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古代通缉令画得那么抽象 真能抓到逃犯?看最后一句就知道能抓到

时间:2008-12-18

那些画像清一色的黑白线条,简约流畅,就是不怎么形象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11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在看古装剧的时候,最令观众出戏的应该是那十分抽象的通缉画像了。那些画像清一色的黑白线条,简约流畅,就是不怎么形象。当然因为具有通缉的作用,所以画的并不会太好,也就不能作为传世画作来欣赏。可这画像就是用来通缉,也实在有点勉强。

都说古代判案不讲证据,可在抓人这方面总不能糊弄吧,如果因为这并不形象的画像抓错了人,那还不得民怨四起。可这画像又属实不够写实,那古代的人是怎么凭此抓到人的呢?

关于这一点的担心属实有点多余了,因为如果没用人家也不会画。查阅资料,可以发现这些通缉令真的能帮助官府抓到人,只不过一张通缉令上最起作用的还要属最后一句。

一、画像虽有,实为凑数

在研究当官的能不能根据画像抓到犯人的时候,首先要肯定的是主人用人像来抓人的意识。毕竟现在的通缉令上也会印上那些罪犯们的长相,而画像也天然的比文字更加生动。

可看到电视剧里略显潦草的画像,观众还是不禁担心,这画像能不能比文字更生动。观众的心理也是很多导演的心理,很多导演还在自己拍摄的电视剧中,用比较戏谑的方式展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答案。

比如在非常经典的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智深就被通缉了。顺便要说一句,这部作品中108位好汉,应该有不少人上过这张榜单。说回鲁智深,这位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粗犷和大力,毕竟人家是能倒拔垂杨柳的好汉。

人家有这力气,还怕官兵?人家当然不怕,在被通缉之后,他还依旧慢悠悠地赶路,遇上热闹他还要上前瞧一瞧。于是在他遇到人群围着通缉令看的时候,他也挤了进去,估计他是想这个同伴,一起赶路。

等挤了进去,鲁智深煞有其事地看着上面的画像,这画像上的人实在是面生得很,虽然看着体型和他有些相似,但是这人他确实没见过。看了许久,鲁智深实在认不出画像上的人,便离开了人群,只是他不知道的是,那画像上画的就是他自己。

回到现实,不得不说这样的拍摄手法真的非常有趣,感觉也非常真实,毕竟古代的通缉令画的就是非常敷衍。因此很多观众都觉得这画像可有可无,估计是因为通缉令的纸太大,再加上那时人们用的都是文言文,语句简短,这画像估计是来凑数的。

二、画像不像,注释来凑

虽然古人的画像敷衍,但是为什么要将目光只局限于这幅画像上呢?要知道古人在通缉令的画像旁边,还写了大篇幅的文字。在文字里,官府会尽可能详细地描述逃犯的长相。虽然赶不上现在的照片还原,但是也足够将主要特征交代清楚。

那有了文字为什么还要画像呢?这画像可不可以删掉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描述的再清楚,有的时候还是需要画像来辅助。比如逃犯唇中有颗痣,那么这颗痣是在正中间,还是偏左或者偏右呢?

或者进一步描述,罪犯唇中偏左有颗痣,那具体偏多少呢?文字的描述总是乏力的,所以就需要画像来表现。他虽然不能和现代绘画一样完全还原人的面貌,但是却能尽可能还原具体特征。

此外在文字描述中,有一点是比较重要的,就是罪犯的出生地。虽然古代因为交通落后,所以人口流动并不频繁,但是这也为破案提供了便利,尤其是那些异乡人犯罪的案件。

在犯罪的时候,罪犯可能没忍住说了句话,这说的话可能就带着自己的口音,而官府通过人证所描述的口音就能确定罪犯的出生地。而因为人口流动不频繁,所以异乡人基本从进城开始,就被人注意到了,破案也就变得相对简单了。当然除了口音,更能证明身份的要属路引。

三、最后一句,恐怖如斯

如果上面所描述的方法我们都能理解,那么看过通缉令的最后一句话,你就会忍不住赞叹古人的智慧了。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古代,但是古代电视剧却看得不少。在看电视剧通缉令的时候,总能看到其中的一句话:“如有举报者,赏银千两。”

千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平时的人们经手最多的是几文钱,再多了是吊钱,然后几钱银子,再往后才是几两银子。很多平凡人可能一年也挣不到一两银子,而且很多人一个家庭的花销,在一年里也不过二两白银。因此可想而知,白银千两是多么大的诱惑。

都说科举是实现阶级跨越的有效手段,实际上这通缉令上的千两白银才是。有了钱自然有了一起,毕竟很多人追求一生就是想吃饱穿暖,当然有了钱也就有资本去学习,去考科举。这些事情古人也都想得明白,所以凡是看了通缉令的百姓自然是绞尽脑汁地想可疑的罪犯。

要是没有这句话,可能百姓们还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生活。可有了这句话,在利益面前,人们当然热情高涨,恨不得转头就能看到那罪犯。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人们只能平常的时候睁大了眼睛,观察周围有无可疑的人。

一句话就调动了整个县,或者是整座城的人的积极性,怎么能不赞叹古人们的智慧。群众的力量总是伟大的,在全民皆“兵”的时候,罪犯还能逃走吗?再加上文字和画像的描述,抓人那绝对是事半功倍。

四、结语

虽然古代的技术比较落后,但是犯罪依旧是人民以及朝廷的底线。只要犯了罪,朝廷就会要把你抓回来,所以画像也就不可能敷衍了事。只不过因为条件所限,画像上难免有所不足,但是古人也是很有智慧的,他们会通过辅助解释以及调动群众的方式来帮助抓人。

以后人的眼光看待历史的时候,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地位,以现代又先进的眼光去藐视古人的生活,可殊不知也许我们才是该被藐视的存在。拿通缉画像来说,因为有了先进的技术,所以瞧不起古代人那看起来凑数的画像,可人家却早就知道了群众的力量。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古代通缉令画得那么抽象 真能抓到逃犯?看最后一句就知道能抓到》,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古代通缉令画像那么粗糙 为何能抓到逃犯?看第一句话 想跑也难

古代通缉令画像那么粗糙 为何能抓到逃犯?看第一句话 想跑也难

古代通缉令画像那么粗糙,为何能抓到逃犯?看第一句话,想跑也难现在我们抓一个犯人容易很多,因为技术的进步,没有交通工具能够让他们逃脱,但是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古代的时候,技术不发达,犯人还是跑不掉呢?要...

2023-06-28 #经典句子

古代通缉令能够抓到人吗?官差:看看最后那句话 跑不了

古代通缉令能够抓到人吗?官差:看看最后那句话 跑不了

古代通缉令能够抓到人吗?官差:看看最后那句话,跑不了在一些古装剧里,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个情节,男主人犯了事,画像被贴在墙上,成为通缉犯。可是,通缉令只画了逃犯大致的样子,逃犯稍微改变下形象,估计就认不...

2023-06-28 #经典句子

古代的通缉令真能抓到人?官差:你先瞧瞧最后那句话 跑不了!

古代的通缉令真能抓到人?官差:你先瞧瞧最后那句话 跑不了!

古代的通缉令真能抓到人?官差:你先瞧瞧最后那句话,跑不了!大家平日里肯定都有看过古装剧吧,那大家肯定也都知道,古时候官府在抓捕逃犯的时候,他们一般会先将通缉令公布出来,通缉令上画着逃犯的大概样貌。此时...

2023-06-28 #经典句子

古代通缉令真的能抓到犯人?官差:你先看看最后那句话 他跑不了

古代通缉令真的能抓到犯人?官差:你先看看最后那句话 他跑不了

...古装剧的都记得,如果古代有逃犯,首先就会先公布一个通缉令。但是那个时候,衙门的画师通常画的都比较粗糙,只能画一个大致的模样。电视剧里有些搞笑的桥段,就会出现当事人看到画像也认不出自己。不禁就有人提出这...

2023-06-28 #经典句子

古代通缉令非常抽象真能抓到逃犯?官差:你看最后一句话 跑不了

古代通缉令非常抽象真能抓到逃犯?官差:你看最后一句话 跑不了

...肖像画,然后张贴在城墙上或者告示栏上,这便是古代的通缉令。那么问题来了,古人的绘画水平虽然很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擅长绘画,通缉令上犯人的肖像画得非常抽象,真的能够抓到逃犯吗?其实问题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

2023-06-28 #经典句子

古代通缉令画像如此抽象 真的能够抓到人?官差:看看最后那句话

古代通缉令画像如此抽象 真的能够抓到人?官差:看看最后那句话

大家在一些古装剧里面,经常会看到古代张贴通缉令抓逃犯的时剧情。张贴在墙上的通缉令,一般都会画着逃犯画像和所犯的事情。那么问题来了,古代通缉令画像如此抽象,真的能够抓到人?估计有逃犯带着斗笠站在旁边看告...

2023-06-28 #经典句子

古代通缉令画像抽象离谱 为何能抓到犯人?只一句话罪犯逃无可逃

古代通缉令画像抽象离谱 为何能抓到犯人?只一句话罪犯逃无可逃

...影视剧中看到一个情节,便是在城门口经常张贴着犯人的通缉令,上边赫然画着逃犯的画像,然后将所犯罪行书写在下方进行通缉,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看到画像非常的抽象,都是官府的画师通过证人的描述进行脑补后画出。往...

2023-06-28 #经典句子

古代通缉令画像如此抽象真能抓到犯人?看看最后一句话 跑不了

古代通缉令画像如此抽象真能抓到犯人?看看最后一句话 跑不了

...国古代官差追捕犯罪分子的方式,多是通过在城池中张贴通缉令来对逃犯进行悬赏。就算是在封建社会,官府也知道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很大的。而在现代社会也有通缉令,我们在专门的网站上就可以查阅到政府发布的通缉令,当...

2022-11-23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