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新荷文丛”研讨会 青年作家骆烨魏丽敏张小末尤佑写了什么

时间:2009-07-27

新荷文丛是浙江青年作家创作实力的展示平台,每年面向全省青年作家征集文稿,以出书、研讨会形式对青年作家进行推介扶持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638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瑾华

近日,由浙江文学院主办的“2019新荷文丛”研讨会在杭州召开,国内知名青年评论家与青年作家进行了面对面的研讨交流。

“新荷文丛”是浙江青年作家创作实力的展示平台,每年面向全省青年作家征集文稿,以出书、研讨会形式对青年作家进行推介扶持。

刚刚过去的2019年,“新荷文丛”共出版了骆烨、魏丽敏、张小末、尤佑4位青年作家的作品。

【诗人张小末的生活修辞学:一个人为什么要写诗】

霍俊明(评论家、《诗刊》主编助理)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专门谈到过一个写作者的生活是两重的,日常里是一个形象,到了文本世界则另外一个形象,两者之间会有一定的重合度,更多时候会有差别,因为后者精神形象和自我经过了修辞和重新想象。张小末这本诗集的名字《生活的修辞学》也非常具有挑战性,直接把诗歌和生活放在一起来谈论,难度很大。因为我们知道,生活和写作的关系非常复杂,生活也是多层面的,而诗人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视野来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和写作生活就至关重要了。不管是诗圣杜甫,还是德里克沃尔科特、菲利浦拉金和希尼,他们都是写生活的大师,但是又把生活提升到了时代、历史乃至人类的高度。

在读张小末《生活的修辞学》这本诗集的时候,尤其是读到第三辑“奔赴”的时候我用的阅读时间最短,感受也是有很大不同,那么感受为什么不同呢?

一是跟我个人的诗歌趣味有关系,再一个是跟张小末诗歌的重力和均衡度不一致有关。相对来说,我个人觉得第三辑中的部分诗歌比较弱,并没有提供给我比较多的停留的时间,这一辑基本上是以一种流寓或者过客的状态描写了一些风物、景观包括公共空间,但这样的诗歌在当下是非常普遍的,甚至在一个诗歌采风盛行的整体情势下很多人的诗歌并没有让我感受到一个生命体的独特之处以及诗歌的不同所在。诗人在历史风物景观里面进行即时性观感的时候,有时候会流于表面化。

接下来我再说说这本诗集的前两辑,第一辑是“潘多拉”,第二辑是“生活的修辞学”。这两辑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的,这两部分我读的时候阅读时间是比较长的,尤其第一辑的阅读停滞时间更长,这些诗真正体现出一个诗人精神和生活之间的修辞关系。这里面有很多诗句是诗人自生出来的,这也回应了一个人为什么要写诗的问题。比如里面有一些诗句反映了诗人内在的冲突和矛盾,生活呈现为多个侧面,比如同时出现了积雪和灰烬。这样的诗歌回到了诗人精神分析的层面,或者从心理图式和精神剖析的角度来看,诗歌对于女性诗人来说,它所承担的是对另外一个我的重新认知和精神修补的功能,精神自我和日常生活之间产生的并不是平衡的关系,而正是因为不平衡从而发生了失重,发生了诘问,发生了冲突,这时候诗歌也就产生了。所以这真正印证了一句话:自我和自我争辩产生的是诗歌,自我和他者争辩产生的是哲学。

所以该诗集的第一辑和第二辑尤其印证了一个诗人的生活修辞学,它是以一种矛盾话语的方式出现的,表层的现场和内在的精神漩涡之间实时处于一种校正的关系当中,诗歌也确实承担了隐秘内部的呈现功能。作为一种自我说服、自我实现、自我辨析、自我剖视、自我撕裂、自我弥补,精神剖析的功能在这本诗集里面表现得非常充分。诗人的抒情主体位置非常突出,“抒情”这个词在今天的阅读和批评语境中好像变得有点古老了,我们一谈论当代诗歌就是什么先锋、实验、戏剧化、视觉化、叙事性,包括诗歌边界的扩展,包括诗歌功能多样化的转换,我们一说到诗歌抒情的时候觉得过时了,但是在张小末诗歌里面抒情还是有效的,抒情在这里可以加一个引号,因为现在诗歌的抒情方式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日常化的抒情、戏剧化的抒写以及日常化的叙事是融合在一起的,内外之间就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话关系,比如张小末的诗歌有一部分放到室外空间,当她把诗歌放到室外的时候就呈现出比较轻松的一种精神状态。当她把诗歌放在室内,比如厨房或者私人空间的时候就有一种纠结感,无疑这种纠结显示出一个人对于日常生活秩序的焦虑,这一焦虑或者矛盾就是精神化自我的表征。需要补充的是我们谈到抒情的时候应该有另外一个平衡,这就是诗人的理性和智性。

如果第一辑的内质是“慢”的话,第二辑显现的特质就是“快”,其中一部分诗是对时间的追挽,而时间的消逝是最快的,面对快速的生存体验和时间,这诗歌便承担了记忆的功能。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诗里面一直有成年和未成年两个形象交叠的情形,有诗人自我的原型,有童年记忆的追光。

这里面有特别重要的一句话:“一个怀抱浮木的人,河流越来越窄”。在湍急的河流之上,唯一能够维系的就是这块随时会碎掉或脱手的浮木,它只能是由记忆和诗歌来承担。在一个快速的流逝的现场,诗歌的追怀变得特别突出。

张小末在后记里面谈到原来在山上有一个二层的木楼,这个木楼代表了童年期的记忆,但突然这个木楼在一场大火当中化为了灰烬。我觉得生活的戏剧性可能到最后有些诗歌的想象力更丰富、更多彩。实际上生活在当代汉语诗歌里面一直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命题,直至于坚、韩东等人才把诗人拉回到生活现场,他们的意图是写出日常生活的史诗。在生活里写诗,这里面也有很多的问题,因为我们如果对生活的认知不全或者发生了偏差,这时候呈现出来的就会有很多的问题。

就现实和写作来说,当下中国诗歌和小说的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作家都在追赶着写作现实,好像不写现实就不是作家,但一写到现实的时候就漏洞百出,想象力贫乏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日常经验和写作经验都变得贫乏。所以我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和判断很重要,同时现实又是想象化和修辞化的现实,后者更重要。

总体来说,张小末作为一个年轻的写作者,能够写到这个程度且写得非常从容、安静已经很难得了。写诗是最难的,因为诗歌是最脆弱的,因为在阅读和评价的时候,我们总会想到那些经典的诗人和伟大的诗作。对于诗人来说,除了文本要求之外,还有一个对诗人人格和精神的要求。

【魏丽敏的亲情散文:阿金和二宝的那些事里,是巨大的情感力量】

郭艳(鲁迅文学院教学部主任 评论家)

魏丽敏的《阿金和二宝》是一部浓缩着作者巨大情感力量的亲情散文。在对乡土社会的苦难记忆中,摹写了不同时代一个个乡村个体的命运,尤其是女性的人生经历和命运。

这个集子的叙事时间总体上是跳跃性的,回望的视角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这些都让文本呈现出较为开阔的写作视域与表达的自由度,能够非常轻松地从一个人物到另一个人物,叙事方式转换和故事衔接上也较为自如。作者采用绵密细致的叙述方式,重温艰难生存中的人和事,乡村叙事在疼痛中进行。在乡野的大地上,那些充满着苦难、屈辱和卑微的生命默默地过着艰难的日子,在瘟疫和饥荒中,乡村伦理在严酷的生存面前呈现出了晦暗、阴鸷甚至于扭曲的样态,温暖和光亮在那个因死亡和饥饿而充斥着仇恨的乡土中是稀缺的。然而,即便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阿金不但活了下来,且以自己的倔强勇敢和一定程度的好运气(遇到了好心的继父),她最终活成了一大家人,成为了“金太”,成为一个充满岁月之光的老祖母。阿金坚韧而要强,是经历各种人生苦难的中国式乡村老太,某种程度上来说,阿金是类似于马贡多老祖母式的文学人物。

作者塑造了扎实的乡土生活情境和乡土人物,呈现了特定时代特定人物的独特命运和故事。乡土社会中艰难讨生活的各类小人物,小丫鬟、乞婆、地主婆、少爷、破落户……在作者笔下,江南小地主家族的变迁,农民衣食无着的苦难,生存艰难中的爱恨等等,所有的故事都纠缠在乡土男男女女琐屑的日常之中。在这里,女性沦为被买卖的奴隶,女孩刚刚出生就被剥夺生存权,男人们则在生存、欲望和女人之间挣扎。文本中对于地主婆神秘房间和阴森恐怖的坛坛罐罐的叙述,两个争强好斗的女人之间的明争暗斗……这些构成了魏丽敏文本非常独特的叙述方式:琐屑的日常的却带着一丝神秘感的乡土经验,在这些裸露的人物和场景中,时光则带着揪心的疼痛,在作者的心间划过深深的印痕。

对于青年作者来说,在以后的写作中,可能会有一些需要倾注更多心力的地方。首先是乡土叙事独特性与普遍性的区分。文本中叙述的经验,对于叙述者来说是独特的,但是放到整个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场域中,这种经验又带着很大的普遍性。在那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乡土中国的农民,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生活。如何处理这种独特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其实是乡土散文和亲情散文一直存在着的一个命题。

从文学写作的当下性来说,跳开自我的主体性,或者一定程度的疏离和远观,恰恰能够重新还原乡土和亲情叙事的复杂性和当下性。对于乡土经验写作来说,亲情积聚的情感宣泄式写作如何转化成为内敛沉静的文学叙述,对于人物时代情境的摹写如何在地域文化风俗的层面有更多的独特发现,在对于人物命运接地气的摹写中如何灌注更多的哲思。其次是陈述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区分。文本中大量使用陈述性语言,其长处在于行文的朴实自然,不会形成那种特别像散文的散文。然而,在多样态的乡土生活场景和经验的叙事中,散文语言依然需要追求高度的精炼和纯粹,描写性语言依然是散文写作非常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再次散文中意象的提炼、场景的坐落有致、人物命运呈现的详略取舍等等,这些文章之学基本的虚实关系仍然是散文写作文学性提升的关键。

对于青年作家来说,一般有着三个层面互为表里的成长过程。一是个人自我经验到家族叙事表达,再到整体性社会风俗精神神气质的摹写;二是个人情绪表现到他者经验呈现,再到对于文学意象和情境的多维度反思;三是寻求个人文化身份认同到地域文化国族经验叙事,再到代际和现代性自身的理解与反思。

【骆烨的杭州故事:他比同龄作家更显露出一种平静、豁达与通透】

傅逸尘(《解放军报》文艺评论版主编 评论家)

在骆烨的小说集《城市之光》里,我读到了很多东西,有乡村的生活、都市的经验,有城市新移民打拼奋斗的历程,也有小夫妻之间情感的磨砺,同时还有作家关于战争历史的想象、对乱世爱情的书写。面相当然非常丰富,但同时也有点模糊。从处理的题材宽度来看,骆烨的个人经历应当是很丰富的,也留存了很多关于童年的记忆,这是支撑他写作的很重要的资源。

虽然题材之间差异很大,但实际上都在表达一个大的主题——爱,书写一种温暖和温情。骆烨笔下的都市经验和青年形象可以说并不独特,无论奋斗的过程怎样艰辛,都构不成一种新鲜的经验,但是读后会令人心生感动,会有一种隐隐的疼痛感,我想最核心的叙事动力,还是源于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那种叫作爱的东西。

现在很多青年作家成长经历、受教育背景,包括工作以后人生的路径都是大抵相似的,写出来的作品也都是高度同质化的。如何能够在这样的文学语境当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性?正如小说集的书名——《城市之光》,骆烨给出的答案就是一以贯之的温暖、温情、光亮、守护,传递给读者的都是正向的精神能量。骆烨不厌其烦地在小说中张扬的就是这样一种人性的光芒。在《民国情书》和《战争与爱情》里,年轻的生命在战争中能够抛却生命,去选择认同所谓的爱情、纯粹的情感。到了后来的《追梦者》《奔跑的小孩》,人物承受的并非是生与死的考验,更多的是日常经验对于情感的磨损和消耗,而最终的结局依然印证的是情感的可贵。

《寻找父亲》的小说结构比较特别,是一个双重空间,一方面是叙述者在垃圾场拣垃圾,父亲丢掉了,他去寻找;另外一个空间是一个别墅区,年轻女孩被包养,她不堪忍受这样一种欺骗和背叛,她也在寻找,寻找自己的爱情和自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独立存在的方式和定位。高跟鞋的反复出现具有隐喻色彩,把这两个阶层、两个城市当中不同的场景和生存空间缝合到一起。最后其实还是想表达一个寓言,就是骆烨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甚至在《追梦者》里面,他忍不住要跳出来发表一段议论,其实我认为这段议论恰恰是不必要的,不要那么迫切或者刻意地通过评论性的宣示把它表达出来。

骆烨小说里面的人物,无论是写城市与乡村里的青年,还是写在战争中承受巨大痛苦的老人,最后都能够达到圆融和自洽,无论是通过自我解嘲还是自我理解的方式,这有赖于创作主体成熟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学观。他对于这个世界、对苦难、对疼痛的理解,跟很多同龄的作家不同,显露出一种平静、豁达与通透。在骆烨的作品里,看不到情绪化的宣泄,看不到那种火气,更多的是一种经受磨砺之后、与生活达成认同和妥协的、一种基于理解和同情的写作。

对于骆烨小说也包括剧本创作,我也提两点意见。作品里边连人物的名字都用到了杭州的地名,通篇表达的都是对这个城市的热爱。但是我作为一个非本地读者,我特别期盼看到的是这些故事到底发生在什么样的场景里,这个城市的气质和精神是如何的,这个城市生活日常的肌理是怎样的,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我觉得还不够坚实。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伦理、观念需要有一个更加深切、扎实的依托。

再有一点,有大量篇幅写到了战争历史,这更加需要扎实、细腻的动作和场景的描写,最忌讳有不可理喻的常识和细节上的瑕疵。即便是写剧本,在处理战争场景的时候也应该下更多的功夫。这样,作家才能够理解,当一个男人面对鬼子刺刀的时候,他除了有那种宁愿粉身碎骨的勇气之外是不是还有恐惧?当一个老人站在古桥边回望残酷历史的时候,除了那种忧怨,除了对当下和平生活的向往,他也渴望亲情的表达。不堪的往事对人物的心灵空间造成了怎样的戕害和扭曲?这些具体而微的东西,我希望在骆烨的文本中看到回应。

【尤佑的文学评论:你能看到文学评论被专业化以前的样子】

王晴飞(《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 评论家)

尤佑的《汉语容器》有一个整体的感觉,这个集子保持了文学评论被专业化以前的样子。我们现在的评论有比较明显的论文腔调,往往不是以自身的感觉来理解作品的,在尤佑的评论里面,我们能看到有一个“我”存在,有个人的感受。

目前的评论文章常有一些令人不太满意的倾向。一般专业化的写作往往容易偏和窄,普及性的写作容易浅。写评论的困难在于它是一件捕风捉影的事情,它所要抓住的不是一个很实的东西,比如知识性或者思想性,而是试图抓住审美层面的需要反复体察的很虚的东西。就如同这本书的名字叫“汉语容器”,语言是在不断流动的,文学作品里面美的东西也在不断流动,是“虚”的,容器其实也在不停变化,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容器把它装起来。阅读作品要尽量放空自己,把前见、成见都排除,完全进入到作品里面去涵泳体味。虚的东西其实比实的东西更重要,因为知识只要学习就可以获得,但是关于美的趣味和感觉则不仅如此。我们只有在完全感受到了作品之后,再把自己的前见、把“我”再拿回来,才能够真正和作品相遇或者是交流,能够把握住作家或作品真正独特的地方,就好象看不同的人能够看到不同的面目。

接下来是几点建议。

一是陈言务去。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像成语、俗语或者套话要少用。比如接地气、正能量、群星璀璨这些词要慎用。这倒不是说别人用过的话就不能用,而是我们在使用这些俗语、成语的时候,一定有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唤醒那些蒙尘沉睡的语言。语言一旦被写下来,它的含义就会被固定,限制我们的思想和想象力。当不加思索地使用一些固定短语的时候,我们其实被语言所固化的东西裹挟了。是语言在使用我们,而不是我们在使用语言。

二是评论写作的分寸问题。写文章分寸是非常重要的。分寸既包括我们对作家、作品的整体判断,也包括我们对整个文学状况和世界的了解。我们只有对整体有大致的把握,才能把每一个个体放在合适的位置。从一篇文章来说,就是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我们怎么样把它放在合适的地方。字和词没有绝对的好和坏,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所以我们面对每一个字和词的时候都不能偷懒,一偷懒很容易就滑过去了,失去了自己真正的思考,就像台静农说的,宁拙勿巧,宁涩勿滑。

三是评论写作的预设读者问题。我感觉这本集子里很多文章更多地带有普及性,当然这可能跟发表的刊物也有关系。我想以后可以尽量多写一些给同行看的文章,这可能会更多地刺激写作者去思考一些更深入的问题。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新荷文丛”研讨会 青年作家骆烨魏丽敏张小末尤佑写了什么》,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全国青创会在京举行 文学浙军青年方阵发出浙江声音

全国青创会在京举行 文学浙军青年方阵发出浙江声音

...诗刊社、省作协、宁波文联、宁波作协等部门单位组织的研讨会;多次参加文化部、中国作协、诗刊社、鲁迅文学院组织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两岸青年诗人座谈会、中缅作家交流、中罗作家交流等活动,数次作代表发言。吕群...

2018-08-08 #经典句子

【阅读阅美】  文丛赏菊

【阅读阅美】 文丛赏菊

贯彻落实党代会、两会精神 扬帆破浪 砥砺前行文丛赏菊书香润你我,阅读共成长。孟村融媒体中心文化阅读类栏目《阅读阅美》与您共同感受文字与阅读之美!秋风渐起,天气微凉,又到了一年中收获的季节——秋季。中国人...

2023-12-27 #经典句子

故宫秘境文丛:让历史被看到

故宫秘境文丛:让历史被看到

...博物院影视所所长、知名作家祝勇写下了这套《故宫秘境文丛》,他如是说:“故宫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不只在于它坐拥180万件文物,还在于这里云集了不同时代的名流精英,让我们底气十足。太多的历史名人,在不同阶段,左...

2018-10-26 #经典句子

沈从文——从湘西走向世界

沈从文——从湘西走向世界

...还在哈佛大学主持举办了“沈从文与现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英语学界第一次举办关于沈从文写作历程与生命经验的学术会议,几位海外沈从文研究权威悉数出席,沈从文的两个儿子沈龙朱和沈虎雏也到场回忆了父亲的...

2013-09-29 #经典句子

春花 悄然开放在新时代青海文学的枝头

春花 悄然开放在新时代青海文学的枝头

...歌交流活动。六、营造氛围,为老中青三代诗人召开作品研讨会: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等先后为我省诗人衣郎、西原、曹谁、萧泊零羽、方文永、赵宗福、张进京、了然(彭发旺)等人的诗歌创作进行了研讨或举办了诗集首发式...

2014-06-22 #经典句子

「齐齐哈尔作家文丛」《记忆与行走》——福来(2)/王亚杰

「齐齐哈尔作家文丛」《记忆与行走》——福来(2)/王亚杰

齐齐哈尔作家文丛 迎庆百年,回眸凝望。 《齐齐哈尔作家文丛》集纳了我市文学艺术领域较有影响力的27位本土作家的25部文集,作者队伍涵括老中青,文体涉猎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报告文学等。内容广泛,有着浓郁的地...

2014-09-26 #经典句子

描写美丽荷花盛开的诗句

描写美丽荷花盛开的诗句

...—仲殊《南柯子·十里青山远》9、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10、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沈约《咏新荷应诏》11、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1...

2008-02-08 #经典句子

翠柳摇风蝉欲醉 花前月下吟诗句 荷韵清香入梦遥

翠柳摇风蝉欲醉 花前月下吟诗句 荷韵清香入梦遥

...,欲语还休意若何。蝶舞娇姿蜂酿蜜,欲将春色染成诗,新荷才露尖头角,早有蜻蜓花上痴。春风欲醉万千家,粉面娇容映彩霞,蝶舞蜂飞花烂漫,荷塘月色照天涯。雨过荷池清浅处,风摇花影暗香来,娇颜粉面含羞笑,欲语还...

2022-12-10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