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朱炳仁随语|宋画 中国绘画史上谜一样的高峰

时间:2007-12-15

在这个凝聚精彩、散发芳华的时代,让我们随着铜艺之光,再次出发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17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2021年,艺术典藏周刊新开“朱炳仁随语”栏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将以数十年浸淫于铜的经历,讲述他与铜的那些温情故事,给读者持续带来文化艺术的盛宴。在这个凝聚精彩、散发芳华的时代,让我们随着铜艺之光,再次出发。

031|朱炳仁随语

朱炳仁,杭州人,原籍绍兴,1944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唯一代表性传承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故宫博物院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理事,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承人、西泠印社社员。峨眉山金顶、雷峰塔、灵隐铜殿、台湾同源桥及G20杭州峰会主会场等百余铜建筑铜总工艺师,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巨幅熔铜壁画《春和清妍》作者,作品还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中央组织部大楼、印度玄奘纪念堂、美国加州大学等。

宋画,中国绘画史上谜一样的高峰

宋画之美,艺术大家黄宾虹、美国艺术学家高居翰、法国汉学家谢和耐都推崇备至,赞叹宋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极致。曾有人认为,宋徽宗于精工细笔中叩问生命的价值,更将宋画推向中国绘画史上谜一样的高峰。

靖康之变后,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赵构南渡杭州,安定下来不久,便在离皇宫不远的望江门,建起了南宋画院,也有人说建在中瓦子、富景园、万松岭等地,莫衷一是。

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 绢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画院,究竟兴建于何时?画院地址何在?隶属于哪一个部门?更有美国艺术史学者彭慧萍,在《虚拟的殿堂——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后世想象》一书中,认为南宋画院是任凭后世雕筑的虚拟想象,南渡后并没有单一独立的实体画院,也就是说,宋高宗没有重建画院。

800多年前,这座令后人遐思无限的南宋画院,究竟是虚拟想象,还是真实存在?确乎是一个谜。

然而,这个谜并没影响宋画的发展。南宋院体画家姓名可考凡120多人,他们“成群抱团”地创造着宋画的辉煌。“群主”李唐被公认为南宋院体画的奠基者,在南宋一百余年中,所有的山水画,全是李唐派系。

李唐也曾有过谜一样的传奇遭遇。他本是北宋宣和画院的待诏,从被金人掳掠的队伍中逃脱后,行至太行山区一个僻静处,遇一伙强盗。李唐惊魂未定时,强盗头目萧照突然伏地跪拜。原来萧在打劫的行襄中发现一幅画,正是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强盗萧照是正宗“文艺青年”,而且是李唐的铁杆粉丝。见到真神,萧照怎能不涕泪交加?就这样萧照拜师李唐,随之南下临安。后来萧照画艺突进,顺利加入了李唐“朋友圈”。这两位都是宋画大家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李唐的山水画在两宋的山水画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当时南宋崇尚秾丽的花鸟画,李唐便作诗以讥之:“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后来,李唐受江南山水的熏陶,意境笔法都有所改变,开创了南宋山水画新画风。

还有一位画家范宽,留下唯一的真迹《溪山行旅图》,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重宝。《溪山行旅图》被明代的大书法家董其昌誉为“宋画第一”,现代徐悲鸿也说,“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

这幅绝世瑰宝是否真乃范宽所作?谜影重重。此幅巨帧,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重山迭峰,雄深苍莽。山头茂林丛密,两峰相交处一白色飞瀑如银线飞流而下。近处怪石箕居,杂树丛生,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山阴道中,行来一队旅客,四头骡马载着货物正匆匆赶路。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千百年来,《溪山行旅图》在宋、元、明、清皇宫与民间藏家之间辗转流传,上面盖有22枚藏家印鉴,其中光乾隆皇帝印鉴就有6枚。由于在整幅《溪山行旅图》上,并没有落下作者的落款和钤印,其作者却一直是个谜。人们只能依据史料记载,以及董其昌在画上的题跋“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来推测这幅画的作者是范宽。

那到底这幅画的作者到底是不是范宽呢?直到1958年,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李霖灿,在隐藏在运输人右侧树丛中,终于发现了范宽的签名。千年的谜团从此揭开。

虽然这幅“宋画第一”的神作的谜团揭开了,但我在深深敬仰的同时,心中的还有更大的一个“谜”。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命题上,宋式美学,作为一股美学基因,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但遗憾的是,保存至今的上千幅宋画,多散布在欧美日本等国,宋画的研究也是话语权旁落海外,“墙内开花墙外香”,国人尚在“迷宫”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对朱炳仁的作品《宋画迷宫》给予高度评价,赞其“匠心独运”弘扬“工匠精神”。

“中国文化的复兴,亦如宋画研究,何时才能走出迷宫?”四年前,在“中国匠作”北京太庙展上,我以历史上数量最多的铜画群,占地40平方米,计五十八幅铜画组合成了“迷宫”装置艺术。单看每一幅画作,就像“宋画”一般,千姿百态。组合起来,却是一组“迷宫”形态,抽象而具当代感。后来,该组作品还出国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迷途”更远了。

为什么要把作品组成一个“迷宫”?也源于这个疑问。我们现代人是否继承了“宋式美学”并超越了?或者说,我们传统巅峰的美学精神是否在历史的进程中迷失了?

宋画的“迷宫”,出路在哪里?在中国当代艺术在“迷宫”中又怎么从中寻找出路?我作过一幅茶联——“由此未及彼,只缘水未开”,我们尚在迷宫中寻觅。倘若是“水未开”,那就大家去添把柴火吧。

····杭州日报艺术典藏···编辑 陈友望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朱炳仁随语|宋画 中国绘画史上谜一样的高峰》,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朱炳仁随语|“一庙望四国”:珠峰上有一座颜值高的铜建筑

朱炳仁随语|“一庙望四国”:珠峰上有一座颜值高的铜建筑

2021年,艺术典藏周刊新开“朱炳仁随语”栏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将以数十年浸淫于铜的经历,讲述他与铜的那些温情故事,给读者持续带来文化艺术的盛宴。在这个凝聚精彩、散发芳华的时代,让我们随着铜艺之光,...

2023-12-24 #经典句子

朱炳仁随语|以“燃烧”的熔铜致敬“不朽的梵高”

朱炳仁随语|以“燃烧”的熔铜致敬“不朽的梵高”

...杭州的展览。曾有人告诫我说,一定不要碰梵高,他是神一样的人物,全世界的艺术家,在他的面前只有仰慕的份。梵高他潦倒、偏执、发疯,在挣扎中孤寂,在孤寂中挣扎,他狠下了心,用收割麦田的镰刀,收割了自己的耳朵...

2023-12-25 #经典句子

张大千3次求见毕加索 尬聊差点聊死 夫人一句话让对方肃然起敬

张大千3次求见毕加索 尬聊差点聊死 夫人一句话让对方肃然起敬

...绘画大师,在六十三年前他们有过一次见面。这次见面从绘画史上来说,是一次东西方艺术家的会晤,西方报纸将这次会晤誉为“艺术界的高峰会议”。从张大千个人艺术生涯上来说,也举足轻重。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些故事,其...

2023-11-22 #经典句子

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澹 如汉魏之句;中古之画如盛唐之句 雄浑壮丽

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澹 如汉魏之句;中古之画如盛唐之句 雄浑壮丽

...四诗品》则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16];等等,而绘画史上凡大家、巨匠无不深谙并践行这一点,如北宋米芾《画史》云:“余乃取顾(恺之)高古,不使一笔入吴生”[17];元赵孟云:“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

2023-12-07 #经典句子

孔祥东:那些经久流传的语录体美术话语 靠谱吗?

孔祥东:那些经久流传的语录体美术话语 靠谱吗?

...臆造出一种与文人身份无关的所谓“文人画”。纵观中国绘画史,文人画概念正是肇始于士人与职业画家争地位,苏轼所言:“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

2023-01-18 #经典句子

惠 岩:顾群业艺术语言的构建

惠 岩:顾群业艺术语言的构建

...激荡、融合共生。中国的绘画语言,特别是水墨画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当代的中国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与当代创意思维相结合,积极探索当代水墨画的创新之路。在这次雅集中,顾群业用他的太湖石主题与...

2022-12-19 #经典句子

论中国书画语言对西方风景油画的影响!

论中国书画语言对西方风景油画的影响!

...西方艺术史上,无疑是一抹不可磨灭的绚丽色彩,是西方绘画史中重要的转折点。其中,中国书画语言之于西方风景油画更是如此。从最初的时期,风景油画作为背景陪衬,到文艺复兴之后,其作为独立的画种渐渐发展,从古典...

2014-05-02 #经典句子

建构古典山水画空间理论的话语体系——释“以大观小”的思维智慧

建构古典山水画空间理论的话语体系——释“以大观小”的思维智慧

...辩护,虽然悲壮,却隐含着深刻的自卑。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成书于1925 年,在宋朝论画一节中说:“李成之山下仰画飞檐,即与后世透视法相符。”不难想象,面对当年中国画所受的激烈冲击,国学大家说出这番话的无奈...

2022-12-2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