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象山的一张文化:名片心雕为上 手雕为下——张德和的艺术感悟

时间:2009-11-02

这一连串的介绍便是今天的重磅人物张德和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60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高级工艺美术师、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中国竹工艺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中国竹工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根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竹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工匠、首批宁波市十大文化名家。

这一连串的介绍便是今天的重磅人物——张德和。

在位于宁波象山“德和根艺美术馆”,记者拜访了这位象山竹根雕的开拓者和领头羊、省级非遗——象山竹根雕代表性传承人。

馆舍坐落于县城东谷湖畔,由中国两院院士、建筑界泰斗、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偕高足宋晔皓博士担纲总体设计,占地五亩一分,建筑面积四千五百平方米。

整体采用江南四合院结构,吸收传统建筑元素,结合现代审美理念和展览实用功能。四周回通,高低错落。马头墙、石库门,黑瓦盖顶、青石铺地。院中枯木缠老藤,石上清泉泻玉珠,红鲤绿波,青苔紫烟。

在根雕展览馆荣誉室内有这样一段文字:“人生短暂而道路曲折漫长,途中有鲜花、掌声,也有荆棘、泪水;鲜花在荆棘中,掌声在泪水后。若想拥有鲜花的美丽和掌声的荣耀,就得接受荆棘的伤痛和泪水的酸涩,而对于真正的行者,眼前惟有一条未走的路,身后只是一串曾经的脚印。 路漫漫兮修远,行匆匆而无疆……行者”

读罢,笔者不禁肃然起敬。

艺术造诣深厚 成就瞩目

1978年起从事竹根雕艺术的开发、创新与研究,于83年成功研究出仿古竹根雕,开创了竹根雕产品大批量出口的先河,由此带动了整个象山竹根雕艺术和产业的发展。

继而,又先后发明了“局部巧雕”、“连体雕”、“乱刀雕”、“组合雕”、“朦胧雕”、“内外结构巧雕”等多种技法并全面推广,使濒临失传的中国竹根雕艺术重放光彩,被学术界誉为“当代中国竹根雕的奠基人和领军人”;同时,在树根雕领域也多有建树。

其作品注重天趣与人工的有机结合,突出神韵、意境和思想文化内涵,构思新奇巧妙、造型生动自然,格调高雅独特,品味纯正隽永,深得王朝闻、吴良镛、潘公凯、田青、刘梦溪等大家、学者的赞赏和国内外藏家的青睐,先后在国际、国内大展中获金奖60余次。

其中,2007年竹根雕《茅屋·秋风》获第八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有《超然》、《清水芙蓉》等多件作品获百花奖,数百件作品被国内外行家、博物馆收藏,其中《清水芙蓉》、《闲趣》、《语必惊人》等多件作品分别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木雕艺术馆、国际竹藤组织等单位收藏。

曾多次被国家文化部及相关部门选派,岀国作文化交流和根雕现场展演,受到法国国家电视台、西班牙电视台、欧洲时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被称为“化腐朽为神奇的人”。

同时,他还潜心于根艺理论研究,提出“雕而不雕、不雕而雕”说、“心雕”说、“雕根似译文说”等专业理论,为同道和学术界所推重。已有十余篇论文和上百首诗词在国际、国内刊物中发表或获奖,20余万字的学术专著《雕根问道——德和谈艺录》即将付梓。

爱好文学、诗词、楹联

“一个人一生中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很不容易了,我虽几十年来一直在努力,但还没有做好。“谦逊地说道。

根雕其实和诗词的性质一样,诗词是语言艺术,根雕是造型艺术。诗词以简洁的语言,体现深刻的思想;根雕也是以简约的刀法,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两者都是从想象开始,因而“无中生有”。所以,两者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张德和深谙诗词对根雕创作有用,所以学了十几年,并撰写了300多首诗歌。自接触诗词、楹联后,不但想象力和立意明显提高,而且对作品的命名也有很大的帮助,否则就不会有《茅屋·秋风》、《出没风涛》、《清水芙蓉》这样的题目了。总之,认定毕生主攻目标,不断吸收相关知识,使之为一个中心服务。

如其作品《出没风涛》,与常见的“渔翁得利”、“满载而归”的立意完全不同,此作有感于范仲淹《江上渔者》中渔翁捕鱼之艰险,联想到艺人生涯之不易。有感而发、随形而为。

君不见,白发苍苍的渔者,在夕阳下驾一叶扁舟,全神贯注地奋力拼搏在风浪中,去打捞明天的希望,那空空的渔篓则警寓艺无止境。作品由上下两个连体竹根巧构而成,作者巧妙地借用根、须、空、节、疤等一切自然因素,内涵丰富、独特隽永,这显然与学习诗词有着直接的关系。

除了搞创作,张德和现在会抽出一部分时间,写点东西。“自己有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感悟,将它慢慢梳理、归纳,逐渐形成系统的理论记录下来。我想这个重要性不比根雕创作低,意义会更大。比如说若干年以后,即使作品全部毁掉了,但是文章(这本书)肯定会留在世上,而且会得到广泛的传播。尽管自己书读得不多,写起来很吃力,但也乐在其中。因为这既是个反刍、总结的过程,也是个考证和学习的机会。”

保留匠心 脱离匠气

艺术不是技术,艺术最关键的是文化修养和审美素养。若没有诗情画意,一味卖弄手工活,往往匠气太浓,品位不高;而匠心是好的,所以,应该保留匠心、脱离匠气;工匠精神,是要提倡的,就怕“匠”。

“我们在几十年里极力地脱离匠气,工匠精神不光是在艺术里,也应该贯彻到科学及其它领域。它是认真、专注、负责的代名词。‘工匠精神’,不仅仅是精神,更重要的是保留在‘匠’的身份上,要有敬业之心,肃穆之心。匠心,就是巧妙的构思设计,也称‘匠心独运’。现在各地各级都在评‘工匠’,这个叫法值得商榷。因为从习惯和理论上来讲,每一个手工艺人从学艺第一天起都是工匠,就像教师、医生、律师,是职业的类型。除非分级别,如能匠、巧匠、大匠、巨匠。否则,没评上‘工匠’的艺人怎么称呼,难道他们不是工匠吗?”

一生悬命

“目前,真正体现工匠精神的,首推日本人。虽然说很多东西是从中国学去的,但是他们的坚定与执着实在让人敬佩。”张德和与记者一样有过一次去日本的经历,“有位日本人讲过,他们对待自己的职业与人生,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当他还在思忖着这个词语的时候,笔者脱口而出:“一生悬命”。

“对了!几乎是一生贡献于此,一生悬命。”他还表示,如从竹编的创作上来说,中国和日本还是有距离的。日本艺术家的作品非常震撼、简约大气,粗中见细,而我们大多是为细而细。换言之,艺术不讲精细度,而是讲境界。

“如果说他爸爸是做竹雕的话,那么他肯定是自然而然的传承人,甚至会代代相传,因为日本把手工艺称为国宝,视为文化的命脉,把国宝捧在手里,地位高、工资高、每年国家有很高的补贴,所以,民间艺人以自己是手艺人而自豪。有这样优厚的待遇,你叫他不做都难,何愁手艺失传?而中国的手艺人可以算是‘弱势群体’,收入少、地位低,除少数人致富外,不少人还在为生活担忧。虽然政府越来越重视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但全民意识形态的转变,可能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依然任重道远!”

翻译尊重原著 根雕尊重自然

40年来,张德和不断地去创作、去感悟,“雕而不雕、不雕而雕”这句话可以说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作为根雕的审美特征、创作原则。

巧妙地利用材料,利用竹根或树根本身的肌理和形状,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自然元素和人的审美思想结合起来,一种艺术性和意境的便油然而生。其次,顺势而为,不做作,即利用、借形的方法,使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这是他认为真正的根雕艺术品必须具备的品格和要素。

其实,反复地构思、推敲、揣摩就是“心雕”。心雕为上,手雕为下;心雕是形而上的、手雕是形而下。

另外,张德和认为,根雕的创作方法和性质很像“翻译”。自己写本书,可以主题先行、内容自定、随心所欲,而翻译已经有本原著,树根是自然的“原著”,原本的肌理、形状都有了,艺术家本人能读懂,但是常人不懂,就必须要将它翻译出来,才能体现出它的审美本质和艺术价值,否则根还是根。这就是根雕的性质很像翻译的原因。

翻译一定要尊重原著,根雕一定要尊重自然,不能把原本的自然去除、重雕,因为雕得多了,就变成木雕和竹雕,反而离根雕的本质越远,这叫“吃力不讨好”。

所以,“原著”不能被擅自改变,只能换另外一种文字表现形式,但意思不能变。根雕也一样,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通过适当巧妙地加工,使之成为独特的艺术品。这叫“讨好而不吃力”这个比喻妙哉妙哉!

美术馆是解读艺术家的心灵译码

美术馆内设溯源、读根、竹韵、木魂、诗廊、根趣、屐痕、文津、鉴古等展示区,分别展示张德和精心创作的数百件竹根和树根雕作品以及部分诗文和历年收藏的民间古旧手工艺品,古、今并重,文、艺兼容。

自开馆以来,观者不绝,好评如潮,被誉为“象山的一张文化名片”。

在竹根雕展区,展示竹根的原材料形态、竹根雕的制作工具、工艺流程,以及按时间顺序陈列展示张德和历年来不同风格的作品,且配有作品完成时间、获奖情况与说明、点评。简述作者献身竹根雕事业的因缘,以及对象征高尚品格的竹子的喜爱之情。

仔细看一遍下来,得知那些精美的作品,原本都是被废弃在山上的材料。这些竹、树根并不是每个都可以派上很好的用场,需要根据根的自然造型,往往一个造型好的原材料比造型普通的原材料价格要高上数倍乃至近百倍。而制作竹根雕的工具,大大小小,共需50-100支不等。

在树根雕展区,展示张德和的树根雕作品,材料与大小各异,以妙用自然造型为其特征,根据外形特点,巧加雕琢,诠释着张德和“雕而不雕,不雕而雕”的创作理念。大者有数米高,小者仅拳头大小,各有味道,在斧凿间体现中国文化含蓄、朦胧、神秘的独特韵味。

在根趣展示区,有这样一段前言——《根叙》:“我是大地之子,贫瘠造就我本质,苦难磨砺我意志,风雨锤炼我性格,岁月雕琢我模样。我粗朴,然懂得自尊自爱;我平庸,却从不自暴自弃。我的形象在雾中,用灵魂的眼睛去发现;我的语言在梦里,由思想的耳朵去倾听,我的生命在腕底,用情感的雕刀去创造。我的理想在天际,凭智慧的翅膀去追逐。与您相遇是我的荣幸,与您相知是我的造化,得您点拨、斧斫更是我的希望和期待。”

艺术家强烈而富有诗意的情怀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予生于大山,少小家贫,辍学从艺,与根结缘。虽艺途坎坷而矢志不渝,屡经高师斧斫,终致朽木未弃。既谋根业,自有根情,爰不揣浅拙,开山建馆,集根艺创作、研究、展览、培训暨文化交流、非遗传承、休闲旅游诸功能于一体,内外兼容,古今并重,为文化建设薄尽砖瓦之力……登楼则碧水青山如画,东潜青龙,西伏白象,南踞金狮,北跃银鲫。满目云蒸霞蔚,四季鸟语花香。巍巍哉,三百尺文峰,悠悠乎,六千年遗址。尘嚣隔湖远,清风拂面来,逸兴与闲云并游,澄怀似秋水可鉴。入室则奇根异木相迎,雕而不雕,不雕而雕,似是而非,虽非亦是。无言语亦可对话,无血肉却有生命,似马似驴凭见仁见智,曰神曰鬼任论短论长……”

此文刻于照壁,德和根艺美术馆馆名背面,为张德和所写,说明为何建馆、由谁而建、建馆的过程以及艺术馆的功用与展品的特点。心路历程仿佛跃然纸上,其诗文功底亦可见一斑。

(文/厉亦平)

【大师简介】

张德和,1955年出生宁波象山。高级工艺美术师、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中国竹工艺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中国竹工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根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竹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首届浙江工匠、首批宁波市十大文化名家。象山竹根雕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省级非遗——象山竹根雕代表性传承人。

1978年起从事竹根雕艺术的开发、创新与研究,成功研制出“仿古竹根雕法”,并先后发明“局部巧雕”、“连体雕”、“乱刀雕”、“组合雕”、“朦胧雕”、“内外结构巧雕”等多种技法并全面推广,被学术界誉为“当代中国竹根雕的奠基人和领军人”。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象山的一张文化:名片心雕为上 手雕为下——张德和的艺术感悟》,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草原歌曲传唱不衰 新时代经典不断 确实成为草原文化的一张名片

草原歌曲传唱不衰 新时代经典不断 确实成为草原文化的一张名片

...极创作,提升了草原的知名度,也确实成为了草原的一张名片。

2007-12-20 #经典句子

创新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北京经开区全力打造四张文化新名片

创新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北京经开区全力打造四张文化新名片

近年来,北京经开区拥有了四张崭新的文化名片。“亦庄学院”“科技馆之城”“大都东南科技艺术节”是北京经开区在全国首创的以“科技与艺术交汇赋能、创新与文化共融互促”为主题的三大科技文化艺术品牌,通过丰富多...

2017-06-25 #经典句子

大略设计公司为深北莫大学打造了一张流动的文化名片

大略设计公司为深北莫大学打造了一张流动的文化名片

...化符号的卡通形象,为深北莫大学打造了一张流动的文化名片。

2016-08-02 #经典句子

商洛棣花文化院院长贾栽凹先生对丹凤书画家张佩英女士的贺信

商洛棣花文化院院长贾栽凹先生对丹凤书画家张佩英女士的贺信

...骄傲,为宣传商洛、丹凤,点亮“秦岭最美是商洛”这张名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希望张佩英同志在今后的书法创作道路上,再接再厉不负韶华,创作出更好的优秀作品回报社会。商洛棣花古镇乡土文化研究院 贾栽凹 2020,1...

2024-01-13 #经典句子

旗袍“守艺人”张慧霞:让岭南派旗袍成为广州的新文化名片

旗袍“守艺人”张慧霞:让岭南派旗袍成为广州的新文化名片

...旗袍走向世界,也让岭南派旗袍成为广州的一张新的文化名片。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实习生 王雅欣、石思思当年怀揣1000元闯广州张慧霞来自山西,是地道的北方人,由于小时候家里人经常帮人做衣服,她从小就...

2014-12-29 #经典句子

松坡讲文坛首次开讲:与张千山话家国说团圆 感悟孝道文化

松坡讲文坛首次开讲:与张千山话家国说团圆 感悟孝道文化

...进一步加深了对家国一体、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的理解和感悟。接下来,讲坛将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知名人士、行业精英,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主题讲座,内容涉及传统文化传播、工作经验分享、读书心得、文史研究等,紧扣邵阳...

2023-12-03 #经典句子

静正守恒 厚积薄发——著名书法家张仲亭走进文化视界

静正守恒 厚积薄发——著名书法家张仲亭走进文化视界

...朗气清,惠风和畅,老友相聚,分外开心,共同漫步中华艺术空间,闲聊书画趣事。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董事长梁洪文满怀喜悦,早已备好香茗,热情接待了来访贵宾。两人相见,似有道不完的话语,梁洪文董事长称赞张主...

2011-10-02 #经典句子

书法|用毛笔书写古诗 用翰墨传承文化 书法家张首文作品欣赏

书法|用毛笔书写古诗 用翰墨传承文化 书法家张首文作品欣赏

...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是王羲之《兰亭集序》更多作品欣赏艺术家介绍张首文,笔名巍青,字梦山,弓致,文济,陇右城纪(天水市秦州区)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行者。汉语言文学毕业。以弘扬中国儒学为己任,文化公益志愿...

2022-12-10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