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杨舟平散文《方孝孺之死》

时间:2007-07-15

写出了李白狂放好饮,率直洒脱的性情,表现了他不畏权贵,豪放不羁,傲视王侯的一面,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据史书上说,李白还真是这样的人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44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方孝孺之死

文/杨舟平

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称赞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写出了李白狂放好饮,率直洒脱的性情,表现了他不畏权贵,豪放不羁,傲视王侯的一面,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据史书上说,李白还真是这样的人。唐朝类似李白这样具铮铮风骨的士人还真不少,诸如贺知章、白居易、陈子昂等,他们“达则”敢于直言,上不谄媚皇权,下不欺侮弱小,为民请命;“穷则”独善其身,用现在话说,就是一个有良心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我国,读书人的这种硬脊梁一直与历史同步诞生,无断代传扬,如明朝的方孝孺至少在人格方面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纵观中国古代的酷刑,被皇帝夷三族、灭九族者屡见不鲜,但被诛灭十族的,中国历史上恐怕只有方孝孺一人,也只有明成祖朱棣能做得出。

说起方孝孺,古往今来的读书人心情都会非常沉重。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明初杰出的散文大家,政治思想家,著作丰硕,主要有《逊志斋集》(方孝孺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等。师从著名学问家宋濂,是其最得意的门生。明洪武25年(1392年)任陕西汉中府学教授。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其次子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1398年朱允炆继位为帝,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明惠帝,成为明朝的第二个皇帝,他登基后谨遵朱元璋遗训:“方孝孺是个品行端庄的人才,应当一直用到老!”方孝孺遂被朝廷应召进京,先后任翰林伺讲及翰林学士,担当了朝廷第一笔杆子角色,成了惠帝最器重最信任的人,有“帝师”之尊号。惠帝每有读书疑难、国家大事都先征求他的意见,部分奏章也由他代为批复。知遇之恩如此,方孝孺自然竭尽全力辅助惠帝治理天下,这也为他后来人生的大喜大悲埋下了伏笔。

1399年,也就是朱元璋死后第一年,住在元朝旧都北京、手握重兵、对南京皇位虎视眈眈的明惠帝叔父—燕王朱棣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惠帝急召群臣商议征讨对策,方孝孺义不容辞,起草了著名的讨伐诏书。由于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以各种理由将朝中能征善战的大将诛杀殆尽,当时的明中央军战斗力可想而知,致使燕王军队势如破竹,不久便攻破京师,惠帝下落不明,至今仍为历史之谜。1402年,燕王朱棣大获全胜。

朱棣起兵时,谋士姚广孝曾跪求朱棣:“您取得胜利后,方孝孺肯定不会投降,但您千万不可杀他,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将会灭绝,对您的英明也有损害。”姚广孝自然非等闲之辈,他是明朝很有声望的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黑衣宰相”,他为什么会这么说方孝孺呢?就是因为方孝孺的名气和文章的影响力巨大,方孝孺的门生遍及天下,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网络大V级人物。朱棣点头答应。燕军攻破南京后,文武百官大多见风使舵,投降燕王朱棣,但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入狱。朱棣急着登基做皇帝,那么谁来起草即位诏书呢?若论才学文笔,非方孝孺莫属。朱棣也想借此机会降服方孝孺,于是,专程驾临奉天殿,召集文武大臣,想让大家看看这一代名儒是怎么拥戴自己的。不一会,锦衣卫带着身穿孝服的方孝孺步入大殿。朱棣见状,脸色马上沉了下来,不过还是强压怒火,劝说方孝孺归顺。方孝孺一言不发,朱棣又命刽子手把另一个不肯归顺的大臣练子宁拉来,当场割了舌头,砍掉双手,想以此恐吓方孝孺。谁知方孝孺仍然怒目而视,昂头不语,朱棣只好差人把他送回监狱。

登基心切的朱棣,决定再次亲自劝方孝孺,要方孝孺来起草即位诏书,以昭告天下自己顺利登基,但方孝孺仍然不从。朱棣又派两个方孝孺最信任的学生寥镛、寥铭二人前去劝说,结果被大骂一顿。又过了些天,朱棣仍不甘心,派人强行将方孝孺押解上殿,满脸赔笑地劝解,并言道,自己进京是为了铲除皇帝身边的奸臣,不料皇帝自焚,为稳定局势,自己只好登基了,再说这也是我们的家事,与外人何干?!方孝孺听后冷冷一笑,朱棣忙吩咐宦官拿来纸笔,硬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一把将纸笔扔在地上,凛然说道:“要杀就杀,我就是不写!”

朱棣终于恼羞成怒,气急败坏,恶狠狠地说:“难道你就不怕我灭你九族!”方孝孺笑答:“灭我十族又能如何!”按说,自己身死无所谓,连累亲朋好友,却实在无法忍心,但方孝孺就是方孝孺,不是一般人,面对朱棣赤裸裸的威胁他毫无惧色。朱棣勃然大怒,当然摘下了仁慈的面具,露出人性中最邪恶的一面,将君王的威权最大化,于是历史上极为悲惨的一幕出现了:先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方孝孺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不止。朱棣为了让方孝孺更加痛苦不堪,当着方孝孺的面处决他的亲属、朋友。最后才对方孝孺行凌迟刑,千刀万剐,让其被一刀刀地折磨死,年仅46岁。方孝孺的家人知道他不会屈从朱棣,妻子和两个儿子早早就自缢身亡,两个女儿也投河自尽。方孝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用自己的鲜血,书写了12个“篡”字,还写了首著名的《绝命诗》,道尽了方孝孺万分悲痛而又万般无奈之情:只能以死明志!

朱棣将方孝孺九族诛灭后还不解恨,又把他的门生和朋友一并处死,被杀者共计873人,投入监狱和流放者多达数千人。再后来,朱棣仍余怒未消,又下令:凡是藏有方孝孺文字的,一经发现,即论死罪。故此,又诛杀了一批。实在是鲜血淋漓,鬼影幢幢,不忍卒看。正所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方孝孺被虐杀和“灭十族”惨案;这就是封建专制威权体制下“逆我者亡,顺我者昌”皇帝个人意志最大化的赤裸裸的血腥闹剧。

“十族”指的是:父四族: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一族、出嫁的姐妹一族、出嫁的女儿一族;母三族: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妈一族;妻二族:岳父一族、岳母一族;第十族是门生。朱棣下令一口气杀了近千人,做了只有战争才会有的血腥场面。常人杀只鸡都手软,而帝王则不同,杀人如麻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家常便饭,甚至以杀人为乐。朱棣比一般封建帝王更暴戾凶残,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据说:朱棣最后还是死于蒙古族的一个间谍之手,他在第五次御驾亲征蒙古无功而返班师回京途中,一病呜呼的,也就是说贵为天子的朱棣最后竟被别人谋杀了,真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在朱棣时代,方孝孺的著作自然被列入禁书,永乐年间,“凡藏方孝孺书者,皆为死罪。”但是,中国人自古就有偏偏不怕死者,当时仍有人冒死藏书,如《侯成集》等书便被收藏,这才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传世。及至朱棣儿子朱高炽即位后,于万历13年,才释放因方孝孺而获罪被贬谪守边者的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等地共1300余人。方孝孺一家绝死无后,但他的文章并未死绝,反而千古流芳。

历史往往逾远逾清,一百多年后,明神宗在褒扬建文朝忠臣时,在南京建立表忠祠,方孝孺位列第二位被祭祀于祠中。

方孝孺的文学成就,史书早有定论,《明史》说:“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颂。”《四库全书总目》在评论其文章时赞誉:“纵横豪放,颇出入东坡、龙川之间。”

有关方孝孺之死,有褒有贬,褒者:溢美之词不绝;贬者:认为太过迂腐,他只承认和效忠于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明惠帝,认为燕王朱棣是叛逆之徒,脑子里有着牢不可破的皇权正统思想,这就是他笃诚的信仰,所殉的“王道”,他不惜用身家性命维护的不过是皇权的正统性,加上为了报答朱元璋和建文帝的知遇之恩,即“士为知己者死”。另外,面对“灭九族”“灭十族”的危境,自己视死如归,自无可厚非,但毫不顾及数百个鲜活的生命,似有人性的缺失和冷血,朱棣的暴虐自不待言,但方孝孺对他人生命的冷漠也是一种负面情结:“皇权高于一切、君临天下、奴才甘当奴才乃天经地义”的愚昧顽固的封建忠君思想,这更反映了方孝孺之死的局限性、悲剧性。

当代著名学者资中筠在《士人风骨》一书中将方孝孺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布鲁诺做比较:布鲁诺为了坚持“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一真理而宁死不屈,终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他用生命捍卫的是真理、科学。布鲁诺虽然死了,但后面无数个科学勇士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科学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欧洲的振兴就是科学的振兴、文化的繁盛。而方孝孺维护的是什么呢?是朱元璋的孙子还是另一个儿子当皇帝,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吗?至少从秦开始,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封建士大夫为帝王的“家事”操心,耗尽一生聪明才智,献出理想忠诚甚至生命,这种努力推动历史前进了吗?所谓士大夫就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毋容置疑,但他们那种“绝不可犯上作乱,竭力乃至献身维护正统皇权,否则就是不忠不仁不义”的观念,显然是一种落后糟粕的东西。中国开始沿“皇权至上”的路走下去,这一走竟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少数先进知识分子被打醒,开始放眼看世界,皇权才开始有所动摇,帝制才得以彻底被推翻,民国建立。是像布鲁诺那样为维护科学而献身还是像方孝孺那样为维护皇权正统性而献身,哪个更有意义呢?那个更值得颂扬呢?

当然,关于方孝孺之死,从人格上讲,他不随波逐流,不计个人得失,这比那些蝇营狗苟、指鹿为马的变色龙之流要高尚得多,著名学者胡适曾评论说:“方孝孺是明初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为信仰杀身殉道而死,死得其所。方孝孺被杀后,中国的政治思想开始不振,从此远远落后于欧洲,这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造成的。”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无缺陷:朱棣皇上包括明朝以后帝王尽管残暴打压思想自由,然而,并未彻底泯灭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思想进步,像方孝孺以后出现的张居正、海瑞、郑成功、于谦、史可法、黄宗羲、王夫之、王阳明等都是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可见,堵不是上策,疏才能治本。

方孝孺乃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面对强权、酷刑、灭十族等的严峻威胁,毫无惧色,抗节不屈,视死如归。方孝孺死后,正如姚广孝预言: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开始灭绝,读书人大多被封建专制统治者的威权吓怕了,从骨子开始变软了,开始麻木了,“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的士人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渐成太多士人的热词和籍口,于是,“奉迎”“攀附”就成常态,只有媚骨没有傲骨,见风使舵、投机钻营、伪善自欺、颂圣文字、奴才文化开始泛滥,中国封建历史更加混沌与扑朔迷离。

读书求知是人间永恒真理,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的良心和明灯。知识分子的思维和言说方式,引导着社会舆论的表达方式。知识分子的天职是用自己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言行、文章乃至著作感染、点亮人,使人成为具有人性温度的人,而不是染上助纣为虐、颠倒黑白、趋炎附势、欺世盗名、装聋作哑之恶习。方孝孺死后,朱棣大约真的把天下好多读书的种子给毁了,好在天下真正读书人的硬脊梁靠打靠杀是不会让其弯腰低头的。看来靠打打杀杀拉拉扯扯的恩威手段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赢得人心、尊重人性才是上策。

作者简介:

杨舟平,男,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大学文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从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10次,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杨舟平散文《方孝孺之死》》,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十句名言 汇聚传世智慧 句句醍醐灌顶

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十句名言 汇聚传世智慧 句句醍醐灌顶

...家。另外,他的写作风格对后世也有较深的影响,宋濂、方孝孺等名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教育方面,王守仁更是开创先河,创立书院,拟定学习规则,要求学生“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是他多年从...

2013-05-08 #经典句子

“5.18国际博物馆日” 文物与您在一起

“5.18国际博物馆日” 文物与您在一起

...96号习三艺术大厦四楼中山博物馆部分明清书法作品展示方孝孺(1357-1402) 行书《夫子格言》水墨纸本 立轴135×56cm款识:宁海礼学旧史方孝孺书。钤印:内翰府弟、方孝孺印、世家释文:人生天地间,富贵谁不欲?自力不营运,日...

2013-04-11 #经典句子

明朝最自私的大臣:为了自己名声 因一句话被诛十族 牵连873人

明朝最自私的大臣:为了自己名声 因一句话被诛十族 牵连873人

...时之快,不顾近千条人命,最后被诛了十族。这个人就是方孝孺。方孝孺从小就聪明好学,又拜得名师学习,长大之后乡亲们称他为“小韩愈”。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方孝孺被举荐,朱元璋见到他之后非常欣赏他,甚至对...

2013-10-02 #经典句子

纪念方孝孺 上海松江计划这么打造“忠义文化”

纪念方孝孺 上海松江计划这么打造“忠义文化”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2月22日报道:方孝孺文化是松江一大文化资源。方孝孺是中国古代忠贞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明代初期著名文人,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灭了十族。方孝孺案在1584年(万...

2017-06-25 #经典句子

细读方孝孺:名气大 还是能力大;诛十族是有目的 还是句玩笑话

细读方孝孺:名气大 还是能力大;诛十族是有目的 还是句玩笑话

...。朱元璋死了,给孙子也留下了三个人: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讽刺的是,接下来就是靖难之役。今天,先说一下大名鼎鼎的方孝孺,看看他的才能是否有名气那么大,他杀身成仁,不惜牺牲十族守护的事业到底是什么?名气...

2010-03-07 #经典句子

史上最坑人的大臣!因为他的一句话 皇帝灭了他十族!

史上最坑人的大臣!因为他的一句话 皇帝灭了他十族!

...族的刑法。回顾历史的长河,这种刑法曾经被朱棣用在了方孝孺身上。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当时的皇帝并没有诛他九族,而是诛了他十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明朝时期,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发生矛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

2014-05-11 #经典句子

唯一被株连十族的人 847人陪他共同赴死 临死前说了一句话

唯一被株连十族的人 847人陪他共同赴死 临死前说了一句话

...连十族,家破人亡,他也是历史上唯一被株连十族的人。方孝孺,是明朝的著名文人,曾受到朱元璋的欣赏和其他王爷的尊敬,待朱允炆即位后,便受到新皇帝的青睐,很快就委以重任。我们知道,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他的...

2020-04-03 #经典句子

河南名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河南名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

2023-06-20 #经典句子