的传记合写,感慨地说:“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资治通鉴》也专门记载吐谷浑阿柴令诸子折箭的故事,教诲世人:“孤则易折,众则难摧。”

~06~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

此句出自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在文章开头,作者冯梦龙以春秋时期的管仲和鲍叔牙作比,称他们为古今“交情至厚”的典范,并对“相知”进行了如上阐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施惠于人、德义相交的,叫做知己;肝胆相照、心心相印的,叫做知心;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的,叫做知音。知己、知心、知音,名称虽然不同,总之说的都是朋友相知。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知音故事褒扬的正是朋友间的信义和友情。当俞伯牙弹琴其意在高山流水时,只有钟子期“道着了伯牙的心事”,故而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因知音难觅而断弦摔琴,终身不再鼓琴。“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这样的友谊来自彼此心灵深处的理解与默契,建立在互相了解和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人生交得一个真正的知心朋友,足矣。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6句古语箴言:防之于未萌 治之于未乱》,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蒲柳之姿 望秋而落;松柏之质 经霜弥茂”……这些名言 写作文太好用了!

“蒲柳之姿 望秋而落;松柏之质 经霜弥茂”……这些名言 写作文太好用了!

...夫、练出“大心脏”,进而收获真正的成长与进步!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适用于“未雨绸缪”“提前行动”等主题。比如,写“未雨绸缪”时,可以这么用:“临时抱佛脚”“临渴而掘井”,固然有救急功效,...

2017-05-29 #经典句子

道教名句经典语录

道教名句经典语录

...用,用之不可见。21、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2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23、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24、能夺天地之真气,可以长生。25、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26、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27、天地之道,...

2010-04-07 #经典句子

道家经典名句

道家经典名句

...。73、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74、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75、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76、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77、夫言非吹也,...

2020-02-08 #经典句子

老祖宗大智慧:牢记这三句话 人生少走弯路 前途更顺畅

老祖宗大智慧:牢记这三句话 人生少走弯路 前途更顺畅

...。本期内容,悦读国学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几句至理箴言。老祖宗大智慧:牢记这三句话,人生少走弯路,前途更顺畅一、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处世悬镜》不要对别人一再恩...

2023-06-06 #经典句子

《道德经》10个经典名句 道尽人生真谛!

《道德经》10个经典名句 道尽人生真谛!

...下再大的事,也都是由每一个细枝末节所组成的。九、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简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才能防患于未然。整治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2023-09-30 #经典句子

必有余庆的前面—句是什么

必有余庆的前面—句是什么

...的有: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第六十四章》履霜,坚冰至。--《易经·坤卦初六爻爻辞》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2008-06-07 #经典句子

《淮南子》经典名句的考点运用

《淮南子》经典名句的考点运用

...能在细微的变化中准确预知大趋势、大变化,就能有“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未雨绸缪,“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的真知远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从容不迫。锤炼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

2023-08-05 #经典句子

《道德经》中的10句经典哲理 道尽无穷人生智慧

《道德经》中的10句经典哲理 道尽无穷人生智慧

...会有任何功绩;自恃有能耐自高自大的人不能当领导。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语出春秋·李耳《老子·第六十四章》。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应该有所预防,在祸乱还没有产生之前,就应早做准备。这句话告诫人们需未...

2023-11-09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