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现代文阅读】小说中物象作用题归纳

时间:2009-05-19

那这节微刊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小说中物象的作用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10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物象作用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时可能结合环境、情节、人物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那这节微刊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小说中物象的作用。

一、考点解读

小说中的物象虽不是小说的中心内容,但也是小说艺术构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说阅读的常考点。

【常见设问方式】

文中××(物象)在情节和人物塑造方面有什么作用?

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二、“物象”作用归纳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它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渲染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我们一般可以从下面四个角度进行梳理归纳:

1.对情节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发展;串联起相关的情节,成为文章的线索;为下文做铺垫、伏笔等作用。

2.对主要人物的作用

通过对物象的象征意义来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或者通过对物象的叙述和描写,侧面衬托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使主要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

3.对环境的作用

若物象属于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时,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对主题的作用

使小说的内容更加充实,深化、升华文章的主题,增添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注意】

1.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物象的作用,先要注意物象类别与特征。

像“太阳”“雪”“竹”“梅”等物象属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环境描写的作用,特别注意它在渲染气氛、铺设背景中的作用;

像与人物密切相关的物象,特别注意它在表现人物中的作用。

2.要注意它出现的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紧紧结合其上下文分析。

3.不是所有小说中的物象都具有以上的所有作用,也不是只要考物象题就考它的四个作用,有时只考一个或两个方面,答题时应注意命题特点和要求来作答。

三、示例剖析

(2013高考 新课标卷Ⅱ)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峡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提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

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问题: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意思答对即可)

【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子孙万代

汪曾祺

傅玉涛是“写字”的。“写字”就是给剧场写海报,给戏班抄本子。他有个癖好,爱收藏小文物。他有一面葡萄海马镜,一个“长乐未央”瓦当,一块藕粉地鸡血石章,一块“都灵坑”田黄……这些小文物大都是花不多的钱从剧团打小鼓的小赵手里买的。

一天,小赵拿了一对核桃,请傅玉涛看看。傅玉涛接过来一看,用手掂了掂两颗核桃,说:“哎呀,这可是好东西!两颗核桃的大小、分量、形状,完全一样,是天生的一对。这是‘子孙万代’呀!”

“什么叫‘子孙万代’?”“你看,这核桃的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小葫芦。这就叫‘子孙万代’。这是真的‘子孙万代’。

“‘子孙万代’还有真假之分?”

“真的葫芦是生成的,假‘子孙万代’动过刀,有的葫芦是刻出来的。这对核桃可够年份了。大概已经经过两代人的手。没有个几十年,揉不出这样。你看看这颜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晶莹发亮,乍一看,像是外面有一层水。这种色,是人的血气透进核桃所形成。好东西!好东西!——让给我吧!”

“傅先生喜欢,拿去玩吧。”

“那,这么着吧,我给两块钱,算是占了你的大便宜了。”

傅玉涛对这一对核桃真是爱如性命,他做了两个平绒小口袋,把两颗核桃分别装在里面,随身带着。一有空,就取出来看看,轻轻地揉两下,不多揉。这对核桃正是好时候,再多揉,就揉过了,那些小葫芦就会圆了,模糊了。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到傅玉涛家来破四旧,把他的小文物装进一个麻袋,呼啸而去。

四人帮垮台。傅玉涛不再收藏文物,但是他还是爱逛地摊,逛古玩店。有时他想也许能遇到这对核桃。随即觉得这想法很可笑。十年浩劫,多少重要文物都毁了,这对核桃还能存在人间么?

一天,他经过缸瓦市一个小古玩店,进去看了看。一看,他的眼睛亮了:他的那对核桃!核桃放在一个玛瑙碟子里。他掏出放大镜,隔着橱柜的玻璃细细地看看:没错!这对核桃他看的次数太多了,核桃上有多少个小葫芦他都数得出来。他问售货员:“这对核桃是什么人卖的?”

“保密。”

“原先核桃有两个平绒小口袋装着的。”

“有。扔了。你怎么知道?”

“小口袋是我缝的。”

“?”傅玉涛看了看标价:外汇券250。

这时进来了一个老外。老外看了看,问:“这是什么?”售货员:“核桃。”

“玉的?”

“不是玉的,就是核桃。”

“那为什么卖那么贵?”售货员请傅玉涛给老外解释解释。

傅玉涛说:“这不是普通的核桃,是山核桃。”

“山核桃?”“这种核桃不是吃的,是揉的。”

“揉的?”傅玉涛叫售货员把玻璃柜打开。傅玉涛把两颗核桃拿在手里,熟练地揉了几圈。

“揉,有什么好处?”

“舒筋活血。”

“舒,筋,活,血?”

“你看这核桃的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这是人的血气透进了核桃。”

“血——气?”

“把核桃揉成这样,得好几十年。”

“好几十年?”

“两代人。”

“两代人,揉一对核桃?”

“Yes!”

“这对核桃,有一个名堂,叫‘子孙万代’。”

“子孙万代?”

“您看这一个一个小疙瘩,都是小葫芦。”傅玉涛把放大镜给老外,老外使劲地看。“是雕刻的?”

“No,是天生的。”

“天生的?噢,上帝!”

“这样的核桃,全中国,您找不出第二对。”

“我买了!” 老外拿了这对子孙万代核桃,一路上嘟哝:“子,孙,万,代!子孙万代!”

傅玉涛回家,炒了一个麻豆腐,喝了二两酒,用筷子敲着碗边唱了一句西皮慢三眼:“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七日(选自《汪曾祺小说经典》,有删改)

1.小说中先后两次提到“两个平绒小口袋”,有哪些作用?(4分)

2.“子孙万代”为何珍贵?根据小说内容加以概括。(4分)

3.主人公傅玉涛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汪曾祺的小说追求“溶奇崛于平淡”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参考答案】

一、1.①第一次,表达了傅玉涛对核桃他的珍爱之情。②第二次,是为了证实“子孙万代”就是他曾经收藏的那一对。③两处内容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评分建议:第①点1分,第②点1分,第③点2分。)

2. ①两颗核桃大小、分量、形状完全一样,是天生的一对;核桃上的疙瘩是一个天生长出来的“小葫芦”②够年份,经过两代人之手,透进了人的血气,揉成了神奇的颜色,是珍贵的文物。(每点2分)

3.①酷爱文物,见识不凡。②本真坦诚,爱收藏而不功利。③遇事想得开,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得失。

4.①故事时间跨度大,叙事有波澜,“子孙万代”得而失,失而复见,见而又失,情节“奇崛”;②主人公情感复杂,得到的欣喜,失去的痛苦,复见的惊奇,最终失去的失落,五味杂陈,情感“奇崛”;③这些都是通过小人物、小物件、小事件来表现的;④都是通过平静、从容的语言来叙述描写的。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现代文阅读】小说中物象作用题归纳》,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中考语文 这些小说阅读的备考要点烂熟于胸 怎么考都不怕会丢分

中考语文 这些小说阅读的备考要点烂熟于胸 怎么考都不怕会丢分

...义描写的词语,则容易概括不到丢分。第三,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个大家都知道,小说的环境描写只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一种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虽然描写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或者相关的自然场景,却对表现人物...

2023-07-30 #经典句子

(中考现代文阅读超强版)小说阅读的5个考点分析及答题技巧!

(中考现代文阅读超强版)小说阅读的5个考点分析及答题技巧!

...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3)“看...

2018-02-11 #经典句子

中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居家学习 掌握牢记 开学做学霸

中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居家学习 掌握牢记 开学做学霸

...。现代文的方法可以通过八个大点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修辞方法的作用;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句子含义的解答;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和辨析;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小说环境的种类及作用;段意的归纳。方法的...

2011-02-23 #经典句子

高三寒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训练:狗知道

高三寒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训练:狗知道

...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什么表达效果?“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D【小题2】①巴黎司法出色的警察,有着敏锐的观察犯罪分子的能力;(3分)②高大魁梧,(1分)③老练机敏,严厉细腻...

2023-01-04 #经典句子

高考语文提分秘籍:最全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提分秘籍:最全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 暗示答题方法 ;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

2024-01-01 #经典句子

语文解题技巧:现代文阅读

语文解题技巧:现代文阅读

...型:1、表推测,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2、从时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的时间段成立,在别的时间段不一定也是如此,在体现...

2023-05-18 #经典句子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 就这五个点考试不用愁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 就这五个点考试不用愁

...明的对象及特征。二.文章的说明顺序。三.说明的方法及作用。四.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五.筛选信息,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那么这五点主要是以什么样的题型来考查,如何来解决这些考点,下面就分门别类的进行说明。一 、说...

2022-12-12 #经典句子

直击2020语文中考 专题8:记叙文阅读。掌握各类题型解题技巧

直击2020语文中考 专题8:记叙文阅读。掌握各类题型解题技巧

...定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从某一角度来概括。1、段落的作用(1)重要段落的作用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②过渡段:承接上文,引出...

2023-07-21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